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为中医带来的希望

 

医馆人说:“始终把做中医当成微盈利的事情”;也有医馆人说:“要做就做中医的百年老店”。...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172 




一方明医可以治疗小区域的中医患者;一位中医网红可以影响一批“爱读书”的中医爱好者;一个好的中医经营者,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中医药氛围,影响更多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 医馆界  半夏对于中医人来说,2016年和2017年是难以忘却的两个年份,中医药从来没有像这两年一样受到那么多的关注。

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中医药法》在2016年正式通过,2017年7月正式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中医药的振兴从此有了法律保障。中医药开启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新纪元。

2016年,中医药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语种发表,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还有《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相继发布。

除去这种战略性的纲领文件,医馆君忘不了《中医药法》在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后,便开始翘首盼望的实施细则,因为这些细则更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就个人而言,使更多人有了践行中医的机会,就中医药大局而言,直接拓宽了中医医师的来源渠道。

《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医诊所的开办时间直接缩短。

毫无疑问,2016年和2017年,国家和政策的支持给予了中医药人前所未有的希望。有人会说中医政策那么好,中医将迎来大好机遇。

但是医馆君却认为:与其说政策催动中医的发展,不如说中医自身的魅力,早就吸引了一大批人,这批人的需求催生了政策为中医助力。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医馆君不知道为什么中医可以吸引那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中医奋斗,但我知道中医对人的吸引是自然而然的。

医馆界的摄影师五味子,大学学得是西医,毕业前夕在西医心内科实习,看到患者老是病情稍微好一点出院,一段时间后还是要回来,反反复复。他情不自禁得怀疑,后来在中医这里寻找到了出路。今年的他即将参加广西中医药大学师承班的出师考试。

医馆界的编辑半夏,大四考完专八后,在图书馆里随便一逛,拿了一本《名老中医之路》,被里面记叙的岳美中、蒲辅周、任应秋等中医精神所打动,最终被吸引到中医馆工作,明年她也可以参加师承出师考试了。



▲医馆界五味子(右1)和半夏(中)采访中医馆人

医馆界的创始人忍冬,女儿出生黄疸,本来是去医院照蓝光的,来自广东河源的岳母,直接采了被当地称为的“黄藤”和“黄果”的两味草药,只是煮汤洗澡便治愈了黄疸。他觉得中医太厉害了,这个契机下,他才开始接触中医药,后来被韩剧《医道》的精神深深打动,也投入到中医药的工作中来,最终全力创办《医馆界》。

忍冬、半夏和五味子代表了近几年出现的“中医爱好者”大军,这批大军早就催生了一批“中医网红”,有大学教授级别的刘力红、徐文兵、罗大论,也有民间力量,比如李可和潘德孚和郭生白。

由此可见,早在《中医药法》出台之前,早在中医中医政策那么好之前,就有一批人被中医所吸引,这是一种自然的吸引,这种吸引永不衰落,因为中医治病的确切疗效。

但是,近年来中医药的服务规模萎缩的太严重了,有多严重呢,从2011年到2017年的数据看,虽然中医类医疗机构收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重在持续增加,但是占比仍然在10%以下。(如下图)

 

中医只能治疗偶然碰到中医的人,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是否能真正通过看中医解决疾痛,只能靠“缘分”。 我们中医人都会笃信中医太好了,但是真正知道中医好在哪里的人,实在太少了。

圣爱中医创始人刘琼,在《医馆界》旗下的长城医馆学院的课上说,中医长期是“死马当活马医”情况下的最后选择,她说将中医这么被动的局面扭转过来,是“我们中医经营者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这也是所有中医人所要实现目标,终有一天成为我们所有中国人的目标,毕竟中医从始至终伴随中国人两千年,已经刻在中国人骨子里了。

长城医馆学院的口号是“为中医之崛起而读书”,问医馆界和长城医馆学院创始人忍冬,“你创业的初心是什么”,他指了指办公室的后墙。“中医同城,一心为民”



“中医同城”是心医团队最初选择的创业项目,旨在帮助患者找到合适自己的中医大夫。为了“中医同城”,在大本营深圳,团队组织认草药,不计成本现场采访中医大夫,第一次组织深圳当地的行业论坛。



▲“明医寻访记”让医馆界团队获得了深圳中医馆人的广泛好评

久而久之,行业同仁认为我们是行业媒体,后来我们干脆成立了“医馆界”,做纯粹为中医发声的媒体,但是聚焦在民间的中医馆的发展上。(以下是医馆界两周年视频)





