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S影片分享:《Bicycle Thieves, 1948》

 

受命运驱使,我们都会是偷自行车的人,也许你会成为前者,也许是后者。...



Bicycle Thieves, 1948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求新出奇。一个简单的故事,把“生”和“活”的“不安”刻画的入木三分,一下子把我带回童年记忆的时代。这就是“偷自行车的人”给我最直接的感受。

[剧透]二战后的意大利,贫民男子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贴海报,但必须有自行车。为了这个难得的工作,妻子当掉了嫁妆,床单,赎回了自行车。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偷走了。第二天,男子带着儿子去寻找自行车。无望的最后,男子决定偷一辆自行车。。。



武侠小说里常写,“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是为有剑”,我想本片的经典也能体现在这里。影片不仅“四两拨千斤”般地把故事主线交代的清晰明了,对芸芸大众的人性也刻画的淋漓尽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带着儿子在餐厅吃午餐的那一段,这餐厅本就不属于这对父子,这一餐就像是这一对父子在人世间最后的午餐。凄凉的人世,让我无以言表。再就是男子找到偷车贼,和人群对峙的那段。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何一直流传,就是抓住了人世间循环往复的人性。

虽然人群最终放走了偷自行车的这位父亲,看似让故事的结局有一丝温情。然而,明天呢,没有找回自行车的这家人,他们生活的明天吗?所以,我一直感受到影片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不安”,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人世间的不易。突然想起来,在伊朗影片《小鞋子,1999》里,也有一段父亲骑自行车去兼职的场景,也有类似的生活带给人的不安感。虽然已经几十年过去,我们眼下的时代也依然充满着不安,虽然不同于曾经有了上顿没下顿的不安。有人就指出,诸如我们身边中产的不安,他们选择了跑路。何岂止是这些呢?借用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里写到海子的一段话,“当今时代更多的是仰慕钢铁的秩序,不再需要古典而温润的心灵”。

本片英文名为“bicycle thieves”,明显就是指前后两次偷车。受命运驱使,我们都会是偷自行车的人,也许你会成为前者,也许是后者。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导演是意大利人维托里奥·德·西卡。本片中男主角和孩子都是第一次演戏的业余演员。

关键词:剧情

推荐观众:初中生及以上、成人。本片可以作为孩子的社会教学影片。

推荐指数:五星

JANUS迷影时光

一起打开世界电影的大门。

秉持原创精神,

朴素传达观影人第一视角及主观感受。

欢迎您加入成为联合撰稿人。

如果您喜欢,请转发分享,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JANUS迷影时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