嗦一嗦这口黄埭面

 

一碗满分诚意的面...

不久前,小编听闻一个消息


是什么面条那么棒
能比网红“三虾面”还有人气?
听说,在苏州黄埭有一个面条加工厂,每天都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去排队买面,因为那里的面都是现场从一粒粒小麦开始做起的。

黄埭农贸市场往南100米,逼仄的小巷通往裴圩村,路的尽头,黄埭面粉加工厂前,长龙摆尾。人群中,不乏年轻面孔。工坊里,机器轰鸣,这边刚包装下线,那边赶紧摆上窗口卖。窗口前,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忙碌地发面收钱,他就是这家面粉厂的厂长陆阿三。卖面之余,陆阿三不忘与食客交谈几句,叮嘱他们如何存放,如何煮。







一颗颗麦粒是怎样去壳、磨粉后经过千锤百炼拥抱在一起成为一张厚厚的面饼,然后这些面饼又经历一道道滚轴的磨练,被压制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有韧性,接着就被分割成一根根体态修长的面条宝宝,挂上高高的铁杆,乘着铁轨,去烘制车间旅行一圈,历经漫长的五个小时候后,原本软软的面条宝宝逐渐强壮,成长为面条干了,最后工人叔叔用铡刀整治的一样长短,名闻遐迩的黄埭面条就诞生了。

天南海北,饮食差异,但人们对面条,似乎情有独钟。面条最为素净,既是果腹之物,也可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而我们苏州的一碗面,更是大有讲究。与汤料、浇头、下面技术相比,追根溯源,一碗面的好坏,根本落脚点,是面条的制作。在相城区黄埭镇,现代制造业和传统手工业,在这里共生共融。69岁陆阿三做的挂面,更是一绝,每天觅食者络绎不绝。坐上1个多小时公交,穿越繁华城市,只为买上几斤挂面的大有人在。虽为生意人,但陆阿三有他的原则,20多年,前店后坊,独此一家。为了控制价格,傲娇的他,甚至拒绝卖面给批发商。



那里的工人不无骄傲的告诉我们:过年前,有许多外地人在回乡前还特地开着车过来买了许多面条,不远万里的带给家乡的亲人去尝尝鲜。

一袋挂面4.6斤,规格从直径0.125厘米到1.2厘米,共计6种,统一每袋卖10元。价廉物美,为这家深藏在乡镇小巷中的面粉厂,赢得了不计其数的回头客。苏州城里的阿公阿婆,愿意乘公交1个多小时只为买面。自己买的,帮邻居朋友带的,一个人买上五六袋是常有的事儿。每逢周末,从无锡、上海,自驾赶来的食客,也不在少数。很明显,油费可能要比面钱高。

“面条劲道”、“口感顺滑”、“耐存放”,是大多数回头客对陆阿三家挂面的评价。用心创造,挂面的过程,陆阿三一肚子精明。高于20℃的天气,和面水中加入盐。盐和水,十多年的经验式配比,精确无误。选用上好红麦的白面加入盐水,使蛋白分子阵列变得紧密。借助先进的和面机,一次和面五六百斤,反复揉压,增加弹性。过长过短,都有碍口感,跟烧饭一样,全凭经验掌控“火候”。一台全自动机器伸出的六根棍子,把面团碾压成面饼,麦香溢满整间屋子。接着,面饼随着传输带缓缓进入烘房。烘房代替了传统的自然晒干,更卫生。



土生土长的黄埭人陆阿三做过木匠、养过珍珠蚌,20多年前,转行办起面粉加工厂。原料好,工艺精,渐渐做出名气。2006年起,在制面粉的基础上,陆阿三开始研究制作挂面技艺。陆阿三认为,做挂面没有捷径,就是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即便是在生意如日中天的当下,他仍坚持习惯,每天收工后,下一碗面,自己尝尝,看汤色,尝口感,以便来日调整。“一碗好面,肯定是汤清,面滑,嚼着劲道,冷了再热,面也不会变形。”陆阿三解释说。

陆阿三说,室外温度、湿度和风向,间接影响着烘干的温度和时间。若面速干,容易出口发腻,若水分大,又不易储存。机械手,将面饼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在烘房中持续发酵舒展,产生中空的细孔,口感细腻绵软。每隔几秒,传送带送出一排挂面,银丝倾泻,面长度1.3米,经人手切割成五等分,精准程度,一看就是熟手。经过机器,一扎一捆,从凌晨4点到下午5点,不停不歇,每天数吨挂面,现做现卖,不到打烊就售空。

地址:黄埭春丰路和裴阳路交叉口

电话: 0512-65482536
也许你不经意的一次分享
最美相城将会和更多人不期而遇
想来,也是一种美好


    关注 相城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陆阿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