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 《走近2050》第1章

 

第1章1969年10月29日,一根导线将位于洛杉矶加州大学和门洛帕克市的计算机相互连接了起来。紧接着,又有加...

第1章
本文转载自
集智俱乐部
1969年10月29日,一根导线将位于洛杉矶加州大学和门洛帕克市的计算机相互连接了起来。紧接着,又有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的两台计算机分别加入。难以置信的是,这4台机器构成的网络——ARPA网的雏形,竟然就是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到今天,经过不到50年的发展,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已经遍布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估算,每分钟就会有将近100台设备联入互联网,预计到2050年,联网设备会达到5千万[1]。

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一种超级链接(hyper-link)技术。用户可以沿着超链从一个文档跳转到另一个。没过几年,这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千上万的文档被超链连接成一个互联网之上的新层网络,这就是WWW(World Wide Web),即万维网。

在今天,我们通常混淆“万维网”和“互联网”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互联网是指路由器相互连通的物理网络(如图1-1所示,其中每个节点是一个IP地址,连线为路由相连),而万维网则是由不同的文档、多媒体文件连通而形成的逻辑网络(如图1-2所示,其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顶级域名即网站,大小对应的是网站的流量,颜色对应的是语言)。

图1-1 互联网的可视化
图1-2 万维网的可视化
早期的万维网充斥了大量静态的页面:它们一经创建就不能修改,这就使得制作网页的人与浏览网页的人明显地分成了两大阵营。但随着动态网页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页面内容可以被浏览者修改甚至创建,用户的行为开始成为驱动互联网演化的主要动力。2004年,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和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使用Web 2.0这个词来概括这种用户高度参与的万维网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硬件设备的普及,人们开始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统计,到2014年1月,随着2G、3G、4G网络的发展,移动设备的上网时间开始超过台式机电脑设备的总时间。整个互联网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巴掌大的手机成为了商家争夺的主战场。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了互联网。截至2014年,全世界联网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60%之多[2]。

被卷入互联网世界的不仅是40多亿人口,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Facebook、Twitter、微信、QQ,这些社会化软件的发明使互联网上的人类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一个个庞大的紧密联系的群体。从BBS到论坛,从社区到社群,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方式跨时空地产生着,大量的无边界组织正在网络上形成。全部设备与人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体,彼得•罗素(Peter Russell)等人提出了地球脑(或全球脑,Global brain)这一概念以形象地描述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22]。

种种迹象已经充分表明,互联网变革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

1.1 互联网与社会2015年11月11日0点的钟声刚刚敲响,2015双十一全世界购物狂欢节在互联网上拉开了壮观的帷幕。开场后仅仅18秒钟,阿里巴巴天猫商城的总交易额已然突破1亿元;17小时28分后,交易额突破719亿,超过了去年全国平均单日零售额。截至11日24点,双十一当天全网交易额达到了1229.37亿元,再次创下了历史新高[3],实时交易情况大屏幕如图1-3所示。

图1-3 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实时交易情况大屏幕 
在这些疯狂的数字背后,是上亿“剁手族”们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集体行为。他们已经从一些热衷于电子购物的小众演变成了横跨全世界232个国家或地区的庞大群体。更令人吃惊的是,11月11日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期,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瞩目的特殊日期——一个全新的节日就这样被中国的互联网电商们活生生地创造了出来。

然而,双十一购物节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互联网变革社会还体现在更多的方面。1.1.1 跨界

人们通常用OTT(越顶传球)这个词来概括2013年到2015年间的中国互联网。正是在这两年间,以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和腾讯的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开始大规模跨界,从而倒逼银行、电信、出租汽车等传统行业的改革。

阿里巴巴(下简称阿里)是全世界最大的B2B(商家到商家)电子商务公司。然而,自从2014年2月8日阿里推出余额宝产品以后,它已然高姿态地跨界到了金融业。余额宝是阿里公司开发的一款小额金融理财产品。凭借着阿里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余额宝在上线18天之后累计用户数已经达到251.56万,累计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57亿元[4]。余额宝的日均净转入资金达到2.8亿元,远超此前业内预测的5000万至6000万元/天。这一数据也使余额宝背后的增利宝货币基金成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大的货币基金。可以说,阿里巴巴这个互联网电商公司已然成为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威胁[5]。

