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觉先|我改了N次粤剧写作计划,却抹不掉他

 

撰稿人:朱朱...



说起南海十三郎,就不得不提薛觉先;

说起唐涤生,也是要提薛觉先;

乃至于后来的名角任剑辉和白雪仙等,还是绕不过薛觉先!

随手翻翻有关粤剧的资料,这里那里,到处都有薛觉先!

好吧,我曾经想要假装忽视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却发现,越想逃避却越无法逃避。

因为,薛觉先的名字已经镌刻在粤剧历史中,绕不开、躲不过,就比如说京剧,你能绕得开梅兰芳吗?没有梅兰芳的京剧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薛觉先的粤剧也难称完整。

名气这么大,名字又这么拗口(不信,你把“薛觉先”几个字连续念上好几遍,舌头君恐怕要打结的),薛觉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薛觉先身上的“标签”很多,譬如“万能老倌”、“梨园泰斗”、“粤剧改革”、“薛马争雄”等等,我们就从这些关键词入手,一览大师风采。
五哥,五爷,薛觉先


梨园弟子通常称薛觉先为“薛五哥”,因“揸(zhā)”是把手张开的意思,正好五个手指头,因此也有叫““薛老揸”的,后者显然世俗味浓些,若非关系密切,恐怕不作这般称呼。

“五”是薛觉先在家中的排行,兄弟姐妹十人,二姊薛觉芳,三姊薛觉非及九弟薛觉明三人,也先后作了粤剧演员。薛觉先从事粤剧事业,与母亲爱戏大有关系。母亲是戏迷,看戏时常把年幼的薛觉先带在身边,从小给薛觉先播下了粤剧的种子,我们的薛大老倌不但不讨厌台上的咿咿呀呀、锣鼓声声,反而乐在其中,回家后自己咿呀学唱,并常拿彩纸做成各种小头盔,套在画有眉目口鼻的大拇指上,做唱戏的游戏。

我们可以神乎其神地想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到这景象,一定会如此评论:“这娃以后要吃戏饭的。”事实也正如此。
万能老倌 演什么像什么


被称为“万能老倌”,是指薛觉先能扮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且演什么像什么。


薛觉先在人的印象中是风流潇洒的文武生,然他却是以丑行起步的,成名作《三伯爵》中,以丑行应工,扮演第三个伯爵富有余,介于唱腔、动作等酷肖朱次伯,且在剧中独创“飞鞭自回”的绝技,薛觉先的演出广受好评,名气不胫而走,那时候,距他正式进入梨园才不过一年的时间。

觉先声剧团组建初期,正印花旦谢醒侬、正印小生黎笑珊和其他几个台柱相继离开,为维持剧团生存,薛觉先一方面全力培养年轻的李翠芳和陈锦棠,另一方面自己不得不“反串”起来,甚至根据现实需要,担当起整个剧团的角色,剧目中哪个角色重要,他就扮演哪个,不拘男女、年龄和行当,有些戏中他先演男后扮女,或先扮女后演男也有之;兼顾剧目需要,他还演武功戏、须生戏。
薛觉先“万能老倌”的养成,与剧团生存的现实因素相关外,还与他转益多师、勤学活用不无关系。

薛觉先于十八岁拜姐夫新少华为师,正式进入梨园。初期先后受到“寰球乐”正印小武朱次伯、“人寿年”花旦王千里驹和“梨园乐” 著名文武生靓少华的赏识和指点,后又跟随“寸度亨”靓元亨学习“扎马”、“打手桥”等南派武打技艺。加上他早年攻丑行,已对粤剧几大行当融会贯通。

二三十年代,薛觉先两次转辗上海发展电影事业,在沪期间广泛接触各种艺术门类,对京剧艺术尤其热爱,曾向在著名京剧红生林树森学习《古城会》,又向麒麟童首徒陈鹤峰学习《月下追贤》,为其演出武戏、红生戏打下扎实基础。
除陋习 破新局 改革先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薛觉先、马师曾等人为代表发起的粤剧改革运动,是继志士班粤剧改良运动以来的又一场戏剧大变革,这场变革,本质上是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粤剧现代化、城市化的问题,使得粤剧由“乡野”进“都市”。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历时二十多年的志士班和粤剧改良运动逐渐消失,省港班崛起。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香港、澳门受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入侵较早。在省、港、澳的达官贵人和资本家眼中,古朴的粤剧艺术和西方艺术相比,十分老土,是落时的艺术;戏班的组织形式,也不符合现代商业利润原则的要求。
【利舞台】


因此,他们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感到有必要将粤剧掌握到自己的手中,为自己改造和利用。为此有的商业资本家开办公司以掌握戏班、统一掌管戏班事务,由资本家开办的大戏院也随之增多。一方面,为粤剧在城市的演出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粤剧现代化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资本家操纵粤剧的根本目的乃在于追逐利益,由此,这个时期的粤剧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带上浓重的商业化色彩。
【觉先声剧团】
薛觉先个人而言,此时的他已系统学习粤剧遗产和传统艺术表演方式,经过上海大都市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对传统粤剧表演方式有所反思,开始重新打量粤剧现状,探索粤剧发展道路。1927年,觉先声剧团的成立,为他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提供实验场地。
`譬如革除剧场陋习;扫除演出的陈规陋习;

`采用五彩顾绣的“全场景”来增加舞台的美观;

·参照京剧、话剧、电影,统一服装和化妆;

·在武场中使用京剧锣鼓点以增加节奏;

·引小曲入戏,丰富粤剧音乐;改革中式乐器,增加西洋乐器,形成中西结合的伴奏体制;

·将北派武技搬到粤剧中来,丰富粤剧武打场面;

·改粤剧十大行当为六柱制;

·改革剧本创作,改变“开戏师爷”提纲戏的创作方式,拒绝“爆肚”,

·题材的选择上,除传统题材之外,注重面对现实,编写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代剧本.

