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质疑:一个编辑的自白——《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后记

 

焦虑与质疑:一个编辑的自白——《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后记...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作者朱剑编审
焦虑与质疑:一个编辑的自白

——《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后记

标题为编者所加
朱剑著《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
一向调侃出版自选文集的人都有“自恋”情结,所以,几年前《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说起以后要给我出本文集时,我只是一笑了之,既没当真,也没上心。没成想伟民兄一诺千金,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自恋”也就成了自嘲。
朱剑旧照


其实,若不是伟民兄,不要说结集成这本小书,大概连其中的任何一篇文字也不会写下的。虽然30多年编辑生涯的起始与“新兴学科”——编辑学的初建在时间上大致重合,但我基本是置身事外的,间或有过三两篇所谓“编辑学论文”,不是为了满足编辑职称的要求,就是为了参加在某个想去的地方召开的研讨会。变化始于13年前与伟民兄相识。当时他正谋划着调往清华大学主持学报工作,自然会问起一些学报的“内情”;而在他正式走入学报,亲身感受了与他刚离开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强烈的反差后,追问造成学报现状的原因和探讨未来出路更成了我们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也许因为我对学报这一特殊期刊存在的合理性和前景的怀疑,让他觉得与大多信心满满的主编有些不同,于是鼓励我,何不把这些看法写下来。我是一个懒散的人,说说可以,但却迟迟不想动笔。这时,就感受到了伟民兄锲而不舍的韧劲,记得整个2006年都是在他不断地催逼中度过的,最后让我觉得不写点什么实在对不起这位热心的新朋友,于是在认识他一年多后的2007年初动笔写下了《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把平时我们交流的问题一一罗列了出来。之所以一下就写了十个问题,想的就是既可对伟民兄有个交代,以后也不用再写了。
然而,伟民兄并没有放过我。今天回头来看,这篇不算短的文字,写作的重点却只在于描述一些长期困扰学报的问题,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两难”,所以,仅有这点东西,还是搪塞不了的。接下来几年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几篇文字的写作过程,也都是伴随着伟民兄不断催促的声音,多数题目也是伟民兄选定的。这与他不仅有想法,而且更有行动有关。比如,初入学报的他对学报所执行的编排规范之奇怪感到不可思议,在将就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忍无可忍,于2007年夏天发起了“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这场关于规范的讨论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展开”的:“制定规范的目的是什么,规范应为谁服务?”这场研讨会的成果,一是共有15家与会期刊发布了《关于修改编排规范的联合启事》,宣布废弃原“光盘版规范”而实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二是《清华大学学报》刊发了会议发言集萃《为了共同的学术事业》,陈说了执行新规范的理由。作为此次会议的参与者,我自然得写篇发言稿,这就有了《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一文。此文虽不长,但却是我继《十个两难选择》后第一次将其中的“一难”——“执行编排规范还是评价规范”单独拎出来细说,也是我第一次描述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中无处不在的“评价权力”现象。此后的多篇关于学术评价的文字其实都是在此文基础上的不断推衍,如收入本文集的《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等。


编排规范的改革无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此后即有越来越多的期刊抛弃了“光盘版规范”而改行尊重各学科传统和特点的“新”规范。这件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最初推动时的阻力却是难以想象的。此事的成功使学报界感受到了伟民兄这个“外来和尚”的活力与能量,此后由他发起的一连串标新立异之举在平静的学报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在此之前,我虽对学报现状不满,但只参与过一些很小范围的行动,值得一提的是与《南开学报》姜胜利主编的“南南合作”——南开、南大联合创办“当代西方研究”专栏,开了跨校合作的先河,胜利兄对这个合作贡献尤多。因此,对伟民兄发起的创新行动,我自然不会置身事外,但我与伟民兄的作用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与只会纸上谈兵的我不同,伟民兄总是以行动派的形象示人,实际上,在他行动的背后有着对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本质的深刻认知,所有的行动方案都是在他召集下众人讨论的结果,而我所做的只是将大家的智慧记录并串连起来,敷衍成文而已。于是有了收入本文集的《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体制与学术传播秩序》、《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等。