腾讯的微信(WeChat) 则是另一个成功跨界并实现越顶传球的例子。微信诞生于2011年,起初仅仅是一款不起眼的手机端即时通信工具。由于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并且免费的业务模式,这使它完全“跨越”了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和语音业务。移动、电信和联通彼此竞争很多年,不分胜负,结果却突然发现,原来腾讯才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三大运营商收费的主营业务因为微信的跨界而变得岌岌可危。有调研数据显示,用户使用微信后3个月与其前3个月相比,人均短信下降16%~17%,平均用户每月通话时间下降5%。而对于微信来说,除了与运营商跨界竞争,它的跨界还在继续着。2014年微信和嘀嘀打车合作成功,实现了移动跨界营销。此外,微信的红包策略也成功实现了对移动支付行业的跨界。2014年春节微信推出的微信红包,仅仅两天就绑定了个人银行卡2亿张,实现了支付宝8年的成果,同时也将微信支付业务的用户人群从青年推广到了全民。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了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6][7]。

另一个跨界的例子来自人工智能天气预报。你想知道你所在的地区未来一小时内会不会下雨吗?一款名为“彩云天气”的App使传统的“局部地区有雨”的天气预报模式成为过去。彩云天气通过收集气象云图,运用最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气象界很难做到的精准定点天气预报。截至2016年3月,彩云天气App的日活跃用户达到了15万以上,下载总量150万;位列苹果天气类付费和畅销榜第一名,免费软件前10,广告和付费软件年收入100万以上。此外,彩云天气还在为中国天气通、360天气、讯飞语音助手、小米手机等商家提供天气预报数据。更重要的是,彩云天气是中国气象局官方指定合作伙伴,为气象局官方App提供天气预报数据。这是一次精彩的越顶传球——一次从人工智能到气象行业的成功跨界。

1.1.2 长尾

2009年10月,一家名为“瑕不掩瑜”的淘宝小店开张了。这是一家婴儿衣服的专卖店。与众不同的是,这些衣服要么有跳线,要么有残洞,总之,它们都是有瑕疵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店一开,没有专门做广告和推广,生意却异常火爆。客户的评价也是百分百好评:“早就做了有瑕疵的心理准备,收到手,发现瑕次原来那么小,真是赚到了!”诸如此类。总之,这家卖瑕疵品的淘宝店火了,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很多爱美的年轻妈妈都希望让自己的宝宝一出生就穿上最漂亮、最时尚的衣服。但是,让她们心疼的是,一件名牌的婴儿连体衣却动辄上百元。更可惜的是,宝宝在吃奶的时候很容易把衣服弄脏,这样,一天起码要换四五件。而如果买市场上便宜的衣服,她们又嫌质量太差,样式太土。怎么办呢?这位“瑕不掩瑜”小店店主发现,中国很多服装加工厂在完成国外知名品牌的订单的时候总会甩出一些有小瑕疵的宝宝衣服,但这些衣服大多瑕不掩瑜。于是,店主可以以很低的价格满足那些年轻妈妈们的需求。

类似这样的商家和小众买家在淘宝网上还有很多。“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去的宝贝”,不管是奢侈品、数码产品,还是衣服鞋子零食,甚至是虚拟世界的账号,在“万能的淘宝”上都能找到。淘宝网的成功不在于它所经营的大品牌商品,而在于它包括的大量的冷门、小众商品。每天成交的数以万计的商品中,80%都是那些位于最基层、利润空间已经很小的商品[8]。然而,其实小众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绝对数上看, 这些小众的集合却是一个上千万人的大市场,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就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

美国《连线》杂志前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en)将这一现象命名为长尾(long tail)。如果我们将淘宝上的产品按照流行程度和交易额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就会得到一条拖着长长尾巴的曲线(如图1-4所示,横轴为商品排序,纵轴为商品的销售额或流行度)。具有瑕疵的婴儿服装正位于这条长长的尾巴上,这些奇葩的商品虽然小众但却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位于长尾部分的商品将有可能不再受货架、仓库等物理限制,并能够被人们方便地检索到,所以,长尾的集合实际上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收益。
图1-4 长尾理论示意图