很多方面,一直影响至今,譬如服装、化妆、音乐、六柱制等,可以说,薛觉先的改革奠定了当下粤剧的基础,是粤剧由朴素趋于精致的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爆肚”一词来源于粤剧行话,是指没有按照剧本内容,演员临时在舞台上即兴编词曲。过去粤剧演出有不少提纲戏,只有提纲没有剧本。演员开场时只看过故事梗概和一些既定排场的提示,一个粤剧演员必须掌握“爆肚”的基本要求,才能应付各种演出。)

改革与创新的高潮则是著名的 “薛马争雄”, 是薛觉先和另一位名角马师曾,为各自的艺术理念而展开了一场艺术上的争鸣和较量。关于“薛马之争”,我们将在随后单独推文介绍。
薛派流芳 余音代代传




“粤剧泰斗”是对薛觉先一生致力于粤剧舞台、粤剧发展的美誉,以上所提到的一切,都可以是薛觉先之所以为“泰斗”的原因。若非要为“泰斗”做一个概括,或者注解,我觉得是:薛觉先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薛派”艺术——立派,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好的认可和赞叹。
(戏曲流派是指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定、带有艺术家鲜明个性的表演风格,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唱段和传人。)
 

《玉梨魂》选段,薛觉先演唱
戏曲流派而言,首推唱腔。薛觉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自身嗓音特点和善于发音的特长,突出“中板”、“滚花”,并吸收前辈艺术家的精华,譬如瞽师注重鼻音(很重的主音)、千里驹跌宕的唱法,相融合而创造出一种音色清亮,吐字清楚,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稳定明快的风格。

(平喉,为男性角色唱腔,区别于京剧的假嗓,用真声演唱,较平稳、低沉,有时略带沙哑。女性角色常见的唱腔称为“子喉”, 通过运用假嗓,唱出非常细腻而又圆润的嗓音,突现出南方女子的温柔细腻。)
 

《心声泪影之寒江钓雪》薛觉先演唱
就剧目而言,薛觉先的代表剧目有《胡不归》、《白金龙》、《王昭君》、《范蠡献西施》、《大闹梅知府》、《宝玉哭晴雯》、《姑缘嫂劫》、《花染状元红》等,其中以《胡不归》、《白金龙》久负盛名。
《胡不归》是个家庭伦理剧,婆媳矛盾驱使婆婆将媳妇颦娘逐出门,颦娘无家可归、死于荒郊。儿子文萍生战胜归家,得知此事后,痛恨家庭,出走永不返家。婆媳矛盾的根源在于文母嫌弃颦娘出身低微,这就归结到一个门当户对的社会问题上去,萍生的出走具有娜拉式的抗争意味。

此剧披着古人的外衣来揭露不合理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对青年男女的戕害,对于鼓吹打破阶级观念、追求自由恋爱婚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白金龙》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哥追求傲娇女神的故事,剧情曲折,误会、悬疑、绑架、潜伏,闻着就是商业电影的味道。薛觉先在剧中扮演白金龙,有为救女主角而乔扮妇人,将两个歹徒弄得神魂颠倒、互相矛盾的反串演出,很吸引人眼球。

这部戏在建国后遭到否定,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物,荒诞胡闹,还不乏低级庸俗的趣味。薛觉先有一个编剧团队,南海十三郎自不必说,此外冯志芬也是一个实力派写将(《胡不归》便是冯志芬的力作),唐涤生也曾在觉先声的创作队伍中锻炼过。

剧本上,薛觉先主张依据编剧的剧作来,拒绝“爆肚”;主张“重文轻俚”,重视唱词的文学性。剧目大都离不开谈情说爱,注重家庭小趣味,形式上谨守格律,一字一句不敢苟且,力求音韵词句之美。于是薛觉先的作品得到士大夫、小姐、学生等知识分子的喜爱。

薛派传人很多,这里简要提两位人物。

陈锦棠,薛觉先为“觉先声”剧团重点培养的弟子,也是薛的义子,以一出《女儿香》闻名,在剧中饰演男主角魏昭仁,而薛觉先则反串演出女主角梅暗香。四十年代自组“锦添花”剧团,多与唐涤生合作,演出《龙凤喜相逢》、《牡丹花下坟》等剧目。他擅长演武剧,有“武状元”的称号,艺坛人多称他为“一哥”。


林家声,薛觉先的最后一位入室弟子,1965年成立“颂新声”剧团,创作出《雷鸣金鼓战笳声》、《无情宝剑有情天》、《周瑜》、《楼台会》、《三夕恩情廿载仇》等优秀作品。


薛觉先弟子,林家声演唱片段】
他主张艺术的博、精、深、新,师承薛觉先而又不限于薛派,开创出特点鲜明的林派艺术,被公认为是当代香港最杰出的粤剧演员之一。2010年被香港演艺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受益于薛派的人则更多了,譬如新马师曾啦、白雪仙啦。

薛派艺术至今仍是粤剧重要流派,艺术生命经久不息,这是对一代艺术家最好的铭记与赞扬!



    关注 有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