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我们的态度从何而来?

 

Q&A140703  问:我们的态度从何而来?  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谓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Q&A140703

问:我们的态度从何而来?

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谓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换言之,“态度”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成分:1、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有的情绪和情感,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2、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3、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其实这就是态度所谓的“ABC理论”。

生活中,我们对于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都会持有特定的态度,那么,我们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所持有的大多数态度都源自社会化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例如,广告或政治灌输反复出现的观念或事物,我们就容易对其产生积极的态度。这被称为最简暴露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MEE,也译为单纯曝光效应),我们只需要被动地通过看电视、浏览报纸杂志以及瞥过街头的广告牌,不需要任何互动,就能对反复出现的对象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也就是广告为什么会无孔不入,只要你无法避免看到它,就难免“喜欢”上它。

其次,当舆论传播被控制时,那么通过操纵联想学习过程,也能让社会成员轻易地习得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例如,即使绝大多数民众对现时代的日本近乎一无所知,但只要在舆论传播中总是把涉及日本的报道宣传与负面的资讯联系在一起,屏蔽日本社会积极的另一面,那么就很容易使社会中大多数人习得对日本的仇视的态度。同样的操作手段,如果把涉及日本的报道宣传总是与积极的、友好的正面资讯联系在一起,忽略或淡化日本社会消极的另一面,那么也很容易使社会中大多数人习得对日本的友好的态度。前者事实上就是1992年之后中国媒体涉日报道宣传的倾向性歪曲;而后者则是1992年之前中国媒体涉日报道宣传的倾向性。可以看出,这种操纵联想学习的方式十分有效,它不仅用于被控制的舆论传播,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教育灌输中。

当然,形成我们特定态度的第三个微妙因素则源自我们的自我感知。正如俗话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有时候我们对特定对象的积极评价,来源于我们对其保持着微笑。当我们习惯了微笑对待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用积极和善意来评价别人;而相反,如果我们习惯了皱眉对待别人,也会倾向于用消极和否定来评价别人。当鲁迅先生说:“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时,不难想见鲁迅先生脸上是没有笑容的。

上述不管是最简曝光,还是联想学习,以及自我感知,都是诉诸我们无意识的态度形成过程。但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时候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来源于我们的理性。从心理学角度,这就是态度形成的功能性途径。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特定的态度,是基于态度满足我们不同的心理需求的过程。它包含了四种不同的功能性途径:功利的、知识的、自我防卫的和价值表达的。

功利的作用:态度形成有时是因为它可以帮我们获得他人的赞许。这一功能产生了功利性态度(utilitarian attitudes)。这些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并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如,高考填报志愿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考生愿意填报“金融学”专业,就是因为他们预期这会带来更好的求职及更好的社会地位,这有助于获得他人的赞许。

知识的作用:持有特定态度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预测自己的社会世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意义感和连贯感。如,我们之所以交往的朋友往往与我们“志同道合”,就是因为态度的知识功能在影响着我们。

自我防卫的作用:为了满足自我防卫心理需求而形成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以防承认自我真相受到威胁,使人们保持对自身的积极看法。如,为什么很多人会信奉宗教,因为宗教能够维持他们对某些生活真相的积极看法。

价值表达的作用:我们有时还会发展表达价值的态度,这些价值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如,一个仇日的青年会积极参与反日游行;而另一个哈日的青年则不会这么做,其原因就在于态度在很多时候彰显了我们的价值表达。

2014-07-03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