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直气壮地不肯背书,家长该支持吗?

 

暑假里,该背的书、该背的知识点、该做的题,还是老老实实去做吧!...





现在虽说还是暑假,但西西已经切换到了每天学习的作息模式——因为老师说,开学之后有一个小测试,看看大家在暑假里的学习情况。

昨天晚上,西西妈妈监督西西写作业,听见西西一边写作业一边小声嘟囔题目:“巴西的首都是······企鹅生长在南极洲······造纸术发明于······”这些知识都是需要学生暑假记忆下来的,也是学校开学时候要考试的内容。

不一会,西西就背得烦躁了,开始大声抱怨:“老师让我们背这些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不是一上网都能查到吗?干嘛非要背下来!”

这要是在平时,西西妈妈听见西西不认真学习,对学习说三道四,早就开始“打压”了。可是这次,西西妈妈却意外地没有话说——因为这也是西西妈妈自己的困惑:孩子说得没错啊,这些东西上网一搜全有,为什么非要背下来呢?现在不都是讲求不死记硬背,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了么?



各位爸爸妈妈,你是不是也有西西妈妈同样的疑问呢?对于00后、10后的这帮孩子,他们从小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很多知识方便快捷地一搜即得,还需要像以前一样记忆吗?我们应当告诉他们怎么样的获取知识的策略呢?

2018年5月出版的一本《知识大迁移》(Head in the Cloud)回答了西西妈妈的疑问——它告诉各位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在互联网时代,哪些知识是重要的,我们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你将知道:

1    授人以鱼真的不如授人以渔吗?

2    为什么事实性知识很重要?

3    为什么说要做一个知道天下事的狐狸?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
在书中,作者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比如西西需要记忆的巴西首都、造纸术的发明年代,这些都属于事实性知识;而另一类,是一些抽象的方法性知识,比如西西提到的如何通过互联网查询信息,或是如何进行逻辑推导、批判性思维等等。

在西西脑海里,方法性知识显然比那些“干货”性质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掌握了这些方法,事实性的知识我随时取用不就行了?这种观念代表了现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甚至是家长的看法。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一些所谓的事实性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被逐渐取代,而不需要进入我们的生理大脑——只需要存在云端就可以了,正如本书的英文原名一样:Head in the Cloud(知识、头脑云存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地图软件对于地理位置和路线的规划。有了导航软件,我们再也不用死记硬背那些地名,了解那些弯弯曲曲的路线——只要跟着导航走就行了!

我们从小学过的一句谚语似乎也验证了这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把鱼给一个人,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我们所说的方法性知识,不正是所谓的“渔”么?

但······真的是这样吗?

掌握事实性知识,收入可能更高?
在书中,作者为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给出了这样一个统计数据:掌握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收入可能更高!作者统计了同样35岁、受过4年制大学教育的被试者,给他们出了10道所谓的“事实性知识”的题目,结果发现: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回答出这10道问题,他的收入差不多要比全部答错的人多出5.5万美元,大约2.35倍!



根据作者的统计,这不仅仅是一个特例——书中有大量的案例都提到,一个人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关——掌握一般性知识越多的人,收入水平会更高,而且获得升职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更令人意外的发现是:这些事实性题目里,越简单的题目对于收入的预测性越强。事实性题目超出了一定的难度,反而对于收入增长的相对收益是下降的!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的这些事实,其实并不需要多难。

不能忽视的事实性知识
数据清楚显示了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也对背后的原因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作者把我们的头脑比喻成一堵墙,事实性知识就是构成墙的砖,方法性知识是水泥。对于一堵墙来说,抽走几块砖头墙可能不会塌,但是抽得太多了,墙肯定是立不住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谷歌效应”:当我们知道一个信息会被存储于大脑或者能够在互联网上查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更加倾向于自动遗忘这些信息,这个与是否存在外部要求无关,而是大脑的一个自发性行为。在“谷歌效应”的影响下,00后、10后一代本身能够留下的事实性知识就比之前少了很多。

掌握基本的事实性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进行阅读理解、听力、认知。只有当背景信息足够充分的时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才能够很快地归纳要点、理解意思。就好像我们读英语,必须要以一定的词汇量作为基础——即使我们有随时可以备查的词典,如果生词过多,也会影响对于文章的理解。



事实性知识是我们最基本的共识,掌握了最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够更加有效率。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我们遇到一个人在大街上问路,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人是个本地人,我们可能就会说得简洁一些,比如你直接坐地铁到XX站出来就是;如果我们从口音等方面判断他可能是个不熟悉环境的外地人,我们可能就会说很多——你先从前面500米下地铁口,里面有个自动售票机,买了票下楼梯然后刷卡进去,看看地图别坐反方向,大约多少站下·····
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最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你不知道自己无知——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欠缺,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缺乏最基本的事实性了解,自己是很难察觉到的——但是,这种无知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影响着你的思维方式。



7%的收益率大约多长时间可以将资产翻一番?国家的财政赤字处于哪个数量级?类似这些问题,书中给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够正确知道。但是,他们对于你日常的理财行为已经能够产生足够的影响了。很多时候,我们是不会每件事情都上网搜索、找寻答案的。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匹萨店里,你点了一份12寸的披萨。店员和你商量说:12寸的匹萨卖完了,能不能把12寸的匹萨换成两个6寸的匹萨?

如果你缺乏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可能会点头同意,但实际上:1个12寸的匹萨,大小可是相当于4个6寸的匹萨,而不是2个!



在书中,作者还用下象棋举了一个例子:通过实验发现,象棋高手们与新手相比,其实并不能够看到更多的步数,相反,他们只是有更好的直觉——他们可以根据日常的积累,判断出更有希望的走法,花费时间进行计算,而对于糟糕的步法则不怎么花费时间。换句话说,卓越的棋手并非具有更快速的处理器,而只是拥有更高效的代码——而这些更高效的代码,正是来自于日常的积累,也就是事实性知识。他们将很多事实拼凑起来,最终获得了某种直觉——也就是说,事实性知识是产生直觉和判断力的基础。
做一个知道天下事的狐狸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是,爱因斯坦没说的是——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爱因斯坦取得的巨大成就,其实是源自于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的数学分支学科:黎曼非欧几何。这并不是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向,但正是黎曼几何给予了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了不起的觉醒瞬间。

古希腊有一句重要的谚语: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越是身处于互联网时代,就越是要做一只知道天下事的狐狸,抱着开放的心态,掌握更多的事实性知识。你不能指望,那个外挂在云端的互联网“大脑”能和你的生理大脑一样,可以随时调用。



正如书里面最后一句所提到的,有一种东西你没法上网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该搜索什么。

所以,暑假里,该背的书、该背的知识点、该做的题,还是老老实实去做吧!

本文来自央视少儿,欢迎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cctv14children@qq.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哦~)

了解更多资讯,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下载央视少儿客户端


    关注 央视少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