除了伟民兄的催逼和为了配合伟民兄发起的行动,让我在近十年来一直维持着要写点什么的冲动的,还有几个于我而言亦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二次文献媒体的眷顾。自《十个两难选择》开始,每每有文字发表,大多会有二次文献媒体或全文或部分转载。不管我们如何评价二次文献在今天的意义,但在网络和新媒体还不算发达的十年前,二次文献对传播的作用和评价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作者声誉和自信心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对我来说,更多的收获是与几位文摘总编的友谊,值得在此记下。认识《新华文摘》张耀铭总编和认识伟民兄是同一天,那是2005年的事,他们都是作为教育部“名刊工程”的专家来敝刊做中期检查的。会后看到了耀铭兄刚刚杀青尚未发表的《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文,深以为然,遂引为同道。此后,如耀铭兄所说,“从相识到相知,我们对学术评价、学术期刊的改革发展、媒介融合的理念及进路在大逻辑上都有着很多的共识”,终成无话不谈的朋友。特别是耀铭兄从总编岗位退下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学报界的活动,交往就更为频繁了。已记不得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姚申总编、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自龙总编相识于何时,每一次在相关研讨会上相见,我们之间几乎都会有学术期刊、学术评价现状与前景的讨论,而且每次都会觉得意犹未尽。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与几位总编的友谊是否造成了他们对拙文的错爱从而多有转载,但我能说的是,他们作为文摘总编的特殊视野对我的启发才是我越来越看重的。
其二,专题研讨的邀请。收入本文集的几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以外期刊上的文字,都与此相关。比如,每年一度的《澳门理工学报》编委会期间的专题研讨,刘泽生总编为此逼起稿来的巧劲、韧劲和狠劲,比起伟民兄来,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泽生兄咬文嚼字,心细如发,加之其手下陈志雄、桑海两位仁兄,尽提些刁蛮的问题,每次在该刊发点文字,都是一番脱层皮般的痛苦经历。但一旦拿到样刊,比照着初稿读一读,就会由痛转向快乐,曾经的痛也就值了。同样是每年一度的上海大学期刊社承办的上海期刊论坛,每当收到秦钠社长的邀请,同时都会收到她下达的一个专题发言的指令,每次都是热点或前沿问题,这就逼着我必须关注热点和前沿并有所思考。再如,《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周晓燕主编主持的青年期刊年会,连续应邀参加多次了,从最初只要求谈论学术期刊到后来必须针对青年期刊发言,也逼得我不得不关注青年期刊的历史与现状。此外,还有幸受邀参加了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部分专业委员会及一些省市学报研究会主办的研讨会,由衷地感谢蒋重跃理事长和陈颖、叶娟丽、李宏弢、康敬奎、王泽龙、罗骥等老师,给了我许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写作的灵感。感谢崔月琴、叶娟丽、周小华、刘越、吕晓东、刘宏森、陈维新等老师的约稿和辛苦编校,给了我写作的动力,并为拙文增色。在此,也要感谢曾向我约稿而我却没能践约的各位老师,并说声抱歉。
其三,来自研究者的引用。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写作,既然发表了,总希望有人读,这是人之常情,我自然不能免俗。其实,我是一直很注意拙文发表后被引情况的,一般都会下载施引论文并认真阅读,尤其注意批评性的引用。因为从施引论文中,不仅能读出自信,更能读出应该继续下工夫的方向,从而维持了写作的冲动。感谢引用者!

说到引用,就与评价相关,而收入本书的篇目中,有一半谈论的是学术评价问题,所针对的又多是学术评价机构。对于这些机构,我在肯定其所挖掘的数据的价值的同时,对其以排行榜为标志的所谓量化评价方法和结果则是基本否定的。近年来,评价机构的老总们也是学术期刊研讨会上的常客,与他们的交往也不时激起我写作的冲动,前述收入本文集的关于学术评价的文字多是因此而起。尽管对于我的批评,他们很少有过正面回应,但从他们部分观点表述的变化中,还是看到了批评的作用。值得记下的是,在多个评价机构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总编姜晓辉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他曾邀请我参加他主持的学术评价研讨会,在计划撰写《歧路彷徨》一文时,我曾告知姜老师,他坦然地表示欢迎争鸣,并鼓励我写出来;在该文发表后再见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总编蔡蓉华老师时,她亦如以前一样的友好。而近年来我在写作中所涉及的数据,几乎都是由南京大学社科评价中心王文军主任提供的,很多关于评价的观点也都是先征求文军兄意见后才落笔成文的。真诚地感谢他们!
姜晓辉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这本文集能顺利出版,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资深编辑徐思彦编审和责任编辑李丽丽老师。思彦是老朋友了,当初刚写下《十个两难选择》时,心中甚是没底,遂先请时任《历史研究》主编的思彦过目,在得到她的认可后,才稍稍放下惴惴之心,投向《清华大学学报》。此后,每有新的文字在《清华大学学报》露面,大多能听到她的点评,即使只言片语,于我亦是莫大的鞭策。此次结集出版,思彦更是直接过问,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指导。李丽丽老师对本书亦倾注了很多心血,从全书的编排设计到文字编校,皆一丝不苟,而她对作者的热情和尊重,更让我如沐春风。

出版文集虽不免“自恋”之嫌,但也是对朋友情谊的重温,每篇小文的背后,都有一个令我感动的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些年来,有太多朋友要感谢,请恕我无法在此一一列出姓名,你们给予我的友情和帮助,我会铭记在心。
从左至右:姚申、仲伟民、朱剑、张耀铭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教授


在整理这些文字时才发现,关于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不知不觉间竟然已写下了几十万字,尽管不算少了,但有一点心里是清楚的,那就是,这些文字,与其说是研究论文,不如说只是围绕“学术研究谁人评说”和“学术期刊何以定位”两个问题,记录下了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感想,充其量也只是一些评论性的文字。诚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囿于一个编辑有限的职业眼界,再多的文字,也仍不能彻底解开心中的纠结,故有本书的定名。
“雾里看花”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常常被定位为一个“编辑学的研究者”,但比起1980年代编辑学开始建构之时,心中对这个学科的不认同却只有增加,并无减少。对于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倾力打造的编辑学,收入本文集的这些文字恐无任何“建构”之功,只有“解构”之嫌,尤其是最后一篇《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在我看来,至少“学术期刊编辑学”很难学科化,这与离开了自己所依托的学科,学术期刊及其编辑都很难有一个辉煌前景的道理是一样的。对此,我也很遗憾。这本文集,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解构”文字集中到一起,为批判者提供了方便,我乐于见到对它的学理性批判,因为,这可以为本文集的出版找到一个更有意义的理由。

朱剑

2018年3月2日
附:《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目录

序一(作者:仲伟民)

序二(作者:张耀铭)

上编  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

——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

——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

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

——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

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

——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

——“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

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

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

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

——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

下编   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

——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

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

——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

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体制与学术传播秩序

——以媒体更迭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转型为中心

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

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

——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

青年研究期刊与青年学的构建

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

——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

——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

后记
(作者:朱剑,《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若水


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号!

独立精神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Journal_of_Thu


    关注 独立精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