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孩子,这些我们以为的帮助可能是破坏 李磊 一席第401位讲者

 

等他逐渐麻木以后,还谈什么培养他的独立精神、自信心和人格健全。...



李磊,“天使支教”项目发起人,这个项目服务了43所农村学校,招募志愿者400多名。

这个小孩已经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有钱丢在桌子上,那个小孩会一把抓过来,马上丢进抽屉,我的感受是,他并不是贪钱,而是不想让钱再继续刺激自己的眼睛。





理所当然的误解

李磊

大家好,我是民间教育公益项目“天使支教”的负责人李磊。

小时候我就对中国有关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比较关注,希望工程出来以后,我逐渐了解到农村教育的状况。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来自德国的乡村教育志愿者卢安克,和他有过一些邮件来往,交流一些教育话题。

2003年10月,我利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去了广西、云南,想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农村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在那时我跟卢安克见了面,到了他之前支教的那所学校——板烈小学。



当时的情况是很多学校空了,卢安克告诉我空的原因是有很多学校缺老师,用他的话就是村里的老师往乡里面跑,乡里的老师往县城跑,县城的往大城市跑,没老师自然没有了学生。这时我就了解到,原来在很多农村学校,尤其一些偏远的乡村村小,都是靠当时的一些代课老师在支撑的。

当时我到了板烈小学山顶上的一个学校,叫娜美小学。娜美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一个本地老师,这是学校的牙老师。





牙老师告诉我,他高中毕业的时候(1975年左右),村里的人找他说没老师,希望有人能留下来给他们当老师,所以他就留在那儿,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当时我就意识到农村的教育可能是压在这一代乡村教师的身上。

回来以后我就觉得应该把自己的公益方向选择在支持乡村教师身上。2006年我辞去了湖南一所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作,专门到长沙从事自己的教育梦想。2007年1月我们跟湖南公共频道合作,启动了乡村支教。2011年9月,我们正式邀请卢安克加入天使支教,负责为志愿者提供培训以及教学指导。我们主要是向社会招募优秀青年,通过培训以后,把他们选派到服务的乡村学校从事一定时间的支教,一般是一到两年。
 
2007年3月,我们第一次到了湘西立口小学,这是当地的村民、学生和老师都在欢迎我们的场景。



这个是2007年,我们一个美术专业的志愿者带着学生们在户外进行美术课的场景。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城市里面是很难有的,但正好是农村的一种优势。



从2007年1月到现在,我们已经服务了43所农村学校,最多的时候是同时有23所支教学校,我们招募的志愿者已经有400多名。这些年的支教工作,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多地参与支持乡村的教育,为农村的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在这期间我感受到有一些行为有点不妥,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内容。



刚才这个视频是湖南一家省级电视台的一个公益活动。以往的时候他们会定期把湖南省内的一些贫困学生的信息收集好,给他们制作一些视频短片,把他们的家庭情况和需要救助的一些信息全部在电视台的节目里播放。播放以后,这些学生的信息以及需要救助的内容会全部在长沙烈士公园固定的场地展示,然后由观众和其他的一些爱心人士前来捐赠。这个组织方也曾经找过我们,以支教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感觉这对受助者是一种不尊重的方式,所以拒绝了。

2013年春节前的一个周六,无意中知道这个活动又在举行,我就觉得应该陪着卢安克去感受一下我们平常人是怎么做公益的。到了以后,现场的情况让我吃了一惊,就是大家刚才看到的那个场景。以往只是把学生的信息在墙上贴出来让人来捐赠。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小孩直接在现场等着别人来捐赠,当时是有25个小孩。
我还在震惊的过程中,卢安克就喊我拍下一个小孩的眼睛,他是那种很无助的眼神。 我当时就想,这个小孩的眼睛是这样,那其他的小孩会怎么样。我在现场拍到了很多小孩,都是那样的眼神。

卢安克告诉我,以他多年跟小孩在一起的陪伴经验,这个小孩已经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我当时的感觉是只要有钱丢在桌子上的时候,那个小孩会一把抓过来,然后马上丢进抽屉。我的感受是,他并不是贪钱,而是不想让钱再继续刺激自己的眼睛。

在这种情况下,回到办公室以后我就做了一件事,就在微博上发起了对这个活动的抵制,国内很多公益同行都来声援我们。这个期间有人在我的微博上留言,他提到自己小的时候,在全校开学大会上接受完捐赠以后,回家就不再读书了。他的解释是,在全校人面前让大家看到我们家穷,觉得很伤尊严,所以没有再读书了。

我们支教老师所带的班里面,有个小孩也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回来以后支教老师跟他交流,问他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我当着这些人的面把钱撕了的心都有了。所以通过这件事情能看到,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地方也做得不足。这个有点极端,所以一下子冲击力很强;但平时的话大家也可以感受到。

这是我们很普遍的一对一资助以后,很多资助人甚至助学组织会让学生把收到的钱和物品拍下来。
还有这种是很普遍的,学校在做完资助活动的时候让大家举着钱拍相片。
包括我们自己也干过一件不好的事。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与我们合作的城市学校带来了节日礼物发放给农村学生,也有学生举着文具来感谢的场景。



