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悦读丨想起了武汉那碗热干面

 



我喜欢吃面。出差也好,旅游也罢,每到一地,总寻当地著名面馆,来上一两碗面。我曾吃过北京,炸酱面和打卤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陕西臊子面和油泼面、武汉热干面、吉林延吉冷面。我还听说过河南萧记烩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饶阳金丝杂面,但没吃过。

中国人吃面有着悠久历史,大约追溯到几千年前。据说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几千年来,老百姓常吃的面条有,1000多种。陕西的面条最为著名,种类超过100种,其中,臊子面就有3000年,的历史。面条在东汉时叫“煮饼”,魏晋时起名为“汤饼”,南北朝时被称为“水引”,而唐朝的凉面或,过水面则谓之“冷淘”。

京城老百姓喜吃面。上世纪70年代,我住大杂院时,全院多数人家逢,夏秋两季周日中午,都做面条吃。年轻人不在家吃,端着大海碗,手指间夹根黄瓜,蹲在街上一棵大树下,边调侃边吃。我也是树下吃者的一员。我看见,每人碗中的面不一样,有炸酱面、芝麻酱面、西红柿鸡蛋面、茄子丁儿面、黄花木耳肉末儿打卤面等。

在众多面条中,我最喜欢吃武汉热干面。武汉,这个我国中部的大都市,我去过多次。我每回到这座城市,都忘不了吃碗热干面。酒店里也好,街头小吃也好,只要有热干面,我都吃得津津有味。记得一碗热干面端上来,条儿细细的,色泽黄润,香味扑鼻。我用筷子一挑,面条中有芝麻酱、辣萝卜丁儿、油炸花生碎、香葱末儿。我往碗里加点儿酸豆角,和老陈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久居京城,城里也有热干面馆。我到这些,馆子里点碗热干面,但总吃不出武汉,那个面的味儿。

热干面是武汉人(武,汉人)早餐的首选。这面做法有多种,但都要把水烧,得滚烫后下面,面在水中翻滚20秒左右,即捞出,或稍微过冷或过油,配以各种餐料后即可下肚。著名作家池莉这样称赞,热干面:“热干面就是这么看上去街头巷尾,下里巴人,骨子里金堂玉马阳春白雪。”她说:“对于饥饿的劳动者,热干面就是亲切。首先是非常顶饱,第一口香,第二口饱,第三口差不多吃完了:一天不再饥饿。同时是热干面的品质,与形式:热热的,烫烫的,干而不涩的,入口滑爽柔韧有力气的;芝麻酱小麻油是喷香的;葱花咸萝卜丁子是鲜脆的;不辣、微辣或重辣,是随意加减的。”“热干面务必当堂吃,迟一些,面就糊了,芝麻酱就趴了,温度就减了,香气就散了。吃热干面一定必须是:烫好就吃,埋头苦干,面对面看着,心生激情,好比陷入热恋。”

漫画:@陈小桃momo  来源:人民日报

我上一次到武汉,是2017年6月。我和老伴从重庆,乘游轮至宜昌后,转乘火车到武汉看望小友,何君萍夫妇。我在武汉期间,依然吃了热干面。小何是我10多年,前认识的,她也爱吃热干面。记得2006年,《人民铁道》报社组织南昆线采访,小分队。她是成员之一。当年,小何年轻貌美,勤快聪慧,谦虚好学。我每次讲解如何,写好现场新闻时,她都仔细听、认真记。在南昆线,她深入小站工区采访,写了不少好的稿件。

自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和老伴多次发微信,问小何夫妇情况如何。她回复说:“我们很好,请放心。谢谢您和阿姨的关心。疫情确实很厉害,但是,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医务人员无惧牺牲、努力奋战,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接力支援武汉,所以我们这里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取得积极进展。我们按照政府要求,做好防护,一切还好。现在,我们都很有信心,相信拐点终究会到来。”我为小何和,家人乐观的心态而欣慰。我问:“生活上还方便吗?”她说:“还好,虽然小区封闭了,但团购车一周来两次,生活保障没有问题。”我又问:“还能到街上吃碗热干面吗?”她说:“暂时还吃不上。”看完小何的回复,我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现在,湖北和武汉疫情形势虽然,十分严峻复杂,但经过各方努力,一定能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即使有什么千难万险,也动摇不了武汉,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即使有什么冷雪冰霜,也阻隔不住,春姑娘来到英雄城!武汉人民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病毒消散、阳光明媚的那一天。到那时,小何和家里人,就能轻松上街吃碗热干面。我们也能坐上高铁到武汉,在“蔡林记”来上几碗,品一品劲道滑溜,热干面的香味。我期待着那一天尽快到来!

文字:李连相

编辑:孙晓远


    关注 人民铁道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