淘宝网正是一个利用长尾理论而盈利的公司。截至2013年年底,淘宝、天猫与聚划算构成的“中国零售平台”交易总额(GMV)达到15 420亿元,约合2480亿美元,远超eBay和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一。淘宝和天猫的活跃买家数超过2.31亿,活跃的卖家数大约为800万[8][9]。1.1.3 翻转如果说长尾理论的成功使我们可以有机会聆听到小众的声音,那么翻转现象则使台下的个体得以站到台上。

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近年来热播的选秀娱乐节目可谓是体现互联网翻转思想的最好案例。以前的演唱会、电视娱乐节目的主角都是明星、大腕,观众则在台下或电视前被动地视听;而现在这种模式却翻转了过来,以前的观众被选到了台上,明星大腕则成为了评委或导师坐在台下。由于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所以这种节目往往在播出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毕竟很多人都有一个明星梦。

在诸多的选秀类娱乐节目中,《中国好声音》可谓是典型代表。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度《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总决赛收视率已经高达6.566,份额接近30%,也就是说,在当晚打开电视的观众中,至少每4人就有1人在收看。在10月7日决赛当晚,官方微博平台发出诸如“巅峰之夜”之类的话题,阅读量达到1.1亿,参与讨论的人数有13.7万。

另外一个角色对调的例子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2012年以来,经营在线课程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涌现并获得飞速发展,从Udacity、Coursera到edX、Udemy,它们以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为卖点,为学习者提供广泛的在线支持,包括课程任务布置、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为顺利完成课程的学生提供学习证书。这类服务受到了广泛欢迎,人们将这一类新兴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称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10]。

MOOC导致了一种全新教育方式的出现,这就是翻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主导者由教师翻转成为了学生,真正意义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现以问题或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与此同时,课堂内外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也发生了翻转:课外的时间从过去让学生做作业“翻转”为现在让学生在线上或线下自学教师预录(或预留)的教学内容;课堂内的时间从过去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现在的教师答疑或学生互动讨论[11]。

诸如此类的翻转例子还有很多,这让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1.4 开源运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倡导去中心化、去权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普通的芸芸众生不仅被翻转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而且已然破除了“乌合之众”的诅咒,展现出了群体的智慧,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开源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打响了第一枪。

1983年,正当微软公司推出的DOS操作系统一统江湖的时候,一位来自于麻省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家,同时也是一名桀骜不驯的电脑黑客,竟开始站出来与微软公开叫板。他就是开源运动的发起人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他发起了一个名为GNU的计划,致力于一系列完全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即把软件的源代码在互联网上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使用。GNU是什么?它是“GNU不是UNIX”的缩写——这是只有程序员高手才能看懂的一种搞笑的递归定义[3]。 GNU Community标志如图1-5所示。
图1-5 GNU Community标志


GNU软件是开源的,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访问、复制,甚至改写和添加源代码。因此,很快它就不再是斯托曼一个人的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互联网参与其中,他们帮助斯托曼一起修改代码,并添加自己的贡献。很快,这些软件的复杂度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斯托曼的想象。虽然GNU的影响力极其有限,但毕竟打响了开源运动的第一枪。

1991年8月,一位来自芬兰的小伙子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个帖子:“我正在编写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只是业余爱好,没GNU那么专业,也没那么复杂)……”这个操作系统就是大名鼎鼎的Linux(见图1-6)。林纳斯通过网上发贴招募合作者,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有上千名程序高手参与进来,帮助改进Linux系统。从此,一场真正的革命——开放源代码——就轰轰烈烈地运动起来了。[12]
图1-6 Linux标志


比尔•盖茨当时压根就没有把这些年轻黑客们的Linux放在眼里。然而,几年过后,Linux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手机、PC机,还是大型服务器,上面都有Linux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随着Linux的普及,开源软件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了。现如今,无论是GitHub还是SourceForge等网站,都有成千上万的开源项目向网民开放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微软、IBM这类大公司后来也不得不采取开放源代码的方式进行开发。

