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底线v1.0

 

本公众号的行为底线规范第1.0版正式公示执行...



前言


以下行为底线旨在规范我(杏林小草)的行为,特此公示以供读者监督。
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但是,如果一项制度可以减少作恶的可能性、降低作恶的程度,那这种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更何况发现漏洞之后还能打上补丁。
相比于制度漏洞,人心就要隐匿很多,仅靠道德的力量无法完全克制作恶的冲动,因为我只是一介草民,不是圣人。

公示行为底线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助于读者判断是否要继续关注:在制定规则时,我需要平衡各种现实情况(尤其是可操作性),读者可以就规则进行建议,如果你的建议迟迟未受采纳,或者你觉得这些底线设置得太低,也可以选择取消关注。

公示之后就开始执行,如果读者有建议可以直接给公众号留言,规则的修订稿存放在“石墨”上,识别二维码可以查看最新版本。修订稿只有在公众号正式推送之后才开始执行。

科普文写作环节


1.如果文章正文显露品牌,应在正文开始处用醒目的方式进行“潜在利益冲突警示”。
说明:有偿写作是常见现象,在正文开始前醒目地提醒读者注意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可以迫使“软文”变为“硬广”,符合主流民意的底线要求。
另外,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存在复杂的利益网络,因此,写作的动机不仅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可能有间接的经济利益,或者人情等等,这些事项要阐述清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打算在正文中显露品牌名时,一律要在正文开始处进行潜在利益冲突警示,提醒读者自行判断。

2.如果不做“潜在利益冲突警示”,不能在正文中直接显示品牌名,只能用无关的中性关键词代替,由读者自行决定是否通过后台查询。
说明:品牌名不直接写进文章正文,改由读者自助查询,强加的这一步会打断了阅读(“洗脑”)的思路,可以显著降低广告效果,减少偷偷写软文的可能性。
无利益往来的“自来水文章”,由于在正文中隐藏了品牌名,也减少了软文的嫌疑。

3.正文出现药物名称时,如果能用类别名说明问题,就用类别名。如果需要说到具体药物时,只能写通用名,不能写商品名。
说明:以日常容易接触到的退烧药为例,解热镇痛药(“退烧药”的正式术语)是『类别名』。
解热镇痛药包括很多具体的品种,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等。
布洛芬是『通用名』,法律允许不同厂家给自家生产的布洛芬起另外的名字,比如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布洛芬又叫“芬必得”←这就是商品名。
可见,如果使用商品名,等价于推荐具体的厂家、具体的药物,这种行为有软文嫌疑。
只写通用名,则无法与具体的厂家联系在一起,削弱了软文存在的可能性。
当然,使用类别名的防软文效果更好,只是不少情景下只提类别名可能过于笼统。比如,谈儿童的药物退热,只提解热镇痛药是不够的,因为儿科一线的退热药只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其他解热镇痛药不作首选。

4.使用笔名,降低心理定势。
说明:“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是1993年Peter Steiner在《The New Yorker》上发表的名言。我的笔名『杏林小草』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名词,避免使用“××医生”或者“××老师”的提法,减少读者自动进入“医患”、“师生”这样的心理角色中。
顺便说一下,为了避免你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狗,过去的思路是做『认证』。但是,认证后的账号代管、倒卖等行为从根本上摧毁了这一方法的根基。我现在做的尝试是『行为约束』,这样一来,即使是条狗,表现得也很像人。

个案咨询环节


1.接受咨询服务前,须请读者亲自朗读风险告知。
说明:通过这一仪式,提升读者的警觉(本法借鉴自《怪诞行为学》提到的“考前背诵圣经十诫”可以减少作弊风险的实验)
风险告知内容包括:
a.互联网无法保证信息可靠,存在被骗风险。
b.互联网只能提供参考,无法取代医生的亲自诊治,不做诊疗决策的依据。
c.医学没有标准答案,不能因为看法不一致就指责任何一方。

2.不主动推荐具体的医疗机构,可以推荐具体的等级。
说明:付费推广,或者借由推荐贵药、贵检查收受回扣,这些事情需要靠线下来变现。不主动推荐具体的机构,减少了和具体机构勾结的可能性。
符合本规则的行为示例1:“从你提供的资料看,你在社区医院就诊应该就足够了,暂时不用去大医院,除非社区医生发现了别的线索”。
符合本规则的行为示例2:“你这种情况可能社区医院无法搞定,还是尽快到三甲医院为好”。

3.如果读者主动要求推荐具体医疗机构,程序是:读者自行罗列候选机构,然后在读者提供的列表里选择。
说明:由于初始列表由患者自行组织,降低了和具体机构勾结的可能性。

4.不提供线下诊疗服务。
说明:借由推荐贵药、贵检查收受回扣,这些事情需要靠线下来变现,本人不直接提供线下诊疗服务,降低了这种风险。
另外,卫计委近期的要求是不得提供加号服务,本条规则也是响应卫计委的最新指示精神。

5.使用语音回复。
说明: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模拟出完全自然的人声,使用语音回复有助于减少『代答』的风险。

读者自我管理环节


1.互联网本身无法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读者应该对互联网来源的信息保持合理怀疑。
说明:虚假宣传更符合人性的弱点,在互联网上反而容易传播,所以『网上说的』≠『真相』(虽然真相有时通过互联网揭露,但是网上的真·谣言也不少)。

2.读者不要过度依赖单一机制保障可靠性。
说明:以医生身份认证为例,表面上看提交了身份证、医师资格证等等之后就可以确认医生的身份,甚至还可以到卫计委官网查询到此人的更多信息。
然而,早在互联网医疗爆发以前,医生的个人资料就泄漏个精光,要不然每年的职称晋升季也不会收到“要发文章吗?”、“考试包过”之类的骚扰。
拿到真医生的证件号码之后,PS一份有模有样的证件照片毫无难度,随便你查,卫计委官网也不怕orz...
可见,如果你把可靠性全部押注在平台提供的认证机制上,那是有可能被骗的。
同样,也适用于《行为底线》,这份规范是我制定、我解释、我执行、我监管的,同样不能保证安全、可信。

3.网络仅是临床诊疗的补充,无法完全代替,请读者不要有过高期望。
说明:按照卫计委的政策,允许通过互联网提供健康咨询,卫计委官网提供了具体的案例请扫码查看:

4.读者要有为知识、服务付费的意识。
说明:今天看到的众多乱象,不管是某些『大V』写软文,还是某些医生开药收回扣,其实也和群众没有为知识、服务付费的意识有关。这个社会没能让有学识的人凭借自己的本事取得正当收入,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大家是不是都得反思呢?
当然,我不是想讨赏,因为我在设计公众号服务时已经考虑到付费意识薄弱的现实了,我的策略是宣告我的观念----知识有价,服务有偿。然后,有价、有偿不一定体现在金钱上,可以是“服务换服务”、“见识换服务”等。
这便是我会筛选读者的原因,看似无情,实际上保证了本人不会走错路。


    关注 杏林小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