当时我也没有在意,但事后觉得这确实对学生是不合适的。从这之后,有任何人找我们合作需要进行资助的时候,我们一概都说把东西给我们可以了,不用做任何仪式。如果不接受,那我们也不接受他们。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受到农村的孩子也需要尊严的维护。如果我们总是帮助他们但没有考虑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刚开始他们可能像视频中那样很难受,时间长了等他逐渐麻木以后,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还谈什么培养他的独立精神、自信心和人格健全。所以这一点是我觉得我们在帮助农村孩子的过程中做得很不到位的地方。

这是我们支教的一所学校,也有很多年了。2012年秋季,这所学校开始有大量的社会捐赠,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具、衣服、鞋,甚至食品。对有一些特困学生,还会对他进行一些资金的救助。



这个时候我们的志愿者就感受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相比之前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很多学生已经不爱学习了,他们总是在盼望着下一批的人来资助他们。据上一级学校统计,这个学期最多的时候有不少于7次捐赠。我们的志愿者发现有一些学生甚至学会怎么样讨好资助人来获得更多的捐赠。

在不停地有人来捐赠的情况下,一旦新的文具来了,比如说铅笔盒有新的了,那他一定直接把旧的就丢了,他们觉得很理所当然。从这一点来看,这种捐赠已经让他们养成了一种不劳而获的习惯。

这是我们支教的另一个学校立口小学。也是2012年的时候,曾经有志愿者刚到的时候有两个学生在翻他的包。他看到以后问他们在找什么,有学生就说找钱啊,你们来了不就是给我们钱吗,何必那么啰唆。



这一点让我们的志愿者很震惊,马上就回来告诉我,我找了当地学校的老师了解怎么回事。事后了解到有太多的社会捐赠来的时候,是给学生随意地发钱。在学生眼里,只要外面来的人就是资助他们的,就是给钱的,所以当我们的志愿者不给钱的时候,他们就等不及了。

大家看到这同样是我们支教学校的一个图片。这是2013年春季学期结束以后我去走访的时候拍到的。有点意思的是,之前这个学校不断地有人捐赠,到最后捐赠人都觉得这个学校什么都有了,不知道缺什么,干脆捐了一套这样的东西。



当时我只是觉得挺别扭,但也找不到什么原因,就把它拍下来了。回来整理图片的时候,卢安克在边上看到了,他就给我发了一段话:为什么在这个强调创造性的时代,出现那么多谋杀孩子创造性的事情。之前没有钱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在河边、在其他地方改造环境或者自己来做。有钱的人买了已完成的东西给农村的孩子,甚至让他们玩被程序指定的游戏,这样就失去了创造和改造的机会。好心人的钱会不会谋杀农村孩子的创新?

卢安克的话大概是140个字。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一下就想起来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随便抓一样东西就能做成自己想要玩的东西,有过农村经历的大概都知道。这张图片是2007年春季支教的时候我无意中抓拍到的。一个小孩趴在地上,拿着一个树枝像是在瞄准前面的目标。



还有这样的。这个图片是2013年我们的一位志愿者用手机拍到的一个农村很普遍的游戏场景。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在稻田里面模拟的一条河,小孩的背后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木质的桥,也可以算是风雨桥。他们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可能是完成另一个水泥桥。当时在边上还有两个女孩。这个场景是创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小的时候习以为常的活动。
这张图片也是在我们的农村支教学校可以看到的,一个普通的篮球架。但这个篮球架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它是当地村里面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一个人做的,砍树、刨皮、锯木板、弯篮筐、挖坑、立柱,完全是一个人做的。支教的那个老师是在城市长大的,他当时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以他自己现在的能力都没办法去完成这件事。



5年前我曾经问过在我们办公室装修的一个木工师傅。我问他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他想了想说除去各种开支大概两万块钱。当时我听到是很吃惊的,因为在5年前的长沙,两万块钱的月收入是非常高了。

其实在城市里面,从事这种技术工种甚至手艺活的人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而这些岗位的工作,往往都是农村出来的能做得了的,城市长大的很少能做好。通过这件事我也感受到我们很多人对他们的帮助,实际上是在破坏他们的未来,破坏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一种生存能力。

还有另外一件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片里面,也是很常见的一个场景,冬天的时候有小孩光着脚在地上。
我们看到可能觉得这小孩真可怜,我也一样。2007年3月我们刚到立口小学的时候,我就看到有个小孩光着脚在地上跑来跑去。我就问当地老师,是不是他家里面穷,买不起鞋。那位老师就跟我说,不是,他们喜欢这样,他的鞋在教室里。当时我的感觉是他们的身体真好。

过了几年这个老师又来问我,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反对我们接受别人的捐赠。我问了他一句,当年在你们学校看到一个小孩光着脚在地上跑的时候,那是冬天,雪都没化,他们感冒过没有?老师说还真没有。我说那你现在想象一下,通过各种爱心捐赠让他们在冬天穿得暖暖的,过完一个冬天,下一个冬天再来的时候他还能脱得掉棉衣吗?他想一想觉得还真是这样。

然后我又跟他说,我们说得极端一点,甚至就是现实一点,现在农村孩子长大以后,更多的是进入城市去打工。说不好听一点,他们去城市里面打工,也都是从事底层劳动力的工作。其实这种工作收入挺高的,但这样的环境是没有空调暖气等着他们的。本来他们非常有优势的身体的竞争力,结果被我们这种帮助破坏了,那将来他还靠什么生存?

