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人体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的皮肤疾病。多发生于中老...



带状疱疹
是潜伏在人体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所引起的皮肤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征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疱疹,伴显著神经痛,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症状体征
发疹前局部皮肤烧灼、感觉过敏或疼痛,同时可伴全身不适或发热。几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红斑,在此基础上出现簇集性粟粒样丘疹,继而变成水疱。皮疹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多侵犯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支,亦可见腰腹部、四肢及耳部等。神经痛是其显著的特征,在皮损消退后可长期遗留神经痛,重者可遗留神经麻痹。
治疗
[b]1


抗病毒治疗

[/b]

尽早应用。首选阿昔洛韦,0.4g,每日5次口服,疗程7~10天。伐昔洛韦经肝脏代谢为阿昔洛韦,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于阿昔洛韦。

[b]2


局部治疗

[/b]

以干燥和消炎为主,预防感染。疱疹未破可外擦0.25%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疱疹破溃时,3%硼酸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

[b]3


对症治疗神经痛

[/b]

可予以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严重后遗神经痛患者可予以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服用,普瑞巴林;盐酸阿米替林睡前顿服;严重者可作神经阻滞或椎旁神经封闭。

[b]4


物理治疗

[/b]

红外线或超短波照射治疗等。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阿昔洛韦主要经肾排泄,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使用。

(2)卡马西平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有相互作用  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尤其是单次超量或长期大量,肝脏中毒的危险增加,有可能使后者疗效降低。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可使抗凝药的血浓度降低,半衰期缩短,抗凝效应减弱,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而调整药量。与雌激素、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环孢素、左旋甲状腺素或奎尼丁合用时,这些药的效应都会降低,用量应作调整。卡马西平应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3)抵抗力下降是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危人群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疼痛时需考虑此病。


    关注 药圈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