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中国》-市井繁华

 

点击↑↑↑按钮开始听书西湖七月半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



点击↑↑↑按钮开始听书



西湖七月半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先世为蜀之剑州人,故《自为墓志铭》称“蜀人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博学多才,情趣高雅,他的散文小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后人多有钟爱。

刚才是对作者的生平介绍,除了这些,其实张岱是个有文字洁癖的可爱作家,每篇文章,无论构思、用词皆出新意。西湖是天下名胜,七月半的西湖月色尤为可人。然而作者一笔撇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不看风景偏看人,作者眼光有点刁。“避月如仇”的杭州人,只会在大白天游西湖,到了七月半这天,只因为有一个“游夜湖”的习俗,所以倾城出动,乱船如鱼,乱人如蚁,鼓声如波涛,人声如梦呓,乱糟糟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只要有份参与制造一场噪音就心满意足回家睡觉,这是最乏味的人群。原来,人们兴致勃勃来到西湖上,不是看湖看月,只是看一个“七月半”,往人堆里凑一个热闹而已。这些“看七月半之人”,被作者冷眼看见,妙笔记下,大约有五类:官员出游,为顺应民情而虚应故事的;贵族士绅,以游湖为名纵情声色的;名士伴着名妓野僧,把自己扮成一道风景的;酒醉饭饱的闲汉,打着赤膊叫喊流行歌曲的;高人雅士与佳人清茶,藏舟柳荫只求清净自得的……这些个人物情态,作者一一看在眼里,等把这些人看够了,他们也就纷纷回城了。偌大的西湖,皎洁的明月,就全属于“吾辈”真正识货之人。哈,作者真是西湖第一号清高之士,以“看七月半之人”反衬“看看七月半之人”的人,以众人的庸俗反衬自己的高雅,以众声的喧嚣反衬西湖的清寂之美。作者把文章写成这样,让读者羞于凑热闹而宁愿与他一同赏月了。这岂非正是作者的目的?可惜,这一轮皓月,连同月下的西湖,都已成故国梦寐,作者肯定不会在这时玩什么清高,那些人声鼎沸、人气旺盛的场面,这样细腻地刻画玩味,实际上是一往情深的怀恋啊。正所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李白《别匡山》)这番动人的情怀,引得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味正文,下面请听《西湖七月半》。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锁定本文,诗人陆游想跟世人传达怎样的情感呐?下面,我们通过导读部分,一起了解一下文章内容吧。

虽然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丽期待,可是陆游对城市生活还是不习惯,念念不忘回老家。为什么要回老家?“素衣莫起风尘叹”,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何必感叹世事变幻?国家大事让肉食者谋之,你想有所作为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世味年来薄似纱”,本来我已经老了雄心,看淡了时局,可偏偏又被召来京城做个滥竽充数的官,“谁令骑马客京华”?来了京城,不能为国为民做点像样的事,只能闲居着写写字、喝喝茶,怎么不让人掐着指头算日子,“犹及清明可到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到这,想必你也对本文内容充满好奇,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正文看看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全民阅读网


    关注 全民阅读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