群体的力量不仅可以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操作系统,而且还创造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早在1990年,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和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就受到了开源软件运动的影响,决定采用开源的方式做一部基于互联网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2007年9月,维基百科已经超越了老牌的《大英百科全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到目前为止,维基百科已经有288个不同的语言版本,其中,最大的英文Wikipedia共收录了490万个词条。2005年,吉米•威尔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在比较了42个科技词条之后,发现维基百科已经达到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精准度[13]。

1.1.5 共享现如今,开源和免费已经形成了互联网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得到来自普通网民的免费帮助,获取到免费的数字资源,甚至可以下载到免费的开源软件,获取到免费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为什么这么多东西都可以免费呢?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信息会比物质更容易复制,信息在扩张、增值过程中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于是,人们会非常乐于共享自己的资源。因为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损失什么,甚至可以获得快乐和别人的感激。所以,共享也成为了互联网精神的代名词。

然而,令人震撼的是,自从2009年以来,在互联网共享精神的鼓舞之下,Uber和Airbnb的诞生标志着人们不仅可以共享比特世界中的信息,还可以共享原子世界中的物质:车子与房子。

Uber是一款普通的打车App,但是它的出现却使人们进入了共享时代。早在Uber面世之前,美国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着车脏、叫车慢、服务态度差、昂贵和无法接受信用卡等种种问题。据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说,乘客要的服务无非是手机上点几下就可以迅速叫到车。正是带着这个想法,卡兰尼克创立了Uber。

Uber的便捷正是因为其“共享”的特点,凡是在Uber平台上提出申请且符合资格审核的车主都可成为拼车合作司机,而Uber主要承担公益性拼车服务平台的角色。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出租车司机”,这不仅缓解了出租车叫车慢等问题,对于乘客来说,也获得了不同的乘车体验。Uber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格局,凭借其便利性和独特的体验,Uber用户人数迅速增长。卡兰尼克在2015年1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在硅谷北端的旧金山市,传统出租车业务一年的营收大约为1.4亿美元。与之相比,Uber的营收却为5亿美元,已是它的3倍多。但旧金山使用Uber的用户还不到总人口的25%,在旧金山这个局部市场,Uber一年的营收增长速度是200%。在旧金山、纽约、伦敦,Uber载客的人次数每年正在以3~6倍的速度增长[14]。

共享的除了车子,还可以有房子。与传统的入住酒店不同,Airbnb给出行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住宿选择——住在陌生人的家里。在美国,有大量的住房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置的状态。利用Airbnb,房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与全世界的人分享他们的房间;对于入住的房客来说,他们则能体验到家一样的服务,在独特的地点拥有独特的体验。比如在城堡住一周,在别墅住一个月。再比如去巴黎旅游,可以住在巴黎人的家里,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这种体验正如Airbnb的口号所表达的那样:家在四方(Belong Anywhere)[15]。截至2015年1月份,Airbnb上已经有了100万个住所、2600万房客,房客最多的一晚达到了55万[16]。

随着Uber和Airbnb的模式被人们进一步地接受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共享经济。事实上,如果人们将关注点从物质的所有权转移到它的使用权,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资源闲置与浪费。于是,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将资产或服务在个人之间进行共享,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释放出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借由共享经济,你可以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闲置的资产(比如汽车、公寓、自行车,甚至Wi-Fi网络)出租给他人。据估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将超过3350亿美元。[17]

1.1.6 社群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人与人的组织方式。随着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与发展,人与人可以跨越时空的隔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于是,人们可以单凭兴趣而连接,从而忽略掉许许多多的世俗因素。每天,这样的社群都会在互联网上诞生,它们有的就是闲聊娱乐,有的却在创造着实体价值,甚至开发产品。

小米手机是一个利用社群改造传统手机行业的典型例子。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创立,估值是2500万美元。2010年年底,小米完成A轮融资,估值变成了2.5亿美元。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成为中国手机销量冠军,世界第三,仅次于三星和苹果!更有意思的是,小米手机采用了与三星等大厂商同等规格的高配置,但它的售价却仅有三星等价格的一半。[18]有人给小米算过账,它的售价与成本几乎相等,也就是说小米手机根本不赚钱。那小米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呢?

