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爬藤"不谈藤”

 

群友说,七年爬藤,怎么不多谈藤校的具体问题,而总是在谈教育,阅读,历练,是不是不那么切题?...







迈克徒步偶想系列集

七年历练2015夏季影像集

【七年爬藤"不谈藤”】
群友说,七年爬藤,怎么不多谈藤校的具体问题,而总是在谈教育,阅读,历练,是不是不那么切题?这是个好问题。七年爬藤"不谈藤”,是泽邸的留学理念。原因可能是这几个:1,藤校的要求,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其实不用太技术细化。对优秀的定义,常识足以;2,藤校的对华招生名额有限(不超过200人一年),录取不仅因为优秀,还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太多藤校情结,会影响心态;3,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爬藤,是指高质量的留学和教育,不是狭隘的藤校。所以,忘记藤校,追求卓越,才是泽邸的爬藤之道。

【培养学习的高峰体验】
最近朋友的孩子在叛逆期,虽然自己也做教育,面对自己孩子也束手无策,只能靠泽邸导师来引导。今天老师在微信群里说,状态很好,学的很high。看来泽邸的方法论也在他身上慢慢开花了。培养学习的高峰体验,是泽邸导师制下的最佳状态。每每有学生经过一点段时间(短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能够进入一种愉悦,投入,高效的学习状态,我们就说孩子达到了一种学习的高峰体验,后续的学习就一马平川了。(凯贝尔就在《神话的力量》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高峰体验,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好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学术很难是完全愉悦的)乐此不疲,就是因为找到了这样的高峰体验。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导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模式?从泽邸的实践看,导师制可以是选项之一。大部分时候,孩子的功课没学好,不是表面不认真,不喜欢,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例如习惯不好,例如方法不对,例如有瓶颈没突破。就拿背单词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为拼读没学好。单词要按发音音节记忆,而拼读不好的学生会按单个字母来背,效率低下可以预期。没有导师的深入了解,很难对症下药。例如学生貌似读了很多英文书,但是英文进步不大,因为大部分阅读是囫囵吞枣。没有导师带着咬文嚼字,养成精度的习惯,读再多书也可能收效不大。所以,我一直说,为孩子找个好导师,才是学习英文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泽邸导师制的缘由。 当然,父母也理所应当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导师。

【如何让孩子成熟,敢于承担责任?】
我觉得只有一个途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且为决定负责。泽邸这些年,看到太多孩子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就着急。但是家长还是忍不住越厨代庖。大到择校,小到选择乐器,选择培训机构。而且,往往家长事业越成功,妈妈越有时间,这样的可能性越大。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怎么可能成熟。当然,这样做也许会犯错,但是人生那么长,有什么决定是大不了的。不让孩子犯错,可能才是最大的犯错。
【要全面发展还是特长优先?】


在传统观念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衡量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但是,人生的竞争却不是这么简单,大多脱颖而出反而是不那么全面,而是特长明显的人。所以,全面发展固然好,特长优先也有机会,教育不可过分求全。

【专业问题不是问题】
很多家长太早过分考虑甚至焦虑专业问题,我觉得是没有必要。一是,孩子的未来太多不确定性;二是,对于未来的人才来说,一个宽广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必须。为什么当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苹果,谷歌,脸书,gopro)来自于美国,而不是英国,德国?因为博雅通才教育在美国保存的最完善。不仅有仍然坚持博雅理念的文理学院(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宋氏三姐妹就读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其实常青藤大学的所有本科学院,都在坚守着通才教育的理念。所以,报考美国的一流大学,专业的确定不是必须的。在一流大学本科的前两年,完全是不分专业的。所以造就了这么多跨领域的人才和创新。

【名校不是问题】
前段时间疯传的《常青藤的精致绵羊》,大家开始情绪高涨的批评名校。我又要来唱个反调。反主流,反传统的论调一向在朋友圈里最受欢迎。但是,主流一定不对吗?传统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吗?我觉得不是。寻找最优秀,最有潜力的孩子,用思想和知识武装他们,毕业后服务大众,改变世界,仍然是所有名校的初衷。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是符合人性的,无可厚非。至于,有部分名校毕业生走向极端利己的例子,也不能以偏概全。毫无疑问的,名校里聚集了大部分的精英学生。我的观点,名校很好,但不是唯一的道路,不可以作为所有孩子的目标。还是一句话,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才是重要。

