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兑:来啊,互相伤害啊!

 

法官:天黑请闭眼,监管请发文。监管:银行、证券、信托、基金。法官:监管请注意,一次只能杀一个。...







法官:天黑请闭眼,监管请发文。

监管:银行、证券、信托、基金。

法官:监管请注意,一次只能杀一个。资管请用药,你有一瓶刚兑毒药一瓶不刚兑解药,选择用哪个?

资管:我选择互相伤害。

最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少都有些闹心,从去年年底到现在监管似乎进入了年底冲业绩的阶段:一刻不停地发文发函;在这样的高压政策环境下,谈了多年的“刚兑”成了监管、媒体的众矢之的。这个词犹如悬在金融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个人都在等,谁都不想第一个见血;但同时很奇妙的是,普通老百姓依然把这个词作为非标产品背后的灵丹妙药,兑付危机背后的还魂草。

刚兑的成因说起来源远流长,错综复杂明争暗斗的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金融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声誉、保持理财业务的发展,都会通过各种形式保证刚性兑付的实现,即使出现亏损,也会利用各种资金进行弥补。但刚性兑付严重扭曲产品本质,导致投资者理财风险意识降低,选择产品时只看收益高低,一旦发生风险就到银行“维权”。久而久之,非保本理财都成为保本理财。

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资金只好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对小微企业形成挤出效应,推高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积累的风险一旦爆发,投资人和银行都将受害。简而言之地说,就是没有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就没有刚兑这件事,没有刚兑也成就不了现如今规模庞大的非标产品市场。当然,两者互相的关系也有了很大变化。从前两万亿一起策马奔腾时,叫人家小甜甜,现在三去一降一补,就叫人家牛夫人。以前用之屡试不爽,现在弃之唯恐不及。

从新婚燕尔到糟糠之妻,虽然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毕竟时过境迁、年老色衰,要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要的就是痛定思痛,破旧立新的勇气。这点上,我们一杆金融从业人员都很是钦佩近期X行在面对代销的夹层基金违约事件上表现出的魄力:“该行在向投资者推介该产品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就产品的投资风险进行了充分揭示,所有投资者对此亦进行了书面确认。“

这句话在新时代的强监管背景下有着绝对的政治正确性,但想到原本卿卿我我的人突然间就转换姿态站在对面让你叫爸爸又显得这么于心不忍,去刚兑现在看来或许是一种互相伤害的行径,但细水长流来说,现在挨的打都是为了长记性,背后都是”爸爸这是为了你好,长大你就知道了“的”深沉父爱“。

所以说如果过去的投资人仗着监管对自己有舐犊之私,对投资产品一知半解、对风险一无所知是可以被原谅的话,那么现在踩到的任何一个雷,就会有人先跳出来把你和你爸爸妈妈揍到互相都不认识,再丢下一句suck it up。那么,除了练就自己一身抗揍的本领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首先,要练就一双避免踩雷的火眼金睛,就算不具备相关知识,但至少在购买每个产品前,花上五分钟、十分钟,好好阅读产品条款和风险披露。

收益下降,风险自担和去刚兑互为因果,这也是我们投资人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的最终极的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你要知道,一般的短期(一年以内)保本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也就4%左右,超过6%还声称完全安全的投资你一定要长个心眼;

你也要知道,所有的资产一定要有一个核心配置,用较长期限锁定收益,未来的市场利率下降不是一种可能,而是一个趋势,现在贪图短平快,将来悔不谋长远;

你更要知道,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必然是依靠承担超额风险所换取的,任何尝试告诉你一本万利的买卖肯定会让你倾家荡产,除了银行理财之外,也要投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QDII基金等一揽子组合,来进行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不同标的的资产重新配置;

这些话题其实就是老生常谈,常谈到最早的可能追述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兑是原罪,去刚兑就是救赎,我们用以自保的方式就是赶紧搭上资产配置的诺亚方舟。这一次监管不同以往、雷厉风行、六亲不认的态度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迫感,也是我们每一个投资人可能改变投资习惯的最后一班船。

下载陆金所APP,了解更多理财资讯

↓↓↓


    关注 陆金所理财精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