答案是小米的背后是一个产品型社群,是社群的力量促成了小米的成功。2010年,小米从一些手机开发论坛挖来了一批手机发烧友,他们日后成为了小米的铁杆粉丝,并与小米共同研发MIUI操作系统。随后,这个群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在三星、苹果等手机下刷机运行MIUI系统。于是,在这群粉丝的强烈要求下,小米才开始手机的研发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铁杆粉丝都充分地参与了进来。所以,小米手机压根就不是小米公司设计出来的产品,而是从小米社群中自发生长出来的。小米手机不再是一款冷冰冰的手机,它凝结了数万粉丝的情感。这种产品根本不需要做广告,他们的粉丝就会帮助他们推广。

2003年,一个不起眼的网站“集智俱乐部”在互联网世界诞生了。复杂系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多主体模拟,一个个高冷而陌生的学术关键词出现在这个朴素的网站上。2008年,这个网站背后的年轻人开始走到线下,组织大量的公开讲座和读书会,并迅速发展起来。2015年7月,集智俱乐部在南京大学组织了第一届学术会议。会议主办方仅仅在豆瓣、集智俱乐部网站等平台发布了活动消息,但与会现场却异常火爆,让主办方也大吃一惊。集智俱乐部不依附于任何大学或研究院所,是一个没有任何经济盈利的民间学术团体,但它却产生了如此之大的黏性。本书的写作正是集智俱乐部成员采用集体众包的方式完成的,在它的背后是整个集智俱乐部社群的力量。1.1.7 人机大战

2016年3月15日,当著名围棋大师李世石懊恼地投弃最后一颗棋子的时候,全世界共同见证了这一刻——人类终于丢失了智力王国中的最后一块阵地——围棋,机器大获全胜。

这戏剧性的一幕来得太过突然,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计算机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还至少需要10年时间的时候,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AlphaGo人工智能围棋程序就已经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战胜了人类世界冠军。从此,计算机将在所有棋类比赛中摘取桂冠已然毫无悬念。

人工智能自从1956年诞生以来就历经坎坷。在经历了将近60年时间的“卧薪尝胆”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厚积薄发了,并在最近几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以及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大范围融合,机器智能发生了历史性的突变。先是Google大脑自发从大量的YouTube视频中自己学习到了“猫”的画面,后是人工智能自己学会玩各种Atari计算机游戏,再后来就有了这次令人大跌眼镜的人机大战。所有人都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与威胁。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人工智能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无论是清洁工、公交车司机,还是医生、律师、大学教授,所有这些人类工作岗位都在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未来是否即将爆发一场由于人类大量失业而引发的人机战争?《终结者》中所描述的场景是否即将在现实中出现?我们是否应该阻止人工智能的研究以防止机器的觉醒?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我们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1.2 互联网的动力

当我们领略到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大尺度的思考,即忽略掉大量的技术细节,用一种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整个互联网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化。我们看到,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力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另一种就是人。

从早期的ARPANET,到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无疑改革着整个互联网的生态。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表达出这样的观点:虽然说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具备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脱离人类而存在。技术对于人的关系就好比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关系:人可以对技术进行选择,而技术则要适应人类的需求。回顾整个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所有技术的发明都是由人类的需求刺激出来的。没有适应人类需求的技术总会被市场所淘汰。甚至就目前来看,技术创新的速度已然超越了市场的接纳和消化程度。任何一种东西如果发展过快、过剩,都意味着这种东西的贬值;与此同时,它的反面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我们认为,人而非技术才是推动互联网进化的主要因素。

1.2.1 注意力“能量”然而,人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了,有着太多的侧面: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社会等都构成了人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推动互联网进化的最主要因素呢?

