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带着爸爸去留学”的旅程结束,但思索还在继续……

 

在遵循“讲好故事”的基本影视叙事逻辑上,《带着爸爸去留学》还嵌入了关于家庭、教育、成长等公共议题的探讨。...



在遵循“讲好故事”的基本影视叙事逻辑上,《带着爸爸去留学》还嵌入了关于家庭、教育、成长等公共议题的探讨。

在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剧情接近尾声时,留学生朱露莎与父母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我们俩拼死拼活把你送到国外来,勒紧了裤腰带,都是为了你好。”朱露莎则回应道:“你们是把一个游泳都不会的人,直接扔到了太平洋,然后转身就走。”

一次简短对话,折射出了现实中万千家庭在教育面前的矛盾。随即#朱露莎爸妈#话题进入微博热搜榜单,有网友评论说:“家庭教育太重要了,朱露莎实际上是一个可憎又可怜的角色,20年来都在爸妈设计的道路上前行。”

由启蒙影业出品,姚晓峰执导并担任出品人,张书维担任出品人、总制片人,吴曼迪担任制片人,孙红雷、辛芷蕾、曾舜晞、蒋依依等人主演的家庭关系话题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即将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相关话题多次引发关注,首播当日实时收视率破2,单日最高市场份额9.19%;在网络端,开播十天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6.1亿。新华网评价:“剧集通过四组家庭群像的塑造,极具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故事铺陈,展现父母与子女为寻找更好的相处方式和追求真正的幸福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从“国民话题”讨论开来


围绕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问题展开探讨,一直是国产电视剧戏剧创作的一大热点,此类题材可追溯到1990年教育题材剧《十六岁花季》的播出。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在国内一直有着广阔市场,面对当下越来越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国家长与孩子更需要文艺作品进行投射与引领。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爸爸去留学》似乎有着引发大众关注的天然优势,然而并不是聚焦社会议题的剧集都能引发公共讨论,《带着爸爸去留学》引发热议的缘由还在于剧集通过极致化的人物塑造、强情节的叙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话题表达的参照。
从一辆机场出发的大巴相遇开始,《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四组形态各异的家庭便开启了一系列由不同教育理念、代际关系、家庭背景引发的冲突和情节。

剧中,有着幽默乐观,对儿子严加看管的“操心老爸”黄成栋;有飒爽直率,希望与继女以朋友方式相处的林飒;有放弃国内高薪职位与儿子一同出国的“自我牺牲”型妈妈刘若瑜;也有将女儿武丹丹甩手给后妈林飒,以为“金钱能买到一切”的武翰祥;还有“望女成凤”的朱露莎父母……这些角色性格各异,家庭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样本背后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也正由此,该剧有了供大众讨论的素材基础。

“出国留学到底有没有必要?”

“父母应不应该陪低龄孩子出国留学?”

“父母对孩子应该是鼓励式教育还是打压式教育?”

……

剧中隐藏的诸多人生辩题,都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正反方”的深度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抛出议题后,这部剧还在剧情的推动中慢慢尝试给出答案。最后,步步紧逼的黄成栋、刘若瑜开始学会放手,尝试给予孩子空间;武丹丹父母从注重物质给予转向更多精神陪伴;朱露莎父母也从只注重成绩,开始关心女儿的内心世界。
能够看到,在建构正确教育观念时,“放手”与“理解”是剧集试图传达的两个关键词。正如导演姚晓峰所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幸福是每个人的一门功课。《带着爸爸去留学》诠释了‘为爱放手’的家庭教育观。”随着彼此视角转换,两代人也在这趟留学旅程中逐步达成和解。
对“幸福”的再度审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人们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身体健康,也不是财产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多诚直,智慧丰硕。”

这也是《带着爸爸去留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以留学为切口,《带着爸爸去留学》铺展了父母与子女两条叙事主线,关于“幸福”涵义的探讨,也包含在剧中两代人的生活际遇里。
四组家庭、百味人生。在剧集的前半段,留学生武丹丹从小衣食无忧,到了异国他乡突然得知父母离婚且双双组建了新的家庭,种种因素下,患上了躁郁症;陪读妈妈刘若瑜抛家舍业将一生希望倾注在儿子身上,无形中给了孩子压力,而她口中“我熬他,我使劲熬他”的“熬”式观念,也存在明显误区;家底殷实的武翰祥,他眼中的人生更像一场生意,也因此与新婚妻子林飒三观不合,走向离婚。剧中诸多角色,在追求人生价值中都曾迷失方向,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拥有财富不一定会幸福,而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人生,更难寻觅到幸福的答案。

在情节逐渐推到终章,剧集也慢慢明晰“幸福”的几个关键词——心中有爱,懂得知足并珍惜当下。如同黄成栋在黄小栋病床前的那段呢喃:“小栋,你这一昏迷,又还给爸一小婴儿,往床上一躺,也不动唤也不睁眼,你现在是个婴儿,爸爸四十多,等爸爸六十多了,你还是个婴儿。咱们一家三口一起,这就是我想要的……”
大爱无声,大象无形。剧中过着普通日子的黄成栋,一直追求着一家人的和睦稳定与平淡生活,他身上有着诸多值得咂摸的品质,剧集也通过对典型人物恰如其分地刻画,完成了需要在“平淡”与“知足”中寻找幸福的价值表达
关于家庭,我们如何定义?
姚晓峰曾说,“这是一个关于为爱重生的故事。

“重生”的涵义,一方面是剧中各个角色在经历人生得失后对价值观念的重新打量;另一方面是父子在重新理解对方后,家庭关系的再次梳理。
在当下的家庭关系中,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成员,已经开始大幅度地充当起了“教师”的角色,但在介入过程中,许多人都忽视了两个身份的边界,而当背景置于海外时,这种中国式家庭关系更需重新定位。

如同在留学途中时刻关心儿子的黄成栋,换来的并不是热情回应。父子俩一个想自由,一个不放手。直到他与儿子感情出现缝隙后才幡然醒悟,“父女母子一场,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迫切希望女儿能留学镀金的朱露莎父母,也在女儿不断犯错后,重新思考起自身是否介入子女前程太多。
能够看到,剧集不只聚焦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还倾向于对父母和子女的家庭关系进行探讨。父母以什么角色与子女相处?剧集也给出一些参照:也许可以像黄成栋一样,在原则性问题面前寸步不让,但在生活中却时刻守护;林飒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遇到需求能及时出现,需要空间时,亦可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家庭关系”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还是一个社会层面议题。从家庭角色关系展演开来,剧集还探讨了更广义的社会议题——血缘关系是不是亲情的唯一基准?

在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中,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温暖家庭,并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凝结出了美丽动人的瞬间。剧中,也进行了类似的探讨:黄成栋与黄小栋并无血缘关系、林飒和武丹丹非亲生母女,但他们无疑都是彼此最亲密的亲人。
在新型社会关系中,“亲人”的定义也成为一个值得审视的命题。一些人因为血缘成为家人,而一些人也因长久的陪伴、关怀、扶持,成为彼此亲人。《带着爸爸去留学》所呈现的,便是一种以信任、情感浓度捆绑而形成的亲情群体,它是黄成栋之于黄小栋日积月累的情感,也是林飒对武丹丹不曾放弃的责任。

从注重家庭关系的思考,到强调非血缘亲情关系的价值,在新的社会契约与时代背景下,可以看到,《带着爸爸去留学》一直在尝试激发观众对多元社会议题进行思考,从而建立健康的教育与人生观念。而从社会意义上考量,从抛出教育、家庭等公共议题到传输正向价值引导,该剧也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

作者:何久

编辑:徐蕾 王海婷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