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名著导读,没那么难

 

作者:么么小丫...

【教学研究】名著导读,没那么难
作者: 么么小丫

教学研究



上上周开始,在学习完人教版五语下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后,我们班开始了古典四大名著的集体阅读。以前也有孩子接触过这些书,但是由教材明确要求并落实系统地阅读,应该是从此刻开始的。

一位家长提议说,孩子们性格不同兴趣点不同,读书喜好也有很大区别。所以,在保护每个孩子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注意给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选书范围。另外,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跟阅读经验也有差异,有的阅读效率高、理解能力强,有的以前已经读过这些书,而更多的同学大概是头一次啃这种“大块头”,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因此,[b]这次集体共读,我们是有分层要求的:以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当引领;以体验式阅读为主,关注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


*由一篇课文向整本原著的兴趣辐射。

这个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为《将相和》 (《史记》司马迁)、《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罗贯中)、《景阳冈》(《水浒传》施耐庵)、《猴王出世》(《西游记》吴承恩)。教材编排紧扣该单元主题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并且选取几部名著当中有代表性的、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趣味性故事性强的片段作为教材引领。在教学时,要求教师在立足于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原著中其他故事片段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由一篇故事向整本原著的兴趣辐射。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史记》的资料。课堂上,欣豪同学汇报说,该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本书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史书。我问,你知道纪传体史书是什么意思吗?他解释说,纪传体史书跟编年体史书的区别是,后者是以年代顺序编纂的历史事件记录历史,而前者则是以推动历史事件发展的重要人物为载体,用人物列 传的形式记录历史。——也就是说,这部书中,还有很多你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有趣故事哦,我对孩子们介绍说。于是,喜爱读历史人物传记的同学们提起了兴趣,更有同学开始挖掘关于作者司马迁的个人生平故事。



再如,讲到“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时候,我 跟孩子们讲,其实渑池这个地方距离我们很近,从郑州出发,沿着连霍高速往西不到两个小时,就会到达这个地方。这里有个最知名的历史古迹,它的名字叫“秦赵会盟台”,从这个景点的名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立刻联想到了文章中秦王跟赵王渑池相会的情节。

*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顺然延伸。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古典小说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并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结构分析及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在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攻克朗读一关。因为理解的基础是朗读,换句话说,没有用心的朗读,就不会有入境的理解。

这使我想起前几天在微信里读到的一则文章,题目是《语文,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我深以为然。这句话原本是钱梦龙先生说的,简单直白。钱梦龙先生的语文教学,是以“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的课堂,是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的真实的语文课。就像他说的那样,“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很难想象,一篇课文不经过扎实的朗读,其语言的魅力就会像浅水里的小鱼一样那么易得。很难想象,一节语文课40分钟内,连五到十分钟的朗读时间都没有挤出来。

《景阳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明确该篇文章 的自学目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朗读。着力点放在武松打虎的几段文字,抓住老虎的三个下马威似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品读老虎的凶猛。抓住武松面对老虎时“一闪”、“一闪”、又“一闪”,体会武松临危不乱,巧妙挫败了老虎威风的机智勇敢。课下,有同学读起了《水浒传》中的其他故事,“李逵背 母”、“杨志卖刀”、“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等,极大地激发了更多同学的读书兴趣。



*由文字分析向文法风格的逐步赏析。

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亦深为名著精妙的语言魅力跟独特的语言风格所折服。这是在学习其他文章时体会不到的一种吸引和满足。例如,对于《三国演义》,我一直持望而却步的态度。曾经咬着牙开了个头,读到最经典的“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渐渐败下阵来。而这次跟孩子们一起去走近这本书,我读到了以前曾经忽视的东西,他们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向故事本身。个别男生对故事中的军事战略感兴趣,而我则更多关注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历史发展进程。所以,晦涩难懂的部分就成为我们阅读过程中的难题。我把 我的读书心得分享给学生们,更期待本周的读书交流会上,可以听到孩子们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了难题不用担心,不带任何疑问的阅读不算是用心的阅读。

阅读当中,我们发现,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 可以从文字当中寻觅到的,虽然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故意带着分析风格的任务去接近一部著作。但是语文课堂上,对于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对于作品语言风格的把握,却可以实现“痕迹的捕捉”。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味也好,或有意识地寻觅也好,很多时候,“意会”多了,自然而然地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去分析。

回想近年来的历年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逐渐成为拉开学生差距的主要因素。尽管一张试卷不能完全客观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是从这张试卷的阅读理解一题中,却可以比较客观地考察一个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我们会发现,平时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即使面对一篇他从未接触过的文章,也会在短时间内,熟悉并把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及风格特征。所以,恰当的文法风格分析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由静态单向阅读向动态多维度赏读的情感满足。

一直在思索,人手一本静静地阅读,是不是一种最恰当也最有效的共读方式呢?后来我发现,这样静态单向的阅读只是众多阅读方式的一种,而我们可以选择更多更活泼更有益于共读交流的阅读方式,满足孩子的不同维度的情感需要。



例如,听书。一次语文课上,我无意间给学生 们推荐了我经常使用的手机客户端“喜马拉雅”听书。后来就有家长跟我反映,说原本孩子是不愿意读名著的,嫌难读,但是听书这种阅读的方式就轻松多了,易于被孩子们所接受。例如,悦悦同学正在读《红楼梦》,她就是一边读原著,一边听有关该书的解读录音。听了解读回头来再读原著,当然更加便于理解了。于是,我们利用下午课前的经典书写二十分,给同学们播放听书录音。学习《猴王出世》一课时,我们播放了《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地翻开原著查找相关段落文字进行自主阅读。

再如,缩书。把书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话缩写下来,就像讲故事一样,简明扼要地讲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们听。这对于不擅长写读书感受的孩子们来说,难读降低了,要求也降低了,只需把当天阅读的书中选取一个故事简洁明了地复述下来即可。这也正好符合该单元的习作主题:缩写名著当中的一个故事。

第三,便是讲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共读,我们需要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交流。就像这次的四大名著阅读,我们计划在本周末或者下周初,举行班级共读交流会。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及好的阅读经验。对于坚持阅读并读有所获的孩子予以鼓励,这次的名著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

始终相信,名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流传下 来,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孩子们的阅读环境是广泛的,而名著阅读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必要的、恰当的名著导读引领,能让我们的阅读如大浪淘 沙一样,于浩瀚的书海之中淘到自己想要的珍奇。旅行已经开始,旅程仍将继续,孩子们,加油!

By:小丫     原文链接


[/b]


    关注 郑州教育BLOG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