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跨界影偶剧《画皮》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8年5月5日下午,由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联合主办,宽友文化承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跨界影偶剧《画皮》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大楼六层举行。...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跨界影偶剧《画皮》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8年5月5日下午,由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联合主办,宽友文化承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跨界影偶剧《画皮》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大楼六层举行。研讨会由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主持。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北京演艺集团艺术生产管理部副主任、《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胡叠,戏剧导演、三拓旗剧社创建人赵淼,导演、编剧、制作人程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胡一峰,中国艺术报记者蒲波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肯定,并针对演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画皮》的主创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意见之后,进行了回应。
主创与专家们合影
《画皮》在北京一次进行五场商业演出的尝试,不管是在北京的还是外地的皮影戏演出团体中,都是首次。韩非子剧社的皮影剧目直面市场,并且作为原创的剧目,这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体现了韩非子剧社探索的勇气,并且在剧目选择上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探索方向。韩非子剧社通过每一次的皮影戏演出去进行一种探索,探索皮影戏能否重新回到剧场和当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同时,目前完整的皮影大戏很少,这是个值得大家关注的事情,感谢《画皮》的主创人员为呈现这样一部完整的皮影大戏所做的努力。《画皮》是以皮影为主体的视觉化呈现,这是它非常可贵的一点。这部戏整体上我觉得是成功的,如果未来将其完善,它是有前途的。
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杨乾武
只见先生、不见自己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人们在传统戏中往往看不到现代意识、现代审美和现代主题。传统戏跟当代对话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先让它与当下的人们产生关系。《画皮》是一部让我既看到了传统戏,又看到了传统戏与现代人之间关系的作品。在舞台、装置、光影的设计和尝试,甚至在推广层面上,他们都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大尺寸的银幕上,怎么和偶结合,怎么和人结合。他们所做的尝试,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从音乐、视觉美术、创意和启发的层面看,《画皮》这部作品让皮影戏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充满了“洋气”的气质。韩非子剧社二十多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韩非子剧社未来越来越好。
戏剧导演、三拓旗剧社创建人

赵淼
韩非子剧社坚持进行传统皮影戏的传承和创新,令人敬佩。从《水漫金山》到《画皮》,两部戏的艺术风格迥异,这对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会进行这样的尝试。韩非子剧社所做的坚持,是北京文艺界的幸事。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有风格不同的作品的展演,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能够发现我们探索的前进轨迹。《画皮》与《水漫金山》很不一样,后者能看到操作者的动作,但是《画皮》则把操作者完全隐藏在屏幕后面。这样的方式与纯动画相比,优势在什么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皮影戏是匠人的艺术,操作者如果完全隐藏在幕后面的话,可能会使观众在操纵技艺层面失去欣赏乐趣和期待。建议不要浪费皮影操作者本身的形象,因为这是皮影戏表演的本体,并且观众能够看见操作者可以为演出增加更多的情感交流。《画皮》在细节的呈现上非常有趣,建议考虑屏幕和整个舞台怎样融合成一个更为有效和整体的空间。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

胡叠
韩非子剧社用影偶剧跨界的方式来表现传统故事,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他们一方面在文本上把古典文学《聊斋》中的经典故事融入现代的理念当中,另一方面在舞台现代性和技术性方面也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先行实验。下一步的探索中,建议更明确地把握住什么是皮影独具的艺术个性和优长,如何扬长避短。同时,借用更多的舞台表现手段,要建立在凸显皮影特性的基础上,可以更多营造剧场整体氛围,灯光、声效尤其是音乐必须适应皮影本体表达,进一步雕琢精准。这部戏的现代追求和细节表现令人惊喜,但细节要有更生动的内容意义,技术上的突破也需率先解决,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停留在理念上。
导演、编剧、制作人

程辉
《画皮》将皮影跨界的、当代的语汇融入到皮影戏这种传统艺术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韩非子剧社作为民营团队在坚守着这门传统艺术的同时,还有如此大的创造力,是中国皮影的万幸。这次演出与北戏的同学们合作,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很多的启迪作用。第一批皮影大专生毕业,并且投入到皮影戏的演出实践中,这也是此部戏的成功之处。皮影戏通过大银幕呈现是特别大胆的创新实践,这对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皮影演出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这部戏在视觉传达上堪称优秀,呈现出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在视觉时代的今天,这是特别重要的基础。同时,在跨界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要找到跨界的方向,并且通过跨界从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汲取营养。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梧桐
首先,在题材上,《画皮》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皮影艺术之前表现过的题材,都是与中国传统的故事和戏曲故事紧密结合的。第二,无论何种艺术样式,“创作什么样的故事、用何种方式表现,才是观众喜欢的”,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问题。韩非子剧社的创作始终观照中国的观众,尤其是青年的观众群体,他们努力的方向明确,值得肯定。最后,从作品呈现的细节中可以看到创作者心中的大爱,非常动人心弦,匠心独运的部分就在这星星点点的细节里。韩非子剧社在不同的创作方向上都有尝试,当把在各个领域学习到的、试探到的新的东西整合起来,未来的作品就会有特别多的可能性。
北京演艺集团艺术生产管理部副主任、

《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
《画皮》绚烂的演出效果非常震撼,演出的音乐、故事内容和结局,都非常打动人心。韩非子剧社在皮影创作中一直在创新,这种创新是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探索,可以不断地走下去。皮影戏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戏剧样式,目前适龄儿童的生活充斥着“小猪佩奇”这样的外来动画形象,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象鲜有。怎么样把低龄儿童的演出市场打开,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大意义。皮影是一种适合走近社区和学校的演出形式,未来或许可以在皮影戏剧教育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戏剧在北京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成年观众群体是不缺戏剧滋养的,但是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演出比较欠缺,这值得创作者们重视。
中国艺术报记者

蒲波
《画皮》体现了激活皮影和偶戏的现代性和艺术性的意识和努力。故事虽然与原著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但它所传达的"警世"精神和蒲松龄是一脉相承的。以皮影戏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只有走进剧场、活在作品里面才能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在书架上、在旅游纪念品的货摊上出现,它们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韩非子剧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通过《水漫金山》《画皮》等一系列作品将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

胡一峰
通过回顾韩非子剧社这些年的演出历程,总结演出中获得的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怎么去把皮影戏的影响扩大到更大的层面?比如教学、市场开发、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是未来要踏踏实实去做的工作。专家们提出的建议有利于帮助主创们拓展思路,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思考《画皮》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充分利用皮影戏的优势给孩子们做一个在时长和演出地点上都更加灵活的版本。创作上、市场上、运营上都要明晰方向,如此一来我们将大有可为。不管是从学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这个戏越做下去,越有它的价值,我愿意一直推动这件事走下去。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戏剧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傅维伯
《画皮》演出剧照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关注 新剧本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