让我们抛弃一切纷繁复杂的差异,追问人性中的最本质共性。这时我们会发现,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一个正在思考问题的自我。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儿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世界上唯一可以确认的东西就是那个正在思考的我的存在。我是什么?我无非就是一段持续演进的意识流,即人的注意。于是,我们的结论就是:人类的注意力推动了整个互联网的进化。

想象这样一幅图景:人将自身的注意力投射给互联网,从而为机器世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机器则为人提供了不间断的娱乐和沉浸的服务。这幅图景恰恰与著名电影《黑客帝国》所描述的情景非常相似。

《黑客帝国》中的故事

在22世纪,机器统治了人类。它们的统治方法不是杀掉人,而是把人圈养起来。它们建造了一个大型的虚拟世界,叫Matrix。所有人都通过脑后的插孔而链接其中,并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所看到、听到、闻到,甚至是触摸到的一切都来源于Matrix所产生的“虚假信号”。而真实的人,则变成了一个个发电机,将生物电供给机器。因此人为机器供给能量,而机器则给人提供了一个大型虚拟世界,供人们在其中醉生梦死。

虽然这是科幻电影,但这个场景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能量”:它不是实实在在的能用焦耳度量的物理能量,而是我们的注意力。那么,这幅场景其实正在发生。为了娱乐,我们将宝贵的注意力奉献给了游戏、程序、电视节目、电影等虚拟世界。想想看,一天24小时的生活,你除了睡觉、吃饭,是不是有80%~90%的时间是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屏幕?当你注视这些屏幕时,你已经把你的注意力投射给了屏幕背后的机器世界,只有被你注意到的程序和应用,才会向前发展,才会更新换代。所以,事实上,注意力就是一种“能量”。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发现《黑客帝国》所描述的情景正在发生。而且人类贡献的注意力总量还会进一步提高,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手机、平板、电视,从而进入虚拟世界。如果离开虚拟世界,现代人几乎无法生活。

如果我们把计算机看成生态系统,那么每个01程序段就是一个生命体,而CPU时间就像太阳的能量一样:能够争夺到CPU时间的程序才可以完成运算,并被经常地使用,人们才有可能去改进它。反过来,没有人使用的程序,实际上是没有用的。而是什么东西决定了CPU时间的分配呢?恰恰是坐在屏幕前的人,是你的注意力。你注意到的程序才可能被使用。所以,人就像太阳,注意力就像能量,是它辐射了程序世界,促成了它们的进化,如图1-7所示。

图1-7 数字程序生态系统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程序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1986年出版的著作《盲眼钟表匠》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叫作“生物变形”(Biomorph)的小程序[19],用以展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法则。

一群由简单编码构成的数字生物形态被绘制在屏幕上,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选其中一个看起来比较“顺眼”的数字生物,于是该程序就会按照遗传算法的方法模拟繁衍:将此生物的基因串复制若干份,并且在每一次复制的过程中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变异。新产生的子代会替换掉原来屏幕上的所有生物形态而展现在玩家的面前,于是玩家再进一步选择……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高效的问题求解和搜索的自动化算法。它通过将计算机中的程序类比为自然界的生物体,模仿自然界中DNA串的组合和变异,对计算机中的程序进行类似的操作,并让它适应某种特定的目标,从而达到高效的寻优和问题求解。

在“生物变形”程序中,每个生物体会有一串基因编码,例如12034…,把这套编码输入给一个画图器(一个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就能在屏幕上绘制出对称的复杂生物体。不同的编码对应着不同的个体。

当某个生命体被选中后,它的遗传编码就会被复制多个,并且在复制的过程中,代码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变异。例如,母代的编码为12034,那么子代的编码有可能是22034,或者12334,这样就有可能创造出与母代相似但却略有不同的生命形态出来。多次反复地迭代下去,用户就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而充当上帝角色,迫使生命形态逐渐演化,如图1-8所示。图1-9展示了一个被用户选择出来的生物形态进化轨迹。

图1-8 初始时刻,屏幕上的数字生物形态
图1-9 一次点选的轨迹
在该程序中,用户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它会对随机生成的数字生物形态进行选择。于是,在用户一系列的鼠标点选操作下,数字生物形态开始不断地改进自身,从而越来越符合用户的“审美”标准。在这个例子中,用户的点选就构成了一种“能量”的冲刷,而生命的演化则是由遗传算法的变异操作完成的。

1.2.2 玩即生产现实世界中的能量可以通过发动机引擎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那么,如果说注意力可以被看作一种能量,那么什么又是那种源源不断地提取能量并输出的动力装置呢?那就是游戏。只有通过游戏,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注意力奉献给机器世界。