说完这些那位老师觉得好像做得有些不妥了。过了半年以后他专门又找到我,他说你真的说中了一件事,我就问他怎么了。他说之前我们这儿的小孩,家里面条件差的时候穿得少一点,但是冬天感冒顶多流个鼻涕;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捐来了各种各样的新棉衣、新棉鞋,但最后发现有很多学生到了冬天感冒得课都上不成了。

通过这些事情能够感受到,我们在帮助农村孩子的时候,很多行为可能走到另一个方向:不是在帮助反而是在破坏,破坏了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了依赖的思想。

如果大家对现在国内的教育政策有点了解的话就会发现,现在对农村的教育支持已经投入得越来越大,那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的乡村支教的组织存在?

这是湖南湘西的保靖县葫芦镇傍海小学。这个学校所在的村,是我们湖南省前省长现省委书记的结对扶贫村。2012年我们去走访的时候,这个学校当时只剩下一名本地老师和一个代课老师在维持,学校有80个学生,5个年级。后来我们每个学期派了3名以上的志愿者以后,他们的正常的教学才能开展起来。



这是湖南湘西古丈县双溪乡中心完小,有300多名学生。2012年5月,前任总理温家宝亲自去这所学校调研过。



总理走了以后,这是学校的一个规划图,要投资600多万进行修建。当时我去的时候,塑胶跑道、食堂、图书馆全部都建好了,只剩下教师宿舍楼还没有建。



2012年秋季的时候,他们的校长找到我,希望我们能派英语老师,因为他们有两个月的时间英语课都没开起来。我们赶快帮他们找到了一个英语专业的志愿者,派过去以后才正式把英语课开起来。

我经常听到人说缺老师就给他们多发工资啊,多发工资不就解决了吗。那请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这是湖南泸溪县梁家潭乡桐油坪小学。



从2012年开始,它逐渐作为我们的支教学校了。当时学校只有一名本地老师,就是图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学校有4个年级,也就是说要有两个复式班,张老师要两边同时上课。

下面图片中的学校是长沙一个企业捐了60万建的,我们的志愿者把它称为“别墅”,因为这所农村的学校居然还有冲水厕所。它是桐油坪小学附近的一所完小, 7个年级。前年这个学校只有两名本地老师。
上面提到的这两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如果在你在这儿当老师,财政会在原有工资基础上每个月再多发1400块钱。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是这么缺老师?他们的上级校长跟我交流的时候说过,他们核算过,如果在县城当老师,年收入大概是3万5,如果在村里面当老师,年收入有5万。但就是这种情况还会缺老师。

我曾经问过一个在城市里面每个月拿着1000块钱的代课老师,为什么不回到自己家乡去,如果回去的话一个月可以有三四千块钱。现在城市里面有很多学校有这种临聘教师,他们真正拿到手的工资也就1000多块钱。他当时给我的答复是,在村里面,我想看个电影、听个音乐都没有机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感受是农村越来越缺老师。根源是什么?我的感觉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给城市人的一种观念是对农村误解;给农村的孩子强调的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种话经常会有人说。尤其是在有一次跟一些乡村教师做交流的时候,我问他是不是经常跟学生说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一个副校长跟我说还真是这样的。我说你们想象一下,不正是因为你们这样说,最后人都被鼓动出去了,那能不缺老师吗?

我小的时候、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包括现在我们的主流媒体也是如此。我们从很多宣传渠道得到的信息,都是跟农村的孩子说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们会把这个话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反过来看,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让更多的人逃离家乡。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人的归属感,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帮助他们建立家乡的归属感。

我曾经了解到一位农村的乡村教师,他在乡镇中学教书的时候,每到周末会带着学生骑着自行车把周围的所有村子都跑遍。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读书的时候,了解自己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当时其他的年轻老师就说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多做点试卷。

如果说我们老一辈的乡村教师逐渐都退出教育行业以后,年轻的、受现代思想影响的一代,还能有多少人回来真正地参与我们乡村教育的建设?未来中国的乡村教育到底该怎么发展,其实我也不知道。



最后说一下,我们天使支教的一个定位是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有质量的陪伴。而针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是在通过我们乡村支教的方式,帮助农村的孩子养成凭自己双手来获得个人需要的能力以及意识,同时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家乡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建立以后,是让他们未来能够去建设家乡,而不是逃离家乡。

我今天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天使支教的更多资料,请点击
阅读原文


贝天牧:只需要几天,他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蔡朝阳:以自由看待教育
魏勇:从站上讲台第一天起,我就不想照本宣科地教书
陈淑慧:这款专为弱势摊贩做的App怎样影响了台湾社会
安娜:这个北京女孩在战火、瘟疫之地救了上千位母亲
一席|人文•科技•白日梦
微信ID:yixiclub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一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