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溜唐诗65】没有诗的日子必定苟且,哪里来的春天?

 

熟读《唐诗三百首》,只是一个传说。除非跟着楚子,每天听听故事,不知不觉:哇塞,已读了60多首。21%!读了辣...

熟读《唐诗三百首》,只是一个传说。
除非跟着楚子,
每天听听故事,
不知不觉:

哇塞,已读了65首。

21%!读了辣么多。
【说说闲话】

韩愈的七言古诗,用词古拙,较难读懂。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所以,翻过韩愈这一页,对很多人来说,或许长舒了一口气。

今天轻松一下,读柳宗元的《渔翁》,一首十分小清新的诗,这首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第二卷“七言古诗”的第25首。

我们读过柳宗元的诗,也讲过他的故事。柳宗元虽然是一个山水派诗人,但他却不是游山玩水过逍遥日子的活神仙。他是一个政治家,因为遭遇贬谪和迫害,所以在偏远地区艰难地生活,身心受到巨大的摧残。

所以,柳宗元写山水,是一种求生的需要,是一种精神寄托。

柳宗元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反对僵化的骈体文,但是他的诗,清新可人,完全没有韩愈的那种“怪”。

因为他要斗争的,不是骈偶,不是辞藻。他要坚守的,首先是生命,生命在,信念在。

【今日读诗】




《唐诗三百首》卷二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字词解释】

傍:靠近。西岩:指永州境内的西山。

汲(jí):取水。

销:消散。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楚子歪解】

这首诗作于永州,就是柳宗元在最艰苦的时刻、最艰苦的地方。

诗题为渔翁,但是渔翁只是作者选取的一个写意人物,柳宗元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究竟是什么,让渔翁的内心平静下来?全诗短短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诗中的"清"字显示了湘水的特点,也显示了诗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燃竹,不知道在煮什么,或许什么都不煮,只是取个暖。

尽管忙,却没有什么色彩,没有什么心情,有的只是远离红尘的“清”,孤寂无人的静。这不是一个山水中的渔翁,这是诗人自己。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晨雾散去,太阳出来。然而太阳之下,还是不见人,还是冷清寂寞,整个三句诗读完,人的表情完全是麻木的,对这个远方的世界只有忙碌,没有感知;只有苟且,没有享受。

直到欸乃一声,一切都变了。这欸乃一声,固然可以理解为船橹的声音,但是更应当理解为渔歌子的声音。这一声,是诗的力量、歌的感召,惊醒了浑浑噩噩、忙碌于柴米油盐的“渔翁”,他一抬头,终于发现,原来整个世界早就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色了。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这一声,是棒喝;这一醒,是顿悟。

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

苏东坡认为这个结尾"虽不必亦可",因而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朝的严羽、刘辰翁,明朝的胡应麟、王世贞,清朝的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急切追求。这突如其来的绿色,突如其来的春天,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方式的重新检点。诗人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假如只有远方,那是流放,生活只能是苟且。但是有了诗,哪怕只是一声“欸乃”,日子从此有了色彩,远方才有春天的降临。



课间游戏】大家对个对子,娱乐一下,如何?
续杯老酒温心事,
--————————


【课前预习】

下一课我们读白居易的七言古诗《长恨歌》。


    关注 古诗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