视频丨新品预告!一时道场旗下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采顶级底槽清抟制——《曲壶》。爱壶之人,自然知道这把壶的魅力!

 

曲壶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曲壶的创作是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打破紫砂壶艺的传统造型精心制作的一件陶艺珍品...

注:视频、图片因环境光及各种显示媒介影响,偏色差异各有深浅属正常现象,色泽以实物为准。



曲壶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曲壶的创作是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打破紫砂壶艺的传统造型精心制作的一件陶艺珍品。曲壶又名曲壶提梁壶,是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共同设计创作的抽象线条形茶壶,这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

曲壶简练质朴,大美无言,是两位大师的心血之作。曲壶把几何形体造型表达的至善至美,壶呈提梁款式,吸取“蜗牛壳”旋曲趋势,线条清丽而有不失流畅和端庄,使紫砂壶在形体的变幻中脱俗得趣,注入艺术魅力。

1988年初,张守智教授来宜兴紫砂工艺厂带了一批图纸想要与厂里的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正巧汪寅仙有一个设想,想做一个流线形的壶式,他们一拍即合。汪寅仙和张守智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确定取蜗牛的有机生态构成整个造型,针对这一设想,画出了图形。设计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赋予形态生命的过程。他们从蜗牛的有机生态中得到启示,寻找到了贯穿于造型结构的主线—圆的渐开线,从壶口开始,连接提梁,转至腹部,并通过腹部延伸到壶嘴的主线,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整体,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就这样,一件旷世杰作问世了。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作品的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结合,形成的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整个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在紫砂陶艺的设计概念上,曲壶有着突破性的成就。

曲壶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蜗牛。壶嘴犹如蜗牛的头部,壶体是蜗牛的身躯,壶把所围成的空间似蜗牛的外壳。从壶嘴到壶把,用一条涡线贯通,壶身和壶把的结合形成壶的整体。壶嘴是从壶的腰线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显示了静中的活力,微翘的壶嘴增强了蜗牛抬头爬行的动感。壶体敦实圆厚、轮廓清晰,线和面的转折处理得干净利落。提梁的形成突破了紫砂壶的旧有样式,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在线、面的处理上,提梁的薄厚与壶口处统一均齐,提梁两侧的边线与壶口两条边线联合成一条回旋的棍子线,线的处理尤显均匀饱满、清晰挺秀。壶盖的盖滴从盖顶自然舒出,滴顶的造型与壶把提梁相对应;而壶盖处的虚线又与壶口的流线相对应。
总观曲壶,作者采用实与虚的对比手法,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壶体既有面的变化,又有线的变化。点、线、面的结合协调柔腻,变化又统一,体现了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劲;表达了蜗牛坚忍不拔、忍辱负重、昂首挺进、奋力拼争的顽强精神。曲壶的制作,也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境。作者采用较细的紫泥,施以镶接成型方法手工精心制成。紫泥色调温润、质朴典雅,充分展现出曲壶轮廓线条韵律美的特点。



汪寅仙 曲壶(紫泥)
底款:『汪寅』 盖款:『寅仙』『守智』 把款:『汪』『寅仙』

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作品的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结合,形成的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整个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动,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张守智与汪寅仙共同附上印章的曲壶共计只做了4款,而此款曲壶正是其中的一把。
新品预告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曲壶》
先睹为快






更多优惠信息 请关注一时道场公众号


    关注 一时道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