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计划总是失败?

 

创新从来就不是计划出来的,创新不应该自上而下,而是要自下而上,创新就是反复试错,大浪淘沙方得真金。...



全球大公司的高管们总是从大老板那里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制定一个创新计划。于是他们按照经典MBA教程,写出一份看起来堪称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再用精致美观的PPT向领导汇报……

然后,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看到所谓的创新计划遭遇失败不了了之。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创新从来就不是计划出来的,创新不应该自上而下,而是要自下而上,创新就是反复试错,大浪淘沙方得真金。

创新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


无论你把今天看作是IT时代还是马云所说的DT时代,你都必须承认,从互联网到手机电脑再到各行各业中,改朝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的轰然倒下证明:如果丧失持续创新的能力,今天的领军者转眼就会成为恐龙。

所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会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一些企业的董事长和CEO们甚至亲自挂帅抓创新,但最终却仍然难以获得成功。

在那些失败的案例中,最大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很多企业高管是在用线性思维来看待创新,将创新看得与流水线上的生产制造一样,只要符合一定的步骤,就能获得确定的结果。然而实际情况是,创新并不是一个守秩序的好女孩,更像是一个混沌的坏小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中,失败多次之后,才能获得一次成功。

日暮西山的雅虎现在已经沦为IT业的一个笑柄,雅虎公司的市值还不如它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票值钱,也就是说外界已经将雅虎公司本身视为负资产。当年,雅虎认为自己创新力度不够,就指派专人来解决问题,任命一位高管担任创新负责人。然而此人接手工作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现不对劲。他的上司们想让他设立一个创新委员会,让员工提交构想和方案,由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换句话说,他的任务就是设立一个有关创新的官僚机构,这事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小说《1984》里的世界?赶快创新,老大哥看着你呢。
一家知名咨询公司曾经发布了一份报告,建议每一家公司都应指派一位所谓的“首席创新官”。据报告称,这是为了给所有创新项目提供“统一的指导”。曾经担任谷歌CEO的施密特对此的评价是:“统一的指导”和“创新”两个词就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

越是大企业,管理流程越完善,这样对于完成常规任务非常有利。但是创新可不能靠传统MBA式的管理方法。因为与常规业务不同,创新不可把握、无法强制,也不能事先安排。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一片未知的荒原上行走,人们只可能凭感觉确定大致的方向然后不断探索,这个时候别人给你送来一张凭想象画出的地图给你指路,能管用吗?
自下而上的创新
要使技术变革有效而持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必须放弃对革新进程的直接支配权,并使之分散。这实际是为技术进步的发生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成功的创新者要有充分的机会和决策权。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无论多么天才的创新者,当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已经当上董事长和CEO的时候,他往往已经脱离创新第一线很久了,再由他来把控创新的具体细节已经不再合适。

乔布斯或许最接近创新第一线的CEO了,但在iPhone的一些研发细节上,他毫无疑问也都是将创新交给了各个领域的一线专家,他只需要扮演一个最难伺候的客户,不断给产品挑刺就是了。

因此,自上而下往往是少数人的选择或决策决定了多数人的选择,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下边的人为了迎合上边人的偏好或需要,往往放弃了自己的选择。而且这种组织形式会导致重复研究或建设,同构化严重。而自下而上的创新是草根式创新,有利于发挥每个人、每个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所产生的创新能量远大于自上而下的创新。
自上而下的研发组织形式还会带来几个问题,一是不利于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的建立;二是研发与产品部门可能产生割裂;三是过长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创新资源配置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们回顾一下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几大公司的创业故事,就更能理解创新必须自下而上:谷歌诞生于一个车库,Facebook则诞生于哈佛的学生宿舍,越来越多开创式的突破,都不再发生在大企业里。当然,这并不是说大企业就缺乏创新精神,只不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大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突破,往往也都是来自于实验室或者产品研发第一线。
创新要留足试错的空间
真正的创新,就是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来,这里面失败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创新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一个个想法冒出来,好似在一片原始混沌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一般,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后,终于实现了蜕变。而创新,就是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地。在这条路上,比较强大的构想不断吸引支持者,势能越来越大,而欠佳的构想则会被半路淘汰。

红衣教主周鸿祎就说过:创新一定是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概率,要不然不叫创新。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文化?因为中国文化里鄙视失败,以成王败寇为评价标准,这种文化导致大家都害怕失败,很难创新。中国人更习惯从众,常常缺乏勇气做少数派,但创新一定是少数派。
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留足试错的空间,是鼓励创新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基础。如今创业创新总是与风险投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模式也最大程度地分担了创业者们的试错成本,给了足够的试错空间,不断催生出新的创新与变革。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应该记住一个最经典的案例——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才成功发明电灯。所以,在财务允许的范围内,你需要给创新留出足够的试错空间。
▨End▨
本文由WUSTL FUDAN EMBA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我们取得联系。
WUSTL FUDAN EMBA:经典美国商学院教育
Authentic American Business Education Brought to China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

↓↓↓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