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戴窑老行当糖塑来由

 

戴窑老行当塑糖...

戴窑老行当塑糖由来
戴窑糖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行业,俗称“吹糖人”。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的人有一副担子,前边是一个小火炉,炉上放着铁勺,内装着糖稀(即麦芽糖),上边钉着木板,木板上有两根木板条,板条上穿有无数小孔,木板一角挂着一个已褪色的灰布小口袋,袋内装有不少麦秸棍;后面是一个小木柜,供小贩制作糖人儿时当木凳用。

制作时,小贩坐着用小铁铲搅乱铁勺内的糖稀,再用两手拿起一点儿揉弄着,使糖稀成猪胆形,然后在糖稀上端摺口用嘴吹几下,糖稀便遇热膨胀起来。这时取出抹了滑石粉的模子,将糖稀放在模子内(放些滑石粉,不使糖稀粘连模型),冲模子口再吹一口气,打开模子,一个糖人儿就吹成了。再取出麦秸棍,用小棍头沾点糖稀粘在糖人儿上,插在木条孔内,每个售铜元一小枚。吹糖人儿所用的糖稀是从糖房趸来的。软糖人儿用模型达十余种,有灯笼、孙猴儿、小金鱼、小蝙蝠、胖娃娃等等。糖稀经小贩手摸嘴吹,孩子买去又玩半天再吃,因此是极不卫生的。糖担子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人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现在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堪称糖人经典的猴拉稀了。

戴窑地处兴化、东台、大丰三市交界处,东古村的陈氏一族从清朝一直从事糖塑,走遍了苏北、苏中大街小巷。这门手艺从清朝老祖宗至今已传承十代人。



糖塑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作为原型,人物: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动物以十二生肖、各种兵器、哨子、类笼、老鼠偷食、猴子舞大刀、松鼠等,制作工艺十分逼真,既适合儿童作玩具,玩够了又可以吃,深受儿童喜爱。戴窑糖塑用料:以前是用胡萝卜熬成糖稀(糖料),现在是用碎米煮成饭,大麦长成芽,合起来粉碎,上臌子蒸,滴下来的就是糖,再用锅烧熬成糖料;精选;选用上好白砂糖,熬糖;用铜锅放上糖料,放在炉上用小火熬,待糖料即将开的时候放入白糖。等糖料熬好后扯成丝,用手一弹即破,则说明糖料熬好。倒入铜盆内,铜盆分四格,放火盆上,上色;用食用色素给糖料上色,一般有白、红、绿三色。先捏成基本形状固定在柴棒上,用小吹筒吹,用剪刀、小刀、镊子修成各种形态,即成作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 戴窑乐吾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