事实上,“玩”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消耗注意力的过程,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消费。爱德华•卡斯特罗诺瓦(Edward Castronova)的研究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

卡斯特罗诺瓦的经历

早在2001年的时候,卡斯特罗诺瓦还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讲师。由于事业上的挫折,他开始用网络游戏打发无聊的时间。很快,他便沉浸在了一款当时在美国非常流行的网络游戏《无尽的任务》(Ever Quest,EQ)中不能自拔。然而,受过严格的经济学科班训练的他很快跳出了无意义的打怪升级的循环,开始用一种独到的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这个被称为EQ的虚拟世界。不久之后,他把自己的这些研究总结成一篇文章“有关虚拟世界的市场和社会的第一手账目材料”并挂到了网上[20]。很快,他的文章广受好评,读者群中甚至包含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于是,卡斯特罗诺瓦也因为此文章而声名大噪,身价倍增。目前他已经被公认为虚拟世界中经济研究的第一人。

在《无尽的任务》游戏世界中,玩家之间可以相互交易、买卖装备,甚至可以倒卖账号。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还将自己的装备或账号拿到电子商务网站eBay(相当于中国的淘宝)上去拍卖,并兑换到了可观的美元收益。卡斯特罗诺瓦很快就敏锐地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出口贸易!而且,当一个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等级越高,他的账号就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这也就意味着,玩家在EQ世界中的玩实际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他们在创造价值,这是实实在在的美元!

接下来,卡斯特罗诺瓦开始发挥他经济学家的特长,并展开了如下的计算(见图1-10):首先,他发现每当虚拟角色升级一次就可以在eBay上多卖出13美元;其次,他估算出玩家让自己的角色升一级大概需要51.4小时,那么平均每个小时每个玩家就能创造13/51.4 ≈0.25美元的价值;进一步,每天EQ游戏中都有60 381个玩家在线,那么,整个游戏在一年内创造出的价值,也就是GDP年均值是60 381×24×365×0.25 ≈1亿3千万(美元)。这个数值在当时所有国家GDP排名中是第77位,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印度,而出口总额则排名第14位。这是一些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数字。

图1-10 《无尽的任务》游戏中的GDP计算示意图
卡斯特罗诺瓦研究的一个核心假设就是:玩即生产。因为玩消耗了注意力,而注意力相对于EQ世界来说就是一种资源。没有人玩的网络游戏必然会死掉。所以,玩家看似消费一样的玩行为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生产。而这种生产的价值恰恰可以体现在eBay虚拟角色的拍卖价格上面。

1.2.3 注意力的世界本书透过注意力这副眼镜,可以审视各类互联网、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现象。随着信息越来越丰富,注意力——解读信息的计算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粉丝与人气成为了所有互联网产品存活的基础。人们甚至宁愿让渡一定的经济利益,通过免费的模式获取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他们的信条是注意力会换取更多的财富。

信息与注意力构成了相反的流动,我付出了注意力给你,你传递信息给我。当信息过剩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形成主导,于是注意力流动将会更加显著,这就会导致很多事物发生翻转。粉丝站到了舞台上,学生们开始把握课程的主导,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注意力。与其让资本和权威的力量主导娱乐节目或者课程的发展,不如直接让注意力的力量来形成控制和疏导。所以,参与感(人乐意自发地付出注意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注意力是“能量”,游戏是“动力发动机”,那么开源、众包与人类参与的复杂计算就成为了注意力“做功”的途径。只不过注意力的“功”输出是一种信息或者软件,甚至一个产品。就像水流冲刷河道而形成大尺度的河流盆地结构一样,大量的注意力流会冲刷网站、软件、App等产品而不断地改造它们。甚至互联网精益创业的方法论也可以通过注意力流“做功”的方式来理解。

注意力流像能量流一样,非常容易耗散掉,那么我们如何将其保留住呢?有趣的是,社群恰恰是一种“存储”注意力流的有效方式。人更喜欢跟有生命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与人之间的注意力交换可以产生远大于软件或游戏的吸引力和黏性。因此,若要留住用户,不能仅仅依靠机器的“虚假”注意力,而应该通过社群的方式,让用户之间的注意力交换起来,这样他们就会自发产生交互黏性,从而储备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可以说,社群就是“注意力电池”。