【自信来自于每一个小骄傲】
自信不能凭空而来,每一个小小的成就感都会增强自信。每一次徒步,每征服一个山坡,都可以有这样的小小成就感;每读一本书,每背一个单词,都可以有这样的小小成就感。泽邸就希望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孩子的自信。 迈克在徒步的时候和孩子说:南通暑假有无数孩子出国夏令营,来虎跳峡徒步的只有你一个,骄傲吧;迈克在徒步的时候和孩子说:这条路,外地人走过的不超过100人,骄傲吧;迈克在徒步的时候又和孩子说:男人一辈子就是不断积累吹牛的资本。王石在他的自传里说,对着一桌子比万科更大公司的企业家们,他的自信来自于,他是唯一爬过珠峰的。

【关键是未来做什么样的人,不是做什么事】
我们经常问孩子,长大想要干什么?现在想来,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以后干什么工作,太多不确定性,恐怕只有上帝知道。所以,可不可以这样问,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种是,做个普通人,不和别人争什么,也不想太累太努力,随遇而安,过的舒服就行; 一种是,不甘人后,希望比别人做的更好,希望领导别人,做万众瞩目之人; 一种是,追求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多大的事情,不虚度此生。 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吧。不管人生路径如何,这三种自我定位,结果会不一样。

【关于留学】
在美国,上流家族为孩子从小就聘请了教育顾问,像是中国古时候大户人家请先生一样,从小监督计划孩子教育的每一步,确保孩子在视野、社交礼仪以及学术能力上高人一等。这些教育顾问成天研究各个学校的特色及入学标准,和私立寄宿中学以及明星高校的招生办打交道,听起来似乎更为靠谱,其实都是表面文章。所以,在留学问题上,泽邸一贯主张,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留学只是教育之选项,无他;回归学习本源,拓展视野;日积硅步,名校咫尺。”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
今天在校友读书群看到华衫校友的妙语,感觉他的道理一样适用在英语学习和留学申请: 成功者都是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和常识,其他都不在考虑。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蔑视简单。所以孔子哀叹说:“为什么大路上没人啊?难道人们不是从门里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路啊!”人们确实不从大门出来,因为人们都以为翻窗户出去是捷径。大路上确实没人,因为人人都想弯道超车,所以弯道大塞车。直路上没车。人们会说:这,太直接了吧?行吗? 我们总觉得托福和SAT有新东方应试捷径,事实上,这就是个英语能力测试,认真读书,认真积累才是正道。但是,很少人走。

【“底线”敬畏】
七年历练的最后一天,骑马。有学员发脾气,把头盔仍在地上。法国教练发飙批评,我也差点忍不住要体罚。在户外,随时都可能发生安全的风险,有些行为绝对不可以,例如有意破坏安全装备。这是底线问题。底线不能突破,突破必须严惩。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多和生死相关的大事,很难界定底线,也很难把握分寸。但是在极端环境下,底线的重要性就很清晰,例如户外,例如军队。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底线敬畏, 每次历练都会发生一两起这样的“底线冲突”,不过也正好提供了让他们敬畏底线的机会。

【荣誉感可以是最好的驱动力】
驱动和激励孩子,除了负面惩罚威胁,和物质奖励,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荣誉感。这次七年历练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的体力比较弱,走的比较慢,影响了整队的行进速度。我悄悄和她说:“你的速度决定了团队的速度。” 一转眼,她已经走到这队伍最前面去了。法国向导姚德勋很好奇我和她说了什么。想起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谈》里说: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有名誉的人,因而会小心去维持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和激励他们的工具也没有了。

【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
各种“先进“教育理念是心灵鸡汤的半壁江山。有人主张教育要严格,推崇军事化管理;有人主张要宽松,要循循善诱。但是我做泽邸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太复杂了,因为孩子的天性太不一样。严格的教育,对于天性脆弱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摧残,看看从公立学校里走出来的那些背着大书包,表情木讷的高中生就知道了;但是对于一些天性顽劣的孩子,如果太过宽松,没有严加管束,最后也是失控的。不过,有一种教育可以适用于大部分,那就是: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七年历练中,每个领队都是背最大的包,干最重的活。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要求孩子,也就很自然,很多时候都不需要要求。

【迈克介绍】

江苏宜兴人氏。泽邸教育创始人,致力于结合素质教育的精英留学准备。杂家,创业前先后供职于深圳华为,瑞典投资署,中欧商学院等。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中欧工商管理硕士。户外徒步爱好者,教育探索者。


    关注 西雅美途外国语联合学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