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倒数第二”跟妈妈炫耀VS没考好把妈妈勒死,你的养育态度藏着孩子的世界观

 

养孩子,应如孩子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1


前几天,成都一位妈妈接孩子放学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女儿一路小跑到她跟前,故弄玄虚道:“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女儿嘴里含着棒棒糖,有点小骄傲说:“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数第二名!”

女孩对于自己的进步狠狠跺了一脚表示肯定,毫不掩饰内心的欣喜。
紧接着,故作夸张地哭丧着脸说:“坏消息是我没考及格。”
好吧,这两个“一个比一个遭”的消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可能会棍棒相加、恨铁不成钢了吧。

但是这位妈妈的表现却在大家的意料之外,她没有责骂孩子,更没有棍棒教育,只是很温和地笑了笑。

对于这个成绩考倒数第二还笑得出来的孩子,网友们也是尖锐的分化为两个阵营。



正方阵营:
羡慕这样轻松融洽的关系,鬼灵精怪的孩子,乐观接纳的妈妈,以后的孩子也绝对差不了。


反方阵营:
如果这视频不是故意演出来的,那这对母女,不是孩子没心没肺,就是母亲太省心,如此佛系反而会害了娃。
且不考虑孩子的成绩倒不倒数,她能够轻松地跟妈妈说出自己的成绩,无疑也是一种幸福——那种明知道自己不够好,却依然知道自己能被接纳的底气,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甚至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比如,前些天震惊全网的少女弑母案。

仅15岁的凶手瑶瑶,吃过晚饭以给妈妈按摩为缘由,趁其不备,用丝带将母亲残忍勒死。
作案后,瑶瑶将尸体放进一个行李箱,没有逃跑,而是跟母亲遗体,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两天一夜。

她向警方交代弑母的原因竟然是“考试不佳,担心家长责备。”

妈妈张灵不爱她吗?不是不爱,是用尽了力气,去“爱”。

  • 从小到大,初中、高中都是本地有名的学校;
  • 每年为孩子报兴趣班的钱至少有20万;
  • 孩子爱吃牛羊肉,为孩子托朋友从澳洲带牛肉回来,叫朋友从内蒙古杀活羊带回来;
  • 为了女儿没有再婚。
张灵生前的同事感慨:“我感觉她整个人的精力、财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但高投入高期待的背后,是高要求。

张灵对女儿成绩的要求必须是前5名,最好是前3名。

那么,没有达标怎么办?

精神打压、训斥......
关于她对女儿的最终期望,张灵同事曾这样回答。

“必须要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

“毕业后还要读研、出国。总之,孩子将来一定要比我强,要出人头地。”

不知道,这是不是把瑶瑶逼向极端的关键所在,但我相信当高期望的压力重如山时,没有哪个人是快乐的。 


2
我们都期待孩子优秀,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一旦达不到我们的标准,就忍不住怒其不争,过大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

这里面便涉及到一个平衡问题。
如何平衡,效果最佳?

首先,咱们先来聊点世界观——养孩子,应如孩子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真正好的期望,其实是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曾说:

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刘国梁年仅7岁的女儿,去年就喜提世界之星,青少年高尔夫锦标赛冠军。
在一次采访中,刘国梁被问道:“姐姐这么有高尔夫天赋,怎么不继续培养妹妹?”

刘国梁回答“也考虑过啊,我们跟姐姐去高尔夫练习的时候也带着妹妹去。”

可是她对这个并不感兴趣,你逼着她去球场,她就躲在休息室画画。

姐姐在球场上挥汗如雨从来不喊累,妹妹在休息室全神贯注画画,乐此不疲。

真的是你有你的万全计划,而孩子却另有计划。

每个父母其实都有私心,对孩子有着自己的期待,远到人生规划,近到孩子的行为习惯。

如果孩子没有如你所愿,那便请你,如她所是。

之前微博上看到过岳云鹏发自己女儿洗澡前的照片。
看他的配图和文字就知道他是理解自己女儿这种行为的父亲。

我看完特别触动,因为CC跟这娃太像了,进门就是边走边脱,你不用找人,寻着散落的衣服,就能知道她去了哪个房间。

老朋友知道我家C爸特别洁癖,他就见不得CC这样,每次都要批评CC。

我便跟他说:

“她不是你那个性子的孩子,因为她不如你所愿而生气,其实是你的问题,你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期待。

你可以引导她做得更好,但是你不能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她,更不必为此动气。

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征,从婴儿到成年,都有他探索和回应这个世界的方式。

科学的养育,是善待孩子的先天气质,养育者应当做的,是“匹配”而不是“修正”。

明星里跟孩子气质吻合的还有雷佳音,参加《鲁豫有约》里讲到自己的女儿,他嘴巴根本停不下来,桩桩件件背后,都是肯定:

  • 哎呦,皮的呀;
  • 爱跟人聊天、搭话;
  • 能躺着绝不站着,能翻窗绝不走门……


如果搁在一个严谨型的父亲身上,这可能都是缺点:怎么那么皮,怎么那么多废话,怎么那么不安分?

