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亦是桃源

 

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寻觅这座城市的大小书店。

我想看看,在这座处于焦点中心的城市,还有多少纯粹的实体书店在车水马龙间不太合群地活着。



我看到,许多书店与咖啡馆、美术馆合体,不定期举办读书会、讲座、沙龙,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共同体。

这是好事。毕竟在这个电子书与网上书城盛行的时代,需要有更多东西吸引可能匆匆流走的顾客。

但是,从咖啡区传来的大声谈笑的人们、喧闹的小孩、啼哭的婴儿,还是让阅读区的读者微微蹙眉。
我不禁怀念起小时候,蹲在超市图书区的一角,一口气读完整本小说,合上书还有些许恍然,腿麻得站不起身。抬头望望窗外,天色黯淡。图书角灯光明暖,旁边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子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彼得·潘》。那时候,我们都很享受时光慢慢滑过的感觉。

现在呢?孩子们只会走进书店:“有卖x年高考x年模拟吗?”那些曾经让我们触及人情冷暖的故事,被尘封在了角落里。

所以,当我看到小岛书店里的小玛雅躲在角落翻着绘本的时候,恍若那是小时候,很多人的小时候。

许多人说《岛上书店》的故事,是主人公——生性孤僻的书店老板A.J.因书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这么说的确很符合鸡汤文的设定。不过于我而言,总觉得有些狭隘了作者的意思。

爱书之人从不孤独,只是有独特阅读品味的人就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执拗地不愿入世,尤其是世上已没有让他牵挂的人。
弃婴玛雅的到来无疑改变了这一切。

我一直相信孩子是有灵性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总会悄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年纪小的孩子总是容易玩在一起,而年岁愈大的人们也愈发疏离。因两岁玛雅的一声“爸爸”,迫使A.J.不得不开始接触岛上的居民——百无聊赖的警长、婚姻不幸的妻姐、浪荡不羁的作家……他甚至在书店里开辟读书小组,开始翻阅他曾经不愿意触碰的书,与独立有思想的图书销售员相恋。正如他在《跳蛙》书评中对妻女的深情表白:“隔着门,我能看到你们俩都坐在艾米的那张紫色旧沙发上。你在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她在读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那只虎斑猫‘忧郁坑’在你们俩中间,我比记忆中的任何时候都快乐。”

一切改变,皆因一个爱书之人忽然发觉,世上还有和他灵魂相通之人,能与他一起在艾丽丝岛的某个下午,静静地坐在小岛书店的角落,翻看一本书。

无论书中还是现实,过去还是未来,这即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最大意义。像小小的玛雅形容纸质书的感觉,是“爸爸的香皂,青草,大海,厨房里的餐桌,及奶酪”。
回想起学校的报纸取消印刷改为电媒时,编辑师姐形容的“厚重感”,大概就是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纸质书的原因。有感情的人类,还是更喜欢有触感的东西。

蓦然回首,毫无亮点的笔触之下平淡流失的岁月早已堆满小岛书店的每个角落,成为艾丽丝岛的地标,成为岛上人人回忆停驻的地方。岛民们会在书店老板的葬礼上悄声问:“A.J.是永远无法被代替的,可是你们会找别人来经营这家书店吧?”生怕触及未亡人的感伤情绪,却又希望小岛书店一如既往地作为岛上唯一的实体书店永久存在。看到这一幕,恍若间,天堂的A.J.也在会心微笑着。

艾丽丝岛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现实中能否有这样一家书店,遗世而独立地活着,只为读者提供一方天地,向书中书外之人倾诉内心的绚烂与深情。


    关注 粥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