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某物成为艺术?|互动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不好聊问题——“我们为什么称某些事物为艺术?”...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不好聊问题——

“我们为什么称某些事物为艺术?”
对于“什么是艺术品?”或“为什么称某些事物为艺术?”这类问题,你可能会说答案很简单。《蒙娜丽莎》、《向日葵》、《哈姆莱特》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或许就是你首先想到的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的标题中使用了“成为”一词,那么意指这里必包含一个“发生”——有些因素在某种条件的促进下,经过酝酿发酵,发生了某种质变。

你可能会认为这世上有很多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艺术品的东西,例如,人类的粪便。可事实上,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的例证。1963年去世的意大利观念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就曾将他的粪便分别装入罐头盒里用作展示,著名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还专门购进了其中一盒,直到现在还在收藏着。

这时你可能又会说,你不理解为何粪便可以成为艺术,毕竟20世纪以来发生过的艺术事件所引起的公众困惑实在是蔚为壮观,你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关于为何某物成为艺术,你觉得只稍你个人觉得ok就可以了,或者这由谁(或某个组织团体)的主观感受来决定。然而,这一解释也令人沮丧。

如果这一问题的答案只与个体的个人经验有关,那么判断事物是否为艺术就是个人的趣味问题,就如同痛苦与快乐一样,只能自己体会。但是,作为一位现代读者,这样无根据的论断在城市大型公共艺术空间的展出面前就显得有些弱爆了。我们很容易就能够从艺术界层出不穷的自我展示中解读到这样的信息: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深刻”、“更高级”;它提炼我们的感受,把我们变成“更好的人”,等等。这些向公众散发的气息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有一种绝对的、普世的、永恒的属性和价值隐藏于艺术之中,正是这些属性,将艺术与非艺术划分开来,将艺术家与普通人划分开来。面对这些,你是否感到你那基于个人感受而对艺术下的判断有些武断?



“为何某物成为艺术?”当然是一个现代问题。

自16世纪人们开始关注对艺术现象的研究以来,业界大咖们就制造了许多微妙、晦涩的阐释领域,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至今也没能为我们提供出一个去辨识“为何某物是艺术品”问题的通用法则。

更意味深长的是,我们从未看见过一位专家或学者敢于冒险把他的理论直截了当地摆到某件被几代人证明有“不朽”意义的作品面前,比如像《蒙娜丽莎》或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然后证明出这些作品的成功是如何贴切地遵循了他的理论的缘故。

那么,在社会语境下,到底什么样的一些因素能够促成一件事物获得身份上的华丽转型,从而跻身艺术品行列之中呢?

我们将整理和挑选出一些答案,与大家分享——

1.

当我们站在艺术作品面前时,首先,我们如果不准备好一种心境,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具备一种特殊的审美素质,是无法恰到好处地与作品进行连接的。这种情况下,那梦幻、强烈或极具张力的艺术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零,无法被感知和识别。康德(Kant)解释说,我们会说一件物品是艺术品,一定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它有点儿与众不同(排除附庸风雅的心理)。在它身上,我们看到独特的品质,非凡的感受被牵引出,而这种感受是我们很难在那些“庸常事物”身上采集到的。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Hegel)也在他的《美学》中说,通过艺术,“神性”和“最广泛的精神真理”被带到意识之中,人被这种“绝对真理的感性显现”所震慑住,进入了纯粹沉思状态。同时,作为另一位受惠于康德理论的人,叔本华(Schopenhauer)也针对这类艺术体验进行了阐释:在对审美对象进行纯粹沉思时,观察者应该完全逸出自己的个性,变成“世界内在本质的一面明亮的镜子。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进入这种状态的能力。

而“某物成为艺术品”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站在它对面的你,可以感知到它,并且识别出它——是!艺!术!

2.

让我们拿梵高的“成功”来举例。若是没有画商弟弟提奥(Theodorus)孤注一掷的支持和提携,或若没有当时以巴黎为据点而成星火燎原之势的印象派艺术的推助,梵高就会像普通人一样悄然渡过他的一生,纵然有辛勤而造诣非凡的艺术行动,也无缘载入艺术史册,我们今天能够领略到大师风采的几率也几乎为零。

所以,某物成为艺术,离不开艺术世界里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工协作(包括艺术家本人及群体、画商、批评家、学者、媒体人、艺术机构等)。

3.

如果我们因一种个人感受而将某物冠以艺术之名,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已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认定为是此物的某一客观属性,且自信地认为所有人都会对此身受同感?只要我们把某些事物叫做“艺术”,就是在暗示别人也会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所以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总结说,艺术以及我们对艺术的体验,有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普世法则存于其中,正是这个法则,让艺术发展获得了一种摆脱其它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文化上的),从而能够拥有一片自由独立的天空。后人在这一论调的基础上为艺术发展框定上了一个“自律”特性,且将这种自律性大量用于抽象艺术作品的解读中,正如英国先锋艺术倡导者克莱夫贝尔所认为的,一件作品之所以可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其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所以,我觉得,形式当中的活力,是某物成为艺术的关键。
-请在下面的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我们是[全观视界]成员

我们一起迎来全观的视界


    关注 全观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