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要怎样才能做到“悦纳自我”?

 

Q&A141231  问:要怎样才能做到“悦纳自我”?  答:通常在使用“悦纳自我”时,指的含义为:正确地认...





Q&A141231

问:要怎样才能做到“悦纳自我”?

答:通常在使用“悦纳自我”时,指的含义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我的良好发展。这样的解释更像是一碗鸡汤,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要怎样才能够做到,以及如何才算做到,却语焉不详。从心理学角度,“正确的”的概念来自于社会比较,一般来说,人们会倾向于将社会主流规范当作是“正确的”标尺,当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与社会主流的评价不吻合或相冲突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特定社会的主流规范又总是具有文化的特异性,例如,有同性恋倾向的个体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有恋慕同性的倾向性;而在一个保守甚至极端保守的社会里,他将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性,而把天性中恋慕同性的倾向评价为“软弱”、“必须克制的诱惑”,为此他甚至可能发展成强烈的憎同者,或者反同者。换言之,“正确”是一个社会文化坐标下的观念和态度,“悦纳自我”如果建立在错误的“正确”观上,就会成为一剂毒药。

因此,“悦纳自我”的前提条件是个体能理解和接受关于人性多元化的现实;具体的个体总会在部分,甚至可能是重要的特质性因素上处于统计学上的“少数”或“极少数”。人类各种特质的多样性来源于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而后者又来自长期进化的选择。也就是说,每个人可能都与生俱来具有一些只有少数人,或极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尽管大多数人的大部分特质都居于正态分布曲线的中间位置附近,但某个体的每一项可以测量的特质都居于平均值附近的概率也微乎其微。例如,如果某个人的某项特质居于99%的“多数”,但他的500项特质同时处于99%的“多数”的概率却不足1%,而人类可测量的特质远远不止500项;而大多数情况下“主流”并不是99%,而只是70%,甚至不足60%。从这个意义上,当个体的某些特质与社会主流规范不符合,或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自己“错了”。只要个体的特质不必然损害社会或他人的正当权利,那么,无论他具有怎样独特的特质,哪怕他向社会的主流规范妥协、迎合,都并不意味着他就是“错”的。

同时,“自我”并不仅仅指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写在基因里的生理或心理特质,也包括在成长历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行为和社会性的特质。在心理学里说到“自我”,并不仅仅是生物有机体,而是基于生物有机体,以及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和所处的特异性情境下所形成的对自己的种种认知。“悦纳自我”的“自我”,起码包含了这三部分不同的特质: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后天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心理和行为特质;以及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社会性特质,如人际关系、归属群体、角色身份,等等。这些不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一个人完整的“自我概念”。可以这么理解,“自我”不仅意味着你是什么样的人,还意味着你从哪里来,你在哪里,你要往哪里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你从哪里来”,意味着个体的成长史,经历、往事和受到的各种熏陶、影响;“你在哪里”意味着个体所在的社会情境,包括各种角色、身份,以及社会同一性的来源;“你要往哪里去”意味着个体意欲成为或者恐惧成为什么样的人,即所谓的“可能的自我”。

那么,“悦纳自我”,是要完全地了解,并且接受关于“自我”的这些方面,无论是好的,还是糟糕的;也无论这些关于自己的种种特质是令你喜悦的还是憎恶的。生活中,许多人的烦恼或困扰就在于不接受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与社会主流标准相冲突的特质;或者不认同那些足以令自己沮丧和厌恶的特质。总之,希望把这些令人不悦的特质“驱逐”出自身以外。“悦纳自我”显然就不鼓励“驱逐”自己的任何特质,因为它们出现在你的“自我概念”中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深蒂固地成为你“自我”的一个部分。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35岁的女士,当她陷入到对生活的怀疑和动摇时,要如何做到“悦纳自我”呢?首先,她必须认识到并且理解和接受如下特质都是她“自我”的一部分:性格是“自我”的一部分,比如与他人的疏离感,而做不到像其他同事一样很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这种疏离感既可能来自天性,也可能来自早期经历(保守的家庭教育,疏离的父母,以及某些挫折),不仅这种疏离感是“自我”的一部分,因为这种疏离感而导致的孤独体验也是“自我”的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自我”的一部分,比如丈夫、孩子,这是“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来源;也包括依赖着谁,谁依赖着自己,职业、朋友圈,等等。自己的梦想或者对未来的期望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包括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恐惧(如不希望孩子继续忍受这个社会)或憧憬(希望自己更自由,而不要总是疲于奔命;更舒展,而不必总是隐忍)。其次,“悦纳”的“悦”是对“自我”的评价要积极,起码不是憎恶和抵触的评价。她可以不喜欢自己的某些特质,如偏执而狭隘的父母,与人的距离感,等等,但既然是“自我”的一部分,就起码避免给予负面的评价。最后,“悦纳自我”的要义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认同关于“自我”的一切,而是在这个基础上面促进“自我”的积极发展。如果环境令自己沮丧(所处的“环境”和在环境中感受到的“沮丧”都是“自我”的组成部分,那就设法改变环境,像多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加入到这样的团体中。

诚如是,“悦纳自我”的要义是促进自我的积极发展。既然“自我”包含了那么丰富的内容,来源于天性、经历和情境的种种特质,那么,“悦纳自我”基础上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改变,都可以成为促进自我积极成长的因素。如果“悦纳自我”导致个体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才不愿意改变呢!”,那绝非“悦纳自我”的应有之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自我”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无论个体是否情愿,改变随时都在发生。“悦纳自我”并不是阻止“自我”的改变,相反,而是鼓励个体主动地、积极地,并且主导“自我”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积极成长。

2014-12-31

--------------------------------------------

PsyEyes从11月起启用新的心理学问答备份地址,添加QQ:1274866349,每天公号推送的原创心理学问答将同步在此备份地址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心理学问答原备份地址,可查询往日发布过的心理学问答。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