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卫视周冬梅:用价值赋能,“奔跑”才能稳健

 

对综艺节目的探索,是不断试错、不断成就的过程。在浙江卫视频道副总监、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眼中,这一季的《奔跑吧》承载了更多特别的意义。...



对综艺节目的探索,是不断尝试、不断成就的过程。在浙江卫视频道副总监、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眼中,这一季的《奔跑吧》承载了更多特别的意义。

“节目所传达的价值观能在观众中引发共鸣,这才是节目能够长久的关键。”浙江卫视频道副总监、节目中心主任周冬梅说,创作《奔跑吧》就是一趟与众不同的旅程。历经了多年的探索,《奔跑吧》慢慢跳出既有的框架,在平衡内容的娱乐与文化底色,以及主旨的价值开掘方面,都形成了不少新的转变,“《奔跑吧》就像是一个富有弹性和包容性的容器,可以纳入很多奇思妙想。”

离“文化”更近一些


娱乐价值之外,综艺节目显然可以承载更多。如何在轻松的表达中开掘更多文化内涵?成为不少综艺节目持续探讨的问题。回顾上一季《奔跑吧》,历史人文与节目形态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通,“鸡毛换糖”“黄河大合唱”等尝试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让人觉得少了那么一些崇高感,而这种崇高感有时候就是一种精神的慰藉,文艺作品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周冬梅回忆,上季节目中的“黄河大合唱”环节,在钢琴家李云迪的伴奏和著名指挥家林大叶的指挥下,节目嘉宾与80位合唱团成员一起,在黄河边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的大合唱。伴随着影像资料的闪回画面,令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厚重感逐渐显现,于是乎,这场令人荡气回肠的“大合唱”也成就了一次有价值的节目创新尝试。
在周冬梅看来,所有的节目类型都应当重视对文化气质的开掘。“我们要让观众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远”,在节目的编排设计中融入富于地域特色的情节、让节目成为真正的文化事件,在故事与游戏互相推进的过程中,节目的主题得以升华。

这一季《奔跑吧》的首期节目走进了联合国,嘉宾在演讲时向国外友人介绍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和新时代的真实气象。在诸多节目环节的互动中,观众在观看时的民族认同感得以凝聚。周冬梅透露,在即将播出的节目中,还会有更多将传统文化具象化的新表达。
“要做文化传播,首先要相信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周冬梅认为,这样的信念感应当具体落实到节目的制播环节中,大到节目主题的设置,小到节目细节的安排,多维度、深层次挖掘拍摄地的风物、人文历史,并由此完成文化表达的立体建构。在这一季《奔跑吧》中,立体化的地域形象将借助团队的更多想象,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到荧屏之上。
做节目,目光长远一些
在上季节目“鸡毛换糖”一辑中,嘉宾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与陌生外国人做交易的任务,在物流分拣中心现场参与机器人“小黄人”的分拣过程。做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在时代浪潮下,义乌人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走向世界市场的艰辛旅程。

据悉,本季《奔跑吧》将延续这一种视野,在节目题材的开拓上“想的多一些、远一些”。从传统文化到社会生活,从国内到国外……形成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在既有的播出中,走进联合国,参加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的青年倡议论坛,在节目的立意追求上更进一步。
“让我很感动的是,我们年轻的团队坚定着自己的价值准则,坚守着电视媒体的职责使命,虽然节目已经走过五年,但自从这档节目诞生的那天起,主创团队从来未曾改变过不断开拓创新和不断升级迭代的内在驱动。”周冬梅坚信,未来的《奔跑吧》一定会更贴近观众的情感与需要,更关注当下火热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持久,更长远。

前往联合国完成任务的嘉宾,要在五位中外专家面前完成一场英文面试,以考验嘉宾的语言沟通与应变能力。节目从面试这个微观的切口入手,捕捉到了真实的表达方式。明星卸去“光环”,在一个“临场”的氛围中展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之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再现人们心声的创作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奔跑吧》此次的探索或有限,但值得关注。

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奔跑吧》在价值立意方面的开掘正进一步作用在其具体表达上。节目自开播以来,以“能量公益跑”为核心,为希望工程、贫困山区、民工子弟学校捐赠跑鞋,关注贫困地区的医护人员、外卖小哥等“职业奔跑者”,为他们定制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奔跑能量包”。“Keep running”的公益精神从节目中走到了节目外。
“这是一次奇妙的冒险”
一档已经颇具影响力的节目,若是贪恋自己的“舒适区”,则很容易滑落。创新,是一档节目继续走下去的重要驱动力,对《奔跑吧》亦如此。当然,转型也意味着风险。但很显然,周冬梅和她的团队并没有畏惧于这样的冒险。

“我们要将《奔跑吧》打造成一个充满弹性的容器,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可以纳入其中,与时俱进就是弹性的一种体现。”对于整个创作团队来说,在不断“为难”自己的过程里,才能实现节目的成长。出于这样一种拼劲,这一季《奔跑吧》节目组首次将节目办成一个实体的文化赛事——国际学霸龙舟赛,邀请了全球十五所名校大学生参加龙舟比赛。一方面,借助这样的表达,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筹备周期短、沟通环节复杂、接待规模大等原因,制作团队压力山大,历经各种煎熬,但也真是这种高强度的磨练,让团队的能力又获得了一次巨大的成长。
观众的“获得感”是周冬梅时常提起的词。“节目创作者都要学会做有心人”,在社会生活中观察观众,贴近观众需求,突破自己的盲区。带给观众“获得感”,就是不断变化的《奔跑吧》中不变的意义。“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看着它一步步成长。”周冬梅希望这档节目能一直“青春”,迎接更多不同的挑战。

谈及以后的节目创新,周冬梅说,“我们珍视可贵的想象力,也会继续用更多的想象力来填充这个充满弹性的容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文化多元融通,是所有电视文艺创作不变的追求,自然也是《奔跑吧》的前进方向。

“这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在不断明晰的创作逻辑之下,《奔跑吧》接下来的“冒险”,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可能。

作者:汪雅青

编辑:张榆泽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