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家长觉得科科拔尖才是好孩子;有些人觉得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情商高以后过的一样不会差;还有些人觉得孩子做个路边鼓掌的人也不错。

我们可以寄予高期待,但前提是跟孩子本身实际情况相匹配。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们从那个世界拽出来,而是父母走到他们那个世界里去。”

然后,咱们再来聊点方法论——引导孩子关注努力不看失利。

C妈虽然呼吁尊重孩子的天性气质,但并不赞同放任不管,任由孩子野蛮生长。

养孩子就像种树,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才不会“长歪”,但又不能硬管,不得其法反而南辕北辙。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学习/做事上变得更好,一味地传达自己的期待,并附赠批评+责怪,是不会让孩子改变的。

父母的期待只有当孩子肯主动接纳,并愿意转化为自己的意愿时,她才会真的有所转变。

其实说来蛮不好意思,我小学时成绩就都是倒数,因为我上学太早,5岁就上一年级了,(我得给自己找个原因吧,我不要面子的啊),那时候还流行留级,考不好要降级的,有时候最后3名,有时候最后4名。

一年,我考了倒数第4,CC姥爷就说:“嗯,不错,这次留级3个,你考了倒数第4,刚好不用留级。”

我还美滋滋地觉得自己不错。

又一年,我考了倒数第6,CC姥爷就说:“嗯,不错,这次留级4个,你考了倒数第6,又不用留级,比上次还前进了两名。”

他并不是佛系那一派的,相反在那个年代里,他属于对教育格外重视的,每次看完我的成绩,他总会语重心长地说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低年级的时候,我不懂,等我懂了那句话背后的期待后,我的成绩便开始一路走高了。
如今有了孩子,特别感谢当年考倒数时CC姥爷未责之恩,让我在那样的名次中6年,都丝毫未影响我对学习的兴趣。

如果批评我考了倒数第4,对于我,是一种你太差劲的打击否定,说不定就厌学了。但“正好”不用留级,这意味着还有可取之处,令人心生希望。

有人可能会说,家长如此,孩子这样会不会阿Q精神,破罐子破摔啊~

其实并不会,你看开头那个小姑娘,她的好消息是考了倒数第二,但是坏消息是“没及格”,说明她是知道自己考的“不够好”的。

在养育CC上,她也出现了太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幼儿园教背诗。

她真的就不会啊,有些孩子当天就学得八九不离十,我问她,她连诗的名字都记不住,我也有恨铁不成钢忍不住向她施压的经历,结果就是更抵触学诗。

所以,后来我便开始改变自己角度:

  • “哦,今天不错哦,记住标题了。”
  • “哦,今天连作者都记住了。”
CC慢慢的也对背诗自信起来,有时候记住两句也忍不住得瑟:“妈妈,我今天可是记住了两句,你快听我背背。”

后来, CC终于再也不怕背诗了。
学前甚至小学这个阶段,保持孩子“愿意学”的兴趣,让她有“我能学会”的自信,是比真正的学会多少、学得好不好更重要的事。

学习能力是可以慢慢提升,是会随着他长大,越来越好的,实在不行还可以勤能补拙。

但是兴趣热情,如果一旦没有了,那可能就特别难回来了。

尤其是在最初孩子学东西有畏难心理的时候,就更不能给他施压。

不管学习还是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结果好差没有关系,只要他愿意去做,保持这个热情,现在做不好,以后一定会做得好的。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现状,而是孩子的进步。

很多时候,需要调整的是大人:给予孩子期待,期望值在合理范围之内,我们才不会失望。

与其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横向对比感到焦虑,不如与他自己纵向对比,看看他比昨天进步了多少,比从前进步了多少。
C妈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我曾经看过几米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与大家共勉!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看完李佳琦父亲才知道,90%的人从小早已失去了“成为李佳琦”的机会

孩子玻璃心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其实是你这一点做错了!

“我没写作业,妈妈要跳楼!”被威胁长大的孩子,内心有多绝望?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还不错,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


    关注 CC爸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