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饼“反攻大陆”记

 

绕了一大圈,其实不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作者:渔夫

嘉义有家“九代葱油饼”是位诗人经营的小餐馆,我看那做法,先将饼皮铺好,于其上不惜血本撒满葱花,再包成长条,将长条面饼绕成盘龙状如蜗牛贝殻,然后下锅霹雳叭啦油煎起来,当下香气四溢,叫人垂涎三尺,最后端上桌来果然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



仔细观察,将长条面饼盘绕起来油煎是关键,如果在中国北方就是著名的油旋饼。这一味历史悠久,清朝有位顾仲写了本美食书《养小录》记载了油旋饼的传统制作方式:

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香油四两,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



文中的“剂”就是“剂子”,乃是在“做馒头、饺子等的时候,从和好了的长条形的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即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粗长面块,现代人不必从这些字词里费心推敲,最容易了解什么叫打油旋的方法,就是上网去看相关影片,不过看来制程颇为复杂,得重复和面、揉面、入油、醒面的,非常厚工。

打油旋的面点在咱们台湾也很常见,我曾在台北伊通街的“种福园”吃过一种“斤饼”,当时用手机录下师傅做饼的影片,发现和大陆西北回族的油旋饼很像,在面团中加油旋转成一坨坨,要煎时,用手压平,如此煎出的饼皮便有一种层次感,而举凡桌上的菜肴都可以包入其中享用,所以食量大者,就多用几张皮,以斤之额度计算,俗称“斤饼”。



从前两岸不通时,我曾在书上看过老一辈的美食作家唐鲁孙形容过油旋饼的滋味:油旋又叫一窝酥,是油烙的饼,饼中间有一块面头儿,用筷子夹起来一抖,马上松散,跟清油饼的做法一样。把饼泡在甜牛肉汤里吃,是洛阳早点中一绝。没尝过的人,是体会不出个中美味的。

唐鲁孙说的一窝酥,现在可能也变了个样子,最常见的是在龙须面上做变化,像卷了好几圈的龙须,团成一窝,至于沾甜牛肉汤,则未之见也。

两岸互通后台北永康街出现了一家“天津葱抓饼”,店面约1坪大,但坪效全台最高,每天大排长龙,那饼看来就是油旋饼的变形产品。有一回,我去了一趟天津,便要人带我去吃葱抓饼,孰料费尽唇舌,当地人终于明白了,却说:“啊,你说的是台湾手抓饼!”。



◎“九代葱油饼”内厅

如此反馈,我为了研究饮食文化在彼岸“失踪”久了,也就不足为奇,大抵四川没有牛肉面、温州没有那么大一颗的馄饨、蒙古没有大圆平底锅的烤肉、汕头没有意面、福州没有傻瓜面⋯,现在说天津没有葱抓饼,也不至于吓着我了,只是为什么会从天津葱抓饼反攻大陆后变成台湾手抓饼,那就得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乱点鸳鸯谱,却结下好姻缘

这故事我后来独家整理出来龙去脉:原来有位台商到中国旅行,走到乡间邂逅了可口的油旋饼,灵机一动,马上请教制作秘诀,发现制程用手去抓,使呈松散状,只是他做的油旋饼省略了程序,做出来的饼形变大、变得蓬松,且可能不知那饼即是著名的“油旋饼”,回台后干脆取名为“葱抓饼”,至于为何加上地名“天津”,想当然耳,那老板肯定是去天津取经,而不知油旋本产山东,所以应是乱点鸳鸯谱,却结下好姻缘。



◎“九代葱油饼”内的诗人节特展

这故事写在位于桃园的“潘记”食品官网上,2001年永康街上那家1坪大的店本是鞋店,后来租给人卖起越南河粉,房东则是加盟“天津葱抓饼”,有一天有位阿凸仔来光顾,连续来了好几日,不久美国《纽约时报》评选这家为全亚洲最好吃的葱抓饼,从此生意冲冲滚,惊动中国“上海粮全其美”食品公司,遂大力引进台湾这“天津葱抓饼”,并请明星周杰伦代言,于是一炮而红,“反攻大陆”成功,大家都知道“台湾手抓饼”了!



故事有点荒诞不经,从油旋饼变成天津葱抓饼再化身为台湾手抓饼,绕了一大圈,其实不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回到嘉义那家九代葱油饼店,一大早来几片葱油饼配上一碗牛肉粥,可谓赛吃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问何以取名“九代”,原来老板自我期许,小小一味葱油饼希望能留芳万世,传承九代之意,在我看来,几世之后,这且说不定也会“反攻大陆”,只是到时会不会维持现状,就不得而知了。

九代葱油饼制作视频



※文章来源:《远见杂志》“好享生活”专栏

推荐阅读

猫星人坐台咖啡厅

一家台湾面包店和创办人的神话

一碗油里的饭⋯


    关注 台湾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油旋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