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人物】核雕非遗传承人周建明:拿起刻刀便是享受

 

最美劳动者NO.14舟山村里的路很绕,但是只要问起周建明和他的建明堂,村里每个人都可以为来客指路。不过出于礼...

最美劳动者NO.14
舟山村里的路很绕,但是只要问起周建明和他的建明堂,村里每个人都可以为来客指路。不过出于礼貌,周建明还是早早地站在村口迎接记者一行人的到来。绕过几个弯后,建明堂映入眼帘,没有想象中的华丽,即使身处在这个中国有名的核雕村里,记者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这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室。





核雕创作41年 他对刀具的使用早已烂熟于心

建明堂不大,格局也很简单,按功能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进门左手是作品展示区,展示出来的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堂屋正中摆放了一张传统的八仙桌,墙上挂了一幅字画;右手边是周建明的工作间,工作台临窗靠街,光线非常好,放满了雕刻工具。

周建明随手拿起一把刻刀说:“这些都是我平常使用的雕刻工具,一整套大概20只左右。”



刻刀主要分为三种,平刀、圆刀、尖刀,对于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所起的作用,从事核雕艺术创作41年的周建民早已烂熟于心。“平刀是用来开线条的,圆刀是用来开脸的,尖刀是用来雕刻小细节的,比如眼睛。但这些使用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三种刀得相互配合着才行。”

在核雕的材料选择上,周建明也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一般来说,凡是可用来进行艺术加工的果核,都可成为核雕的原材料,但最适宜的是橄榄核和桃核,这其中又以油橄榄核为主,因为它的核质最为细腻。”





打破门户之见 他最开始教的是一批外地人

随着周建明和舟山核雕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周建明和他的核雕艺术一度遇冷。

周建明出生于1956年,1975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原舟山工艺厂,跟随技术厂长、画家朱耕原学习核雕,1978年参加高考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出于爱好,上了大学的周建明并没有打算放弃核雕,而是随身带上工具,一边上学一边钻研核雕。



1982年,舟山工艺厂解体,原来的职工纷纷转行,为了把核雕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周建明开始自己招学徒教手艺。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人对核雕不熟悉,周建明回到家乡招人失败后,又利用业余时间跑到外地去招人,做了大量动员工作后,好不容易招来20个人,却又遭到了村里人的非议。

“有人说我不应该把手艺传给外地人,但是只有找到人来从事这一项产业,才有可能把这个产业发展起来,把舟山村做出名气。”抱着这样的信念,周建明顶住流言蜚语,坚持把核雕手艺传了下来。



“我的大部分徒弟最后都定居苏州了,因为有了他们,舟山核雕艺术才得以发展和传承。现在回想起来,我为当时的坚持感到自豪。”



每天工作14个小时 他说拿起刻刀便是一种享受

周建明每天8点半开始工作,晚上10点休息,稍微复杂一些的需要雕10天左右,甚至更长。“我三天不拿刀就像缺了什么一样,即便是参加展会,也要带上工具,空的时候刻两把。”对于他来说,拿起刻刀便是一种享受,不在乎雕刻时间的长短。



周建明的徒弟告诉记者,雕刻最复杂的要数一个叫做福禄寿喜的作品。记者注意到,不足拇指大小的核上有四个大人,神情各异,身后的景色也很分明,独特的是,该作品还进行了镂空处理。

“这件作品要花费一个月才能完成,因为雕刻复杂,它的价值也是现场最高的,大概在2.8万左右,若是送出去参展的话会更高。”



因为核本身很小,加之这件作品很复杂,所以如何在一粒核上进行合理布局成了雕刻之前最难的问题。“但这对周大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即使真的出现了布局方面的失误,他也能通过后期雕刻进行调整。”



核雕上市成功 他只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

4月16日,周建明的作品在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只核雕艺术众筹股,这也成为核雕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文化事件。



上市的想法是周建明的儿子提出来的,目前的市值是51.8元一股,“其实我根本不懂上市怎么回事,但是通过上市可以降低一些爱好者投资成本,这是我非常开心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爱好者可以通过股票获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代换他们喜欢的核雕作品。”周建明说。

他进一步解释,以前核雕的客户群相对固定,都是核雕爱好者,上市后开始有一批原来不了解核雕,但对金融很在行的人,开始关注核雕,这在无形之中就把核雕产业的受众群扩大,对于推动和发展核雕产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接下来,周建明为了宣传舟山核雕艺术将会很忙,6、7月份,他要在台湾、日本等地开始个人作品巡展。同时,作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会长,他还准备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专门用于核雕艺术宣传,希望以此推动舟山核雕产业的进一步发达。


    关注 吴中区总工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