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突然结结巴巴,这事儿要不要管?

 

妈妈,这篇这篇……文章文章文章……你看了吗?...

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一直是爸爸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老编辑也跟大家详细聊了好几个问题:

  • 宝宝说话早聪明还是说话晚聪明?
  • 「吃饭饭、睡觉觉」有好处,但过了这个年龄就别再说了
  • 说不来也听不懂的小婴儿,大人有必要跟 TA 说话聊天吗?
在这些文章的留言区中,有个问题引起了老编辑的关注,它普遍集中在 2~4 岁的宝宝身上:

宝宝说话突然结结巴巴,该怎么办?是口吃吗?要干预吗?
为什么孩子本来说得好、说得早,却突然开始结结巴巴?是口吃的先兆吗?大人要提早干预吗?

别着急,今天我们请到儿童语言读写教育学博士马悦老师,为大家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读。
宝宝突然结巴?
可能是「嘴跟不上脑子」


其实,小孩子在学语言的阶段中出现语言不流利(language disfluencies)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主要集中在 2 岁半到 5 岁之间,这种语言的不流利会体现在词语和短语的重复上。

每个孩子出现结巴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段时间结巴,过段时间好了之后,又会反复出现的情况。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突然说话结巴,绝大多数是语言发育中的正常学习过程。

儿童从 3 岁开始,他们开始能把单独的词语组合成句子,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孩子运用复杂的句法、复杂的语法规则表达自己。

比如,3 岁前的孩子只需要也只会说「妈妈,橙汁!」 ,但到了 3 岁之后,他们尝试去说「妈妈,我可以喝冰箱里的橙汁吗?」。

这两者在词汇量、句子长度和表达难度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学习、模仿、使用复杂语句的过程中,组织语句导致的磕绊和结巴都是必经之路。

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出现一点点结巴,这往往也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组织语言。
图片来源:
站酷海洛


第二,说话结巴,和孩子说话时的感受密不可分。

本就处在语言学习、探索的升级阶段,如果刚好孩子说话时,又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那这个时候脱口而出的话,就更可能会出现结巴的情况了。

比如,当孩子感到特别激动,生气,兴奋,或者特别疲惫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容易磕磕巴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巴跟不上大脑。

同样,一些性格比较急躁的孩子,往往会更容易结巴,也是因为他们会更容易处在强烈的情绪之中。

一般来说,这种正常的结巴,是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我们进行额外的干预。
正常发育?还是口吃先兆?
这个时间段要记牢
不过,细心的家长可能还是很困惑:那我该怎么知道孩子的结巴,是正常发育的现象,还是口吃的先兆呢?
图片来源:
站酷海洛


首先大家记住一个时间:6 个月

如果孩子说话结巴的时间,持续超过了 6 个月,那就有口吃的风险,需要我们进一步干预,或者寻求医生、语言治疗师的帮助。

根据美国口吃协会(The 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的标准,我们也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大家可以进行观察、对比和判断哦。
正常的不流畅
(通常会自己消失)
异常的口吃先兆
(高风险,可能需要干预)
重复一个词或短语


(「他拿走了,拿走了,拿走了!」「但是,但是,但是我不想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单字的重复增加

(「快看那个阿、阿、阿、阿姨」)

经常使用填充词

(如「嗯,呃,就是,然后….」)音节的异常加长

(如「我(wwwwwwwo)在家」)

说话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安

或没有肢体的异常动作

说话时会有一些肢体上的异常动作和痛苦表现
说话时没有其他的异常行为
伴有一些口吃「副行为」

(比如拍手、眨眼、清喉咙等)
说话时没有负面的反应和行为


说话时会伴随一些负面的反应和行为
没有家族口吃史
有家族口吃史
语言不流利的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
语言不流利的持续时间大于 6 个月


一般情况下,三岁左右的孩子,说话突然结结巴巴,都是很正常的发育阶段,大家并不用太过于着急或担心,更不用强行干预或纠正。

相信看到这儿,大家一定想问:有时候孩子说话磕磕巴巴,别说大人了,娃自己也着急,越急越说不好,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应对呢?

接着,我就给各位爸爸妈妈推荐 3 招「民间疗法」,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就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啦。
3 招应对说话不流利
聪明爸妈这样做
1. 跟孩子「不疾不徐」地对话,并且保持眼神接触。
图片来源:
站酷海洛


当孩子跟你说完一句话后,可以停顿几秒种,再开始跟他 / 她讲话,记住要语速适中,发音清晰。

在任何家庭教育中,「亲身示范」永远比「批评指责」有效,帮助孩子说话也不例外。

无论是粗暴地批评「说话慢点!」「你怎么又结巴了?」,还是「慢点说」「想好了再说!」,不但无效,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紧张,使得原本正常的不流利,变成长期的口吃。

孩子的语言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当我们跟孩子用放松、舒缓、流畅的语调语气说话,慢慢孩子也会学习到这样的说话方式啦。

当然啦,在对话的过程中,家长们也要做到跟孩子,有直接的眼神接触。

很多家长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会边看手机边说话,或者边玩游戏边说话,这不但会让孩子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也会让孩子学习到这种三心二意的对话方式。

2. 不要帮孩子把话说完,不要催促和提醒。
图片来源:
站酷海洛


很多孩子在 3 岁的时候都会边想边说话,或者一句话说了前一半,就开始卡壳,后面的半句话半天说不出来。

此时着急的家长(特别是家中老人)总会帮孩子把话说完,或者帮孩子把那个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的词说出来。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出错,允许孩子卡壳,允许孩子自己把自己的话说完。

孩子思索、停顿、卡壳的过程,恰恰是他们在头脑中组织语句,把大脑中的信息和外在的语言表达建立联系的过程。

我们强行帮孩子把话说完,就等于硬生生切断了孩子的大脑运转,切断了孩子练习语言表达的好时机。

长期如此,他们就失去了语言练习的机会,也就很难顺利地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自主表达了。

3. 不要强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或表演。
图片来源:
站酷海洛


家长们要时刻记住,儿童的语言环境越自然,越对他们的自然顺畅表达有好处。

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比如说两句英语啊,唱两首儿歌什么的,其实大多数孩子是非常讨厌这种强迫性质的语言表达的。

他们在陌生人面前会紧张难堪,而陌生人也会有意无意地评价孩子,比如「这么大了还害羞?」「这孩子话说得有点磕巴啊」之类的,这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不利。

家长们只要做好以上这三点,相信很快孩子们就能自动修复好,这个生长过程中的小 bug,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喇叭。


本文经由深圳市儿童医院言语治疗师 王琳审核
责编:老丁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关注 丁香妈妈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