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王强北大演讲:人生最大的捷径是什么?

 

抵抗喧嚣的现实,清醒并有意义地存在的最大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你知道吗?前两年非常火爆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的三个主角之一,原型就是一起作业网的董事长、英语教学专家——王强老师

和大家伙儿一样,王强老师也是一起作业家长通微信号的读者,同时他也非常希望能跟一起作业的家长们有更多的交流。在今后的日子里,王强老师将通过本号,跟大家一起分享他对阅读、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也欢迎直接留言跟王强老师交流~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作为著名的“书痴”,王强老师在回母校北京大学演讲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影响甚广。根据当时的录音,他又亲自做了整理、校对,并提供了文内部分书籍的图片,分享给大家。



问:北大出了许多知名企业家。英文系、图书馆学系、中文系都是与金融、融资、管理、互联网完全无关的专业,但是学这些专业的人怎么会创建出成功的企业?

十年北大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印记?为什么阅读令你如此痴迷?

王强:北大岁月给了一样宝贵的东西。它关乎如何塑造一个真正的生命,那就是,对智慧的无限渴望和对人格的不懈追求。

我有个座右铭:“读书只读一流的书;做人要做一流的人”。人生中,真正值得我全身心投入、值得我景仰和向往的只有两件事儿——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

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既是我们的幸,也是我们的不幸,要接受的东西太多了。不想被淹没的话,在我看来,抵挡喧嚣的现实,清醒并有意义地存在的最大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正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文字,成为北大人离开校园后,无论走进哪个领域,或许能比他人走得稍微远一点儿的根本原因。因为真正经典的文字,它们不单单是文字,它们是生命。这样的生命才会对读者的生命进行塑造和引领;并由此产生意义和价值。

什么样的书该读?

我对书的选择是:畅销书坚决不读。越畅销越不读。

不是我蔑视畅销书,而是我知道生命有限。有限的生命只能用来读真正一流的作品,而不是市场或公众的趣味强加的东西。一流的作品与群体性的喧嚣无关,它们往往具有“百年孤独”的品性。

我读的作品,创作年代越来越早,因为我觉得,越是商业化的染污影响较小的早期的人,写下的文字越是他们生命的写照。



王强老师所藏《柏拉图对话集》
选择一流的书,就要衡量这个作者写这本书时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写?是为一己的虚荣声名而写?还是倾其心血、经历、思考和生命而写?

如果你读的不是真的文字,遇到的不是真的语言,支撑文字语言的不是真的生命,那么你最后看到的也一定是虚幻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



读书真正能对读者产生作用,只有当读者和文字的生命融汇在一起的时候。千百年来,没有被时间淘汰的著作,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现在市场浮躁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似是而非遮人耳目的选择。这点至为关键。

为什么读经典能改变生命的轨迹?文学的功能是什么?

依我看,文学的重大功能就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字,一定能够对我们生命本体 “多方位”、“多层次” 奇异地 “再造”。在我们对 “真的”、 “善的” 和 “美的” 追求时带来奇异的“启示”,给单调平庸的生命带来充电般“激活”的感觉。那些体现人类最高、最普遍价值的东西,就会融入我们生命的血液。

生命一旦注入了这三样东西(“再造”、“启示” 和 “激活”),现实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似是而非甚至是卑劣的价值观和物质层面的各色诱惑所扭曲、所掌控。

横下心读那些经典的、为世界熟悉的、但疲于追逐时尚的众人们全然不屑一读的文字吧。这些文字才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与世界。

问:你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王强: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膳食平衡,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宗教和神学?

我觉得一定要。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于迷信。读宗教、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有限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王强老师所藏《圣经》
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等原典及其他宗教、神学的理论著作。读宗教、神学,我觉得我渐渐理解了宇宙的“神秘”。然后,反观人生,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


王强老师所藏《大藏经》
宗教为什么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本能?施莱尔马赫说:宗教给人提供的是 “一种绝对的依靠感”(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为自然和环境强大的 “绝对性” 所包围,由于自身弱小的 “相对性”,人往往通过宗教来获得保罗·梯利希所谓的“生存的勇气” ( the Courage to Be )。


The Courage To Be by Paul Tillich
 一定要读哲学。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之为人存在根由的诘问。作为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柏拉图《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等待死神降临的短暂时刻,如此专注淡定地同追随者探究肉体与灵魂各自的归宿。苏格拉底完美诠释了哲学的“爱智慧”是一个“不断操练着死亡”,平静走向另一世界的人生的全过程。


柏拉图对话《斐多》两个译本
 不能不读历史。

历史对人类迄今的几乎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人类经历的酸甜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宏观来看,“现在”与“未来”不过是“过去”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的“重来”,就像库恩所说的“范型的转换”。

 心理学要读。

像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思想大家,他所试图拆解的是人类意识存在的奥秘;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解答的是人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以为弗洛伊德思想早已过时的人,读读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就会像发现新宇宙一样,重新迷恋上他。他是同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站在一条水平线上的。


王强老师所藏《弗洛伊德全集》(英译本)
 为了情感的丰富,一定要读诗。

人是情感的动物。一流的诗歌能够穿透情感,展示情感宇宙的奇景。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接近上帝:一个是诗,一个是音乐。美国诗人惠特曼,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智利诗人聂鲁达就是我的上帝。

On the blue shore of silence: Poems of the sea 
by Neruda


 虚构作品不可不读。

小说家通过语言挑战人的想象力。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

比如村上春树,他作品的题材和写法奇诡多变。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儿也不缺乏深刻性——在我读来,实际上他在试图捕捉(日本)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都市)人存在的本质和表征,颇有海德格尔的味道。我是村上迷。我有村上全部小说的日文原版、英译本、台湾赖明珠译本和上海林少华译本。为了读懂村上作品,我甚至想开始学习日文。我心仪的作家有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雷蒙德·卡佛、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等。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by Milan Kundera
 科学领域的一流文字要读。

达尔文,爱因斯坦,维纳,玻尔,海森堡,霍金……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相互激发、并行发展的东西。古尓德(Stephen Jay Gould)的科普文字,融文化史、科学史、文学史于一炉,自成一种新文体,超一流好看。


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的三本著作
霍金《时间简史》修订增补本与普及版


达尔文著作


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内容,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生命的生存状态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某些营养匮乏而畸形或枯萎。当然, 这是我一个“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怎么读,我无资格评论。

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一流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完整世界的过程。一流书读得越多,越不会被外在变化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内在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心绪所打败。因为一流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起一个完全独立于,並得以抵抗生命本质之外其它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本真的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当一个人的内心拥有这样一个王国的时候,他灵魂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么强大。他完全不再需要依靠任何外力支撑他自己的生命选择及其轨迹。
·END·


    关注 一起作业家长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