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篇|混沌中追寻

 

著名作家刘瑜有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不与流行为伍》与《这个社会会好吗》。...

《不与流行为伍》

作者简介


曹林,1978年生于江苏江都,求学于江城武汉,2003年开始时事评论写作,2004年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盟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在国内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

作品简介

《不与流行为伍》为曹林近两年来的时评文集。带着典型中青报气质的曹林用激扬而不失理性、犀利而充满情怀、尊重常识而又坚守独立的文字,对社会中种种流行的谬误进行了清道夫式的清理。对媒体消费社会情绪、民意的“拳民”化流氓化、自媒体中的轻信又轻疑、典型宣传中的伪道德、网愤的伪爱国主义、对腐败的过度容忍、语言腐败、专家沉沦等“流行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建设性地提炼出现代公民在新媒体时代应具备的媒介素养,避免在无意识中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陷入那些流行性的谬误中。
闲谈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中国社会流行谬误的批判”,《不与流行为伍》与读书篇往日推荐的文学著作不同,它是一本曹林的时评合集。在阅读文学著作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在我们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之下,或许也可以看一看曹林的时评,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

曹林的文字一直给人一种“温而厉”的感觉,不紧不慢,但所有徐徐道来之下,是磅礴而犀利的力量,正中要害。他的时评,拥有了我所佩服的真正的“温情”与“理性”。

张泉灵更为此书作序,他说:“理性不是中庸,理性建立在事实、常识和逻辑的基础上。有些评论员是标题新闻的爱好者,根据耸人听闻的标题写声嘶力竭的评论。浮躁的内心加浮躁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已经浮躁的情况下,许多评论员为博眼球,仍然写得出那些浮夸不实的报道,但是评论员曹林在这样的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还是一个可敬的有真知灼见,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员。正如那句话所说,阅读曹林,阅读这个时代。
“罗笑笑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一个公众号称那些给罗尔赞赏公众号文章的人为“低智商的善良”,并举各种例子批判这些人,说“世间最大的恶,往往以善良之名到处横行。”但是曹林说“感到羞耻的应该是说谎者,而不是被悲情的故事感动的人,悲悯和同情是人之常情,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保持着这种悲悯感,而不能因为一些欺骗就失去悲悯和同情的能力。”这也是我对他崇仰的另一点,他不仅“理性”,他还有“温情”。人们不断埋怨这样一个时代,是太过冷漠的时代,而曹林所鼓励的,正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价值走向。人间灯火煌煌成海,终不及这一轮慈悲广大。曹林所写,正是让我在看到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之后,不仅有更多理性的思考,更有对这社会多一份的宽容与温柔。

相信《不与流行为伍》会给你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
精彩片段:★★★★★

感动有时候其实是一种毒药,它营造了一种虚幻的精神共鸣,实际上感动之后什么也没有。所以有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拒绝这种感动。我不愿意被这种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诚信故事所感动,更愿意看到那些普通的诚信故事:它让人触手可及,无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不算崇高,宛如平常一首歌;它没有震撼我们,却让人在共鸣中会心一笑,我也可以做到像他那样的诚信。诚信不是一种道德枷锁,不是一种神圣的价值,而是一种日常的品质。

《这个社会会好吗

作者简介

熊培云,出生于1973年,祖籍江西。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简介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闲谈

这个社会会好吗?直击心灵的诘问。

其实即使是每个处在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也会常常像熊培云提问的这样思考:“这里的水、空气以及食品的质量问题,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善?不受约束的权力,什么时候能够被关进笼子里?中国会像过去一样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在麦比乌斯圈上徒劳无功地打转吗?”可能没有这样专业性的语言,但是大部分人也许也曾隐晦地忧虑过。熊培云的文字属于政治评论中较为幽默,通俗易懂的,如果你也思考过,我认为他的书可以尝试地读一读。

这本书涉及到了革命、道德、人治、资本、公共精神、责任等等多方面的讨论,用他一如既往的自由、明辨、慈悲、温暖的文字为读者作出解答,他强调自由,强调个体的作用,还得出了“真正的自由不是你能决定生活在怎样的社会,而是你能选择过一种你认为美好的生活”的结论。
熊培云关于“这个社会会好吗”的答案,并没有在这本书里给出,这只是作为他的愿望,但可以看出他对这个问题仍然倾向于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今日中国有太多的维度与变量,还有看不清的链条与因果。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开拓思维和视野,去更多地开始独立思考,起到一个启蒙作用。让我们以独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除去这本书,熊培云是一个我认为很好摘抄的作者,他的一些句子常常能“惊艳”我,细细去琢磨,总觉这样的表达是不可多得的到位。他的其他作品:《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
精彩片段:★★★★★

然而,我们不乐见的是,中外历史上许多启蒙者都是以高于人间的姿态,俯视世界。他们自信真理在握,略作思考便可以为尘世开出包治百病的偏方。就像在黑夜里打手电,他们不是谦卑地把光打到远处,照亮道路、田野与山峦,让你自己判断该往哪走,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们手电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光明中失明”,那些被启蒙者此时不过是口喊“光明万岁”的木偶。它甚至不如我们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至少你知道黑暗是存在的。
[ 谈话·毕 ]
策划|鹿鸣编辑部

文案|李燕坪

编辑|李燕坪 曹牧原

校对|林成燕 吴晓 陈曦

审核|建国 主编
文史底蕴 哲学素养 人伦情怀 传播技能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湖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原创|阅读|文化|电台|视野
覆上指纹

开启文艺文学文化的旅程

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公众号


    关注 湖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