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器(葫芦丝)

 

点击真友文化,免费关注文化美文。公众微信号:KBS7758...





点击真友文化,免费关注文化美文。

公众微信号:KBS7758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其发源地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在西盟佤族,称葫芦丝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丝的种类若按附管发音数分可分为: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若按附管的形式分可分为: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影响其它手指的灵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发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它所演奏的曲目到如今也广为人知受人喜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哏德全先生演奏的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真友文化第二十一期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也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平台唯一微信号:KBS7758

(真友文化尊重原创、分享,部分文字美图素材来自网络。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注 真友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