因为医馆界认为中医馆,是实现中医药复兴的绝佳场地之一,中医馆几乎以纯中医为主,没有西医治疗可以依赖。虽然中医馆目前在整个中医医疗机构中的占比依旧薄弱。从2011年到2017年的数据来看,占比从未超过2%.(如下图)

 

中医界公认全国中医药氛围最好的地方在广东,在浙江。广东有广东省中医馆,是全国创收最高的医院,而且牢牢把第二名甩在后面;但是在浙江,尤其是杭州,老百姓看中医首选是中医馆而不是中医院。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另一个中医药氛围很好的地方,那就是云南昆明,谁都不可否认昆明的中医药氛围好,离不开一家中医馆十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圣爱中医。

 

一方明医可以治疗小区域的中医患者,一位中医网红可以影响一批“爱读书”的中医爱好者;一个好的中医经营者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中医药氛围,影响更多更多的普通老百姓。

 

相通了这一点的时候,医馆君似乎更加理解了“医馆界”的意义,医馆界在中医馆还很薄弱的时候,选择做她的行业媒体,可否?应否?

医馆界的团队也才两年,现在说什么都太早,但是半夏今天想代表“医馆界”团队,说一说她看到的,中医馆所带来的点点希望,虽然这些希望“小荷才露尖尖角”。

 

先说教育,医馆界的创始人忍冬总是强调,“教育是一个行业的未来”,医馆界团队总是与中医教育的团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比如李可老的弟子,陈长青和孔乐凯均选择中医馆的形式,来做中医临床传承教育基地。大家都知李可是铁杆中医敢治危急重症,少有人知他还有一种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弟子创办的传承基地已经散布全国多个城市,广州、深圳、济南、河南和厦门等等。他还有个终极梦想就是创办能够治疗急危重症的中医院,以纯中医为主要治疗手段。

 

说到中医院,这次长城医馆学院“馆长营杭州站”,参观了三溪堂义乌馆,医馆君在这个总平方米2万多的医馆筹备的时候,潜意识突然激发,这不就是纯中医院吗?

三溪堂义乌馆已经尽力吸纳了治疗各种常见病的医生,不乏严重疾病;而在杭州参观的天禄堂中医院,在最大的能力内治疗患有危重治病的老人。可见李老的终极梦想算是崭露头角了吧。

还有中医经营者探寻新中医模式,对医疗场景重新定义,就是中医进入日常生活。与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中医正确指导下的日常生活,无疑会避免很多生活方式病,中医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影响力。

中医进入日常生活,不是医馆君一拍脑袋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受了问安中医创始人李晓迪女士的启发,问安中医就是中医生活方式践行者的基地,他们也一直在这么做。

中医生活化 ↓





中药产品化

←治疗服务化

但同时,中医界还存在肉眼可见,中医人为之扼腕痛惜的行业痛点:

 

老百姓普遍认为中医只能治病慢;

 

中药材质量堪忧;

 

中医界缺中医,更缺治疗危急重症的中医;

 

中医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就参加馆长营的同学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馆长营杭州站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正骨和雷火灸,让很多同学大开眼界,不止一两位同学反映没有体验过这两种中医治疗项目,这让医馆君觉得震惊,参加馆长营的都是中医从业者啊,他们都没有见过的东西,老百姓更难体验了。

 

看中医贵,尤其是到中医馆看中医贵,已经给老百姓留下了负面印象。……

 

但是医馆君依然对中医的未来充满乐观,相信未来中医会随着中医市场的成熟,更多的中医人,尤其是中医经营人会按照理性行事,遵守规则和信用,总是往好的方向努力。有医馆人说:“始终把做中医当成微盈利的事情”;也有医馆人说:“要做就做中医的百年老店,那一定不能做伤害中医的事情”。

 

40年前,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的商业文明,让中国人富裕起来;40年后,中国开始修炼自己千年来的内功之一中医,再过40年,会不会让中国人更加幸福安康。医馆界有幸在这一切刚刚发生的时候,来记录着一切,真是感到无比荣幸。

这是医馆界团队两周年庆特别报道,过一个生日,许一个心愿。

 
中医更强大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馆界(yiguanjie001)
· END · 
编辑|半夏   视频|五味子   视觉|三七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干货



80后金融精英情定中医,打造青年中医的共享平台



-商务联系-

首席勾搭官|15814688287

微信| 15814688287

-转载原创联系-

首席小秘书 微信|zytc_zs


    关注 医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