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日本幼儿园学逃生技能!不要等危险来临再后悔

 

防灾训练对孩子是一件有利无弊的事情。...



编者按
今天上午,杭州6·22保姆纵火案将在杭州开庭。距离悲剧发生已有半年,惋惜之余,我们也在反思加强儿童安全教育,让孩子掌握基本的避险和逃生技能的必要性。

本期,旅日心理咨询师李雨潭老师将和各位家长聊聊日本幼儿园是如何教给孩子从火灾和地震中逃生的,同时也给中国爸妈们提供了4点可以训练孩子的自救逃生方法。


我一直没有找到充分的调研数据来验证我的困惑——日本保育园和幼稚园每月至少一次的防灾训练(日语为避难训练)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心理上的伤害。但是经过2年多的保育园生活,女儿的状态告诉我,这应该是一件有利无弊的事情。

因为在有一次从动画片里看到火灾场景的时候,女儿扭过头来,脆生生地对我说,“妈妈你不要怕哦,火灾来的时候呢,你用湿毛巾堵住嘴和鼻子在地上爬过去就是了。”

孩子真是极其敏锐的动物,看到火灾现场的时候也许我下意识地就有了焦虑,被小小的女儿捕捉到,迅速安慰了我。
看她从容淡定,气定神闲的表情,好像丝毫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她不是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她只是对这一切胸有成竹。

在心理学上对“安全感”的定义里,不但包括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的状态和获得稳定、安心的心理感受,还包括我们对外界的确定感和可控感。
我之前对日本针对3岁左右的儿童即提供防灾训练是有担忧的——这些预演的灾难虽然是假的,但是带给人的恐惧、惊慌等体验和感受是真的,所以依然会给孩子们造成一定的不安全感。但是人类对安全感的获得还包括我们对外界充满确定感和可控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增强我们应对灾难的能力,才有可能帮助一个人真正具备笃定的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针对儿童提供的防灾训练不但不会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和自信去应对意外的灾害。
▢ 日本的保育园和幼稚园针对儿童提供的防灾训练有地震避险、火灾逃生、与歹徒周旋、怎样包扎伤口……主要训练内容有三方面:一是针对幼儿,会教给孩子逃生方向,比如桌子下、老师身边……二是针对老师,提供灾难发生时保护儿童逃生的方法;三是针对园长等管理人员,训练如何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如何进行与外界的联络并提供信息、如何准备好家长们的紧急联络网以及逃生通道、抢险物资的准备,包括如何及时了解各班级的避难情况,做出客观而如实的汇报。

为了让孩子们牢记逃生要领,防灾教育专家或消防员还用简明扼要的日语编写了顺口溜,让大家记住保命的四个基本原则:不拥挤、不奔跑、不说话、不折返,平时还会采用话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示逃难的基本流程。
图片源自微博@视角_日本


家长也会被要求参与这样的演习,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要按照灾难发生的状况来进行。比如所有大门小门都一律打开,有老师在一旁指挥、确认,告示通知大家各班级的避难场所,让家长们按照标准流程去认领自己家戴着防灾头巾、写有姓名和血型的防灾帽,背着防灾包的孩子。

一句话,虽然是模拟,演练起来却也逼真。由于经常演练,孩子们很快就能驾轻就熟。

▢ 到上小学以后,孩子们还会学习对消防器材的使用(每人至少实操三遍以上),划分小组进行逃生训练,包括靠左还是靠右逃生,将另一侧道路留给救援人员或行动不便的人士等都有详细规定。物理课上会专门学习和地震有关的知识:地震波有哪几种、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不同震级和对应震感是什么样子,甚至有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到地震资料馆参观并撰写调研报告。
▲ 【日本防灾】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东日本大地震后,“非常持出袋(应急包)”愈发受到关注。应急包中一般包括在得到救援前维持生活的必须物品,如紧急食品、纯净水、收音机、手电筒、电池、毛巾、毛毯、手套、衣服、常用药、打火机、罐头起子、蜡烛、小刀、重要证件以及现金等。有备无患。

虽然这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但是由于人们发明并普及了应对不同灾难的方法,也就使得灾难本身没有那么可怕了,人人都是防灾达人,比如我,从女儿身上学到的如何防灾的方法还真不少呢。

和日本相比,中国的学校和幼儿园在防灾自救方面的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父母平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遇到灾害如何逃生自救,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加深孩子对各种灾害和危险的认识并掌握正确的自救逃生本领。那么你可以引导孩子做些什么呢?

➀ 父母可以播放讲解灾难发生时如何应对的动画片,或绘本给孩子补充应对灾害的正确方式;

➁ 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科技馆的地震、台风等体验馆,让孩子对灾难环境和应对方式有直观的体验;


▲ 广州虚拟体验馆~气象灾害避险:曲面屏幕投影,人在设定场景,通过动作躲避灾害。

➂ 平时父母可以多关注城市内各大机构举行的防灾训练活动——比起如何逃生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儿童的实践。

➃ 如果在针对儿童的防灾训练中发现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情绪,出现强烈的惊恐、慌张、害怕等现象,或出汗、心跳加速、颤抖等躯体反应,要及时终止,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并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
了解更多李老师分享的心理学知识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