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的亲炙与私淑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之退修诗书
图片来源: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圣贤的亲炙与私淑
何汉杰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又到教师节,不妨说说拜师求道的事情周礼·师氏说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教三行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即师氏用美善之道告君王,以三德三行教国子,可见师氏之官的职责所在我们今天说的教师与师氏是相承的,都是教人以道者之称,只是在教的内容和对象上有些不同,今天的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所教的对象已经没有阶层的区分了

这得感谢一个人,就是孔子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即十条干肉,是最菲薄的童子见师之礼只要主动给一点见面的薄礼,孔子就教诲他当时拜师学六艺,以求仕进者多矣,孔子的这种举动打破了教育在身份和财富上的垄断,是极有魄力的,因为此前周人的教育都是由官方办的,普通民众享受不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从孔子教育成果来看,他的这种举措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孔子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就不去开导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往下进行了可见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孔子还注重因材施教,论语中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面对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原来孔子的考虑是冉有畏缩不前,所以鼓励他进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不同的人教法不同,这便是孔子的教育风格

孔子的这种教育风格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形成的,这种关系以学问人格为基础孔门弟子中有很多穷人野人,子路在拜入孔门之前,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身佩公猪装饰的宝剑耍威风,还屡次冒犯孔子,为此孔子以礼乐仪式稍加引导,子路就穿着儒服,带着礼物,拜在孔子门下,成为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人,直到死也不忘系好帽缨的礼仪当然,子路因为跟孔子年龄只相差九岁,所以在面对孔子时,常常会表现不同的态度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到卫国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南子美而淫,名声不好,子路就对孔子去见南子这件事表现得很不高兴虽然结果证明子路错了,但这件事情本身折射的是孔门师生之间平等的可以自由表达不同意见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论语侍坐一则中表现得更为日常,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说明在平常,学生们对孔子的威仪是敬畏的,不全如子路一般心直口快,嘴无遮拦当学生们一一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后,孔子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吾与点也,他所向往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谐和天成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做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

孔子去世后百年左右出生的孟子,运气就差一点,没能跟随孔子一样的人学习但他有自己的办法,尽心篇讲到伯夷柳下惠的时候,孟子说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百代之后,伯夷柳下惠的风操还能让人奋发鼓舞,百代以后尚能如此,何况亲自接受熏陶的人呢?亲炙,朱子说是亲近而熏炙之也,孔门弟子享受的亲近熏炙的待遇,孟子没赶上,但圣人的光辉,百年之后,依旧夺目离娄篇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淑是善的意思,这里孟子是说,他虽然未曾受业于孔子之门,但圣人之泽尚存,还有能传其学的人,由此可以得闻孔子之道孟子通过诸人,接续了孔子的道德学问

那么,孟子何以选择向孔子学习,以及他是如何向孔子学习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眼光投向孟子的时代孟子之时,孔门弟子相继离世,孔子学说难传于世,儒家道术已经处于衰微的境地主张贵己重生的杨朱和主张兼爱非攻的墨翟,虽已经离世,但学徒遍布天下,势头已在儒家之上提倡法治鼓励耕战的法家也相当繁盛,并且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倡导攻战的兵家倡言自然的道家力主并耕的农家,还有其他言之成理不可胜数的各种学说一时并起,挤压着儒学的生存空间;而苏秦张仪公孙衍淳于髡这些人施展纵横捭阖的辩术,助长了急功好利聚敛民财侵伐攻战之风这样的生态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是极其发达的;从世风民生的角度来看,社会生活的基础被动摇,社会风气也在变化孟子在这种情形中倾向儒家,因为从地域来看,孟子出生的邹国毗邻鲁国,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从家庭来说,孟子的先世父母都遵守礼法,孟子深受影响;从个人来说,孟子生性美善,有向仁的恻隐之心

圣人之学,弟子各传其一面,经历了三四代人的转述,必然生发出新的思想来今天我们很难弄清楚孟子所说的诸人之学了,但子思距孟子较近,后世往往又将子思孟子合称思孟,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孟子中关于子思的记载有6处,其中3处是称述子思之贤,其余3处则叙述了子思处理具体事情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子思为人耿介,坚守君臣礼节,能够直言君主之失孟子称赞这种行为,应该也受了这种行为的影响孟子还多次引述曾子的话,讲述曾子的行为,赞扬曾子重民养勇仁义尽孝尊师自重守义通变的言论思想虽则孟子的理想是做孔子之徒,但在与他时代更近的子思曾子身上得到的启发也颇多

孟子在择师上由子思之徒上溯至子思曾子,进而至孔子,以至孔子称赞的尧舜汤武周公文武诸公孟子中提到孔子的有80余处,对舜的事迹称述尤其多,有近20处万章篇中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一人的善行能行于一乡,然后可以与一乡的优秀人物往来结交,推而至一国天下都是这个道理如果能与天下的优秀人物往来结交,但还觉得不足,那么可以与古代的优秀人物神交,朱子说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士矣虽然师友之道不同,但对于古人,颂其诗,读其书,可以师之,也可以友之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孟子学问精神的来处,以及儒家思想的源流

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孟子于孔子,虽未亲炙,却通过私淑诸人,完成了道的传承,并获得了后世的普遍认同孔子的梦见周公吾从周,让儒家的私淑的关系初具雏形,孟子则明确提出私淑诸人的主张,这是对师生关系的一次划时空的伟大的开拓儒家的道统自此在无形中延续,且不论在不同说法中接续孟子之道的是韩愈,还是程颢,或是周敦颐和程氏兄弟,儒家的师道传承,确在百世之下,令闻者兴起,展现出恒久的魅力


    关注 中国艺术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