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一)

 

说了这么多古诗,我有点累,这次咱们唠唠嗑儿,唠唠明代猛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吧。因为它的事儿比较多,我打算分为几...

点击标题下「犁人坊生态农业」可快速关注
说了这么多古诗,我有点累,这次咱们唠唠嗑儿,唠唠明代猛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吧。因为它的事儿比较多,我打算分为几期来写,这一期,我们先了解了解王阳明这个人。

想必大家都读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是这样介绍王阳明的。(以下援引《明朝那些事儿》)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但也还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这首诗的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此诗看似言辞幼稚,很有打油诗的神韵,但其中却奥妙无穷。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特的思考观察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他的这种思维模式,后世有人称之为辩证法。

王华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承诺。当时的居庸关外早已不是朱棣时代的样子,蒙古骑兵经常出没,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出关,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但王华经过考虑,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不久之后,他就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追悔莫及。

在居庸关外,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映入了他的心中。

一颗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踩个点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不久之后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据查,发言者王守仁,此时十五岁。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终于做出了反应。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一时找不到称手的家伙),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王华的肠子都悔青了,他万想不到,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还真是啥都敢想敢干。也许过段时候,他就会忘记这些愚蠢的念头。王华曾经天真地这样想。也许是他的祈祷产生了效果,过了不久,王守仁又来找他,这次是来认错的。王守仁平静地说道:

“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

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干什么?”

“做圣贤!”

这次王华没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

我们看看其他的。

关于王阳明的龙场顿悟,在《阳明年谱》里这样记载:因念:‘圣人处此,更有道何?’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从上文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龙场所顿悟的,既是从宋代程朱以来对“格物致知”的误导中有所觉悟。从朱熹言,“格”外在事物以“求理”,卒无所得,以致放弃了做“圣人”的希望,但终于在万分困顿之中,忽然彻悟,发现“理”原内在与[心],不假外求。

阳明先生并非宗门弟子,故其能有此悟,实属难得之至。但他与佛教确实渊源久远,佛门就有这样一个公案:

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轮回往复,因果循环,实难了然尽言。而王阳明的龙场顿悟,乃至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做,岂是偶然哉?

看完偈语,王阳明自觉来日不多,遂匆匆离去。不久,一代大儒就撒手尘寰了。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
↓↓↓ 扫描关注以下二维码 关注【犁人坊生态农业】服务号
了解更多犁人坊生态农业更多详情



    关注 犁人坊生态农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