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动物世界里存在“外语”吗?

 

现在让我们先开个脑洞:假设你的朋友,或者你本人购买了一只进口苏格兰牧羊犬,然后我们把它牵到你的小区里溜来溜去...







现在让我们先开个脑洞:假设你的朋友,或者你本人购买了一只进口苏格兰牧羊犬,然后我们把它牵到你的小区里溜来溜去。毫无疑问,这只异国来客会在这段散步中遭遇到很多中华田园犬,它们会以犬吠的形式相互致意。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狗狗,甚至所有动物群体而言,“汉语”和“英语”这样的外语障碍会存在吗?这只牧羊犬能听出外国狗叫声中的友好或者挑衅意味吗?

我们中国人见到外国人,就要选择中文或者外语来交流,那么,我们身边的动物如果见到“洋动物”,是否也要学习下对方的语言才能互相明白呢?这个脑洞大开的问题相信曾经被很多人思考过。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人类角度揣测动物的问题。语言本身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智能。一般动物的交流仅限于基本的生存必要。两只老虎见面,一般会立马为了地盘之争开始打架,而不会去念一首《六尺巷》,然后各退三尺。既然没有很多丰富的意思要表达,动物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就没那么难。更何况,动物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气味和动作的,叫声并不承载许多,狗之间听到的“汪汪汪”和主人听到的基本一个意思,你会从狗吠的处境和是否急促中判断狗的意思,而狗,可能也是这么判断的。

而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彻底的动物化,把“外语”问题理解为动物的叫声是否有“口音”差别时,我们还是能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的。对很多会叫的动物而言,他们的叫声有着典型的地区差异: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瑞典隆德大学的舒尔茨教授就发现,猫似乎总是不断地有意识改变它们叫声的语调和旋律,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或传递情绪或紧迫性。舒尔茨教授为此组建了一个团队来推进一项喵语(Meowsic)计划,希望在2021年之前搞明白这些喵喵声。而《每日邮报》也报道了一项由剑桥大学进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犬科动物嚎叫分析”计划,该计划会使用计算机算法,把2000种嚎叫基于音调和起伏分成21类,然后配出嚎叫的模式。这有助于科学家保护一些犬科亚种,甚至找出一些人类语言的初期进化的线索。看来,动物们的叫声还是充满了玄机,它们可能并不是语言,更谈不上“外语”,但是其中的科学奥秘还是值得被人类探索的。


    关注 第一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