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的展览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伦勃朗及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对话

 

9月23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将登陆龙美术馆。...

今年《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来到中国,“莱顿收藏” (The Leiden Collection)用70余件藏品为我们勾勒出荷兰油画的黄金时代。展览共包括六个单元,涉猎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三大主题,重现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创造力。
……
9月23日,展览将登陆上海的龙美术馆!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
9月23日,展览将登陆上海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品囊括了包括伦勃朗·范·莱茵(Rembrandt van Rijn)、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扬·利文斯(Jan Lievens)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包含了伦勃朗流派的其他知名艺术家,如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Fabritius)、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Flinck)和斐迪南特·波尔(Ferdinand Bol)的作品。另外,展览还将着重展出来自“精细绘画”(fijnschilders)的创作,包括伦勃朗的第一任学生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以及他的两位杰出弟子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和戈特弗里德·沙尔肯(GodefridusSchalcken)的作品。
莱顿收藏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卡普兰博士(Dr.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第·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
荷兰的黄金时代
— “艺术有权直截了当地反映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


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在贸易、科学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世界前沿,这一时期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当时,荷兰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人民财富渐渐累积,艺术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这在之前由欧洲贵族主导的艺术世界里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脱离宗教和神学的束缚,开始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现实的情感愿望。


肖像画的产生最初是为某种巫术和宗教服务的,在很长时间里只是达官权贵和僧侣们的特权。但这时期的肖像画已经普及,他们为了纪念的目的需要各种各样的肖像画,个人的、家族的和其他集体肖像。他们需要各式各样的风景画和景物画装饰室内墙壁,于是就有描绘港口、河岸、牛群、森林等十分精细的静物画出现,在这些画里无论是铜盘、瓷罐、餐具、瓜果、玩具、乐器,无不悉心刻画,表现得万分逼真剔透。
除此之外,他们需要歌颂自己的生活,于是出现大量上流社会风俗画,多以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如描绘室内生活的画幅里,男人们对着下棋,主妇则正在举着食物朝向高挂着的鸟笼去喂小鸟。
另外,他们还需要看到世俗的生活场面,以满足自己的庸俗趣味,于是就有专门描绘下层社会的风俗画。这样的画多取材于农村生活、杂乱的菜场等,这种画是在荷兰十七世纪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自拍狂”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出生于荷兰小城莱顿,其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这类商人或者家庭手工业工场的小业主属于当时荷兰的中产阶级,生活还算富足。他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伦勃朗一生大概有油画600多幅,素描和速写约2000幅,版画约350幅。他创作的体裁涉猎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风景画、风俗画等,其中,他最擅长肖像画,尤其是自画像。
生活化的神祗 


伦勃朗的肖像画对他之后的绘画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伦勃朗风格”。他的肖像画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对象,而是在模仿对象的基础上表现人的灵魂和精神。他的肖像画题材十分广泛主要有团体肖像画、个人肖像画、宗教题材画。他画布上的人物抹去了之前那种飘渺的神秘化和理想化氛围,他的画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真真实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圣经里的神,在他的画中也变得尤为真实。例如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在这幅画中,女神密涅瓦端坐在书桌旁,面前摊着一本巨大的书,把她刻画成一位现实生活中的荷兰妇女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坐姿是17世纪绘画作品中男性学者在书房里的经典坐姿,伦勃朗将当时荷兰知识分子的形象巧妙地移植到了智慧女神的身上。
真诚的世俗


400多年前,没有相机也没有自拍,伦勃朗平均每年给自己画2幅自画像,目前统计已有90幅。他把自己一生的跌宕起伏都画在这些画布上,这像是一部传记,折射出他的心理历程和生活状态。在通过不断描绘自我中,伦勃朗得以深入研究人体的结构与特点,掌握绘画的色彩、光影与造型规律,渴望通过研究自己的情感来参透人类的情感和真实内心世界。


23岁、25岁、28岁


34岁、44岁、54岁


63岁,伦勃朗人生的最后一年
伦勃朗真实的描绘人物内心感情并用现实主义的绘画手法表现在画面上,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抽象的理念,使得我们看不到那个时代的浮华,而是普通而真诚的世俗生命的本质。
精彩抢先看
看点1:十一幅伦勃朗亲笔画作
其中包括:伦勃朗的标志性杰作《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极富故事性的《身披金丝斗篷的女孩》;轰动一时的最早期签名作《昏迷中的病人》,又名《嗅觉的寓言》等。


《昏迷中的病人》
画面上,妇人和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年轻人,年轻人瘫坐在靠背椅上,布满彩色条纹的居家服从胸口敞开。这幅画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伦勃朗透过淡紫、蓝、金等色彩组合,使小品式的画作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了当时社会3个阶级——农民、中产阶级和贵族之间耐人寻味的状态与关系。


《两手紧握的妇人坐像》


这次展览中唯一一件伦勃朗的晚年作品,被摆在展厅的出口处。作品名为《两手紧握的妇人坐像》,画的是一位面无表情、垂垂老矣的妇人。她全身素黑,戴着麻布头巾,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背景则是一片黯淡。与早期伦勃朗鲜明的色调、夸张的风格不同,这幅画表现出的冷静、肃穆令人感到一丝寒意。那是伦勃朗在经历丧妻、丧子、穷困之后的内心写照。
在人生的结尾,伦勃朗说:“我是磨坊主的儿子,哥哥是皮鞋匠。即使将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所有的雀毛花边都加在我身上,都一点不能改变我。”
看点2:首次来华的维米尔画作
我们对于《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不陌生,这幅画来自著名画家维米尔,他用这幅画证明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天赋。这位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与伦勃朗、梵高并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他的作品真实、安静,就像这位艺术家本人一样有着来自中产阶级的自我满足的精神境界,但画家后来在贫困潦倒中过世。此次展览将会展出他的另一部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这也是该幅画首次来到中国展出。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和《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看点3:伦勃朗在莱顿的同画室好基友扬•利文斯的四幅佳作。

看点4:伦勃朗的学生卡尔•法布里蒂乌斯创作的《夏甲与天使》。

看点5:伦勃朗最具影响力的学生格里特•德奥的九幅重量级画作。

看点6:与伦勃朗同时代的最耀眼的艺术家扬•斯坦的六幅经典杰作。

看点7:肖像画大师弗朗斯•哈尔斯的珍贵铜板肖像画。
-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得你的私人购书顾问


    关注 悦悦图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