广义的注意力不仅包含对外在事物的视觉注意,也包括对内在意向、愿望的注意。我们提出了“占意”这样的概念概括狭义的注意和意愿,并将体验解释为占意之流。同时,占意作为动词则具有占领意识空间的意思。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相互争夺的不仅仅包括真实的物理空间和商业利益,还包括人类的意识空间。由于人类注意力具有天然的独占属性,因此,对意识空间的争夺而引发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1.3 走向未来

让我们假想未来已经来到,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很多科幻片,还有很多所谓的未来学家都在勾勒这样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将会超过人类,于是机器开始主导天下。当然还有一派的观点是,人类将会始终保持统治地位,机器永远是人类的奴仆。

无论是哪一种设想,都暗含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机器或人必然是一种二选一的替代关系。但这个前提为什么能够成立呢?其实,这是一种工业化思维的产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可能的是相互竞争。但按照后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事物之间更倾向于相互合作和融合而非竞争。所以,人机关系也同样是相互融合而非一方替代、统治另一方。我们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为机器提供注意力“能量”,机器为人提供娱乐、满足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必然会优先围绕着人的注意力展开,而不是发展出完全独立于人的机器世界。于是,人类的注意力将会以更有效的方式被利用起来。人类拥有更多的时间实现大规模的沉浸。与此同时,机器利用人类注意力的方式和渠道也会越来越优化。机器会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高效地疏导注意力,以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

于是,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将有可能设计发明出最棒的游戏,以高效地获取注意力。进一步,随着纳米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将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真实世界改造成一款或多款大型的游戏。那时,娱乐将无所不在,人类将更加心甘情愿地为机器付出自己的注意力。而且,高效的机器会将人类的愿望转化成现实的速度大幅度提升,心想事成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也可能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会替代掉更多的人类脑力活动,甚至代替人类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思考。但是人工智能却很难替代人类的注意力。所以,达到终极,人类只需要付出注意力就可以了,人的任何一种动心起念都会被机器察觉到,从而可以被快速地实现成真。

如果我们硬要将睡眠以外的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的话,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一种工作时间越来越少,娱乐时间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推到终极,人类将不需要工作,只需要娱乐以付出注意力就足够了。于是,必然存在着一个有趣的关键转变点:平均来看,人类的娱乐时间刚好大于工作时间会发生在哪一年?很有可能这一时间点将于10年内到来。

以雷•库兹韦尔(Ray Kuzwell)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家认为,2045年左右技术奇点将会来临——那一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21]。我们的观点是,也许这一点的确存在,因为奇点的得出是根据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导出的,但是这一点所发生的事情将不是机器超越人类,而是人机的高度融合。或者说,到那一点,人机的界限可能已然模糊不清,人已经非人,机器也已经非机器了。也许这才是一种更有可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http://blogs.cisco.com/news/cisco-connections-counter

[2] Internet: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

[3] http://mt.sohu.com/20151112/n426124895.shtml

[4]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130709/132316063165.shtml

[5]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8/07/content_112346.htm

[6] 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7] http://36kr.com/p/209605.html

[8] 潘昕. 解读淘宝抓牢长尾赢取商机.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7,09:41.

[9] http://fj.qq.com/a/20140211/013279.htm

[10] 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9.

[11] 康叶钦. 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85.

[12] 杰夫•豪. 众包. 牛文静 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3]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14] http://www.huxiu.com/article/115907/1.html

[15] http://mt.sohu.com/20150903/n420416232.shtml

[16] http://tech.qq.com/a/20150117/019764.htm

[17]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50825/31016_1.html

[18] 李善友. 产品型社群.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19] 理查德•道金斯. 盲眼钟表匠. 王德伦 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0] Castronova E. Virtual Worlds: A First-Hand Account of Market and Society on the Cyberian Frontier,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618, 2001.

[21] 雷•库兹韦尔. 奇点临近. 董振华,李庆诚 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2] 彼得•罗素. 地球脑的觉醒. 张文毅,贾晓光 译.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本期轮值责编】集智俱乐部  张涛

【微信公号统筹】读联会志愿者  陈思


    关注 读联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