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6 拍些电影,讲点故事

 

“我觉得就是去尝试,不要怕没结果。潇洒一点,多去尝试。”——禹岚馨南加州大学艺术硕士,导演专业...



禹岚馨

南加州大学艺术硕士,导演专业

“我觉得就是去尝试,不要怕没结果。潇洒一点,多去尝试。”
做电影: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Q: 大家都觉得你申请电影方向的研究生特别酷,可以具体讲讲研究阶段具体会做什么吗?

A: 商科学生往常会选择“Producing”项目,而我要去的是为期三年的“导演硕士”项目。这个项目分春秋两季招生,一个class非常小,每学期只招15人,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受到mentor很充分的指导、也会有充足的电影拍摄器械。会以三四个人为一小组,轮流担任production里不同角色。第一年所有人会一起上课,广泛地接触到很多film making的东西,比如一些technology、灯光、摄影、纪录片都有所涉及,也会做小短片;到了第二年以后会更加focus;最后学年做thesis,一部大制作作品。

Q: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去LA,而没有去东边纽约之类地方呢?

A:美国东岸是做文艺片子的,而西部偏商业片。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制作,演员不是最重要的,技术重要,故事更重要。例如《火星救援》,就是部故事性很好的商业片。我想做商业片,想做个典型的story teller,讲故事给大家听。现在在公众号上写故事,也是想着与其之后为写故事抓耳挠腮,不如现在就开始积累,收集观众和读者的反馈。

Q:你公众号上的故事都有种温暖、清新而细腻的感觉,以后的电影也想讲这样的故事吗?

A:嗯。现阶段很喜欢青春片,喜欢年少、清爽、舒服的感觉,这和大部分申请者想拍的类型有点不同,因为你问申请film school的人想拍什么样的片子,可能80%的人会说《搏击俱乐部》、《教父》、《阿甘正传》等等,都挺academy的。而我更在乎的是和观众紧密相连,做真诚、又能娱乐大家的片子。我申请时交上去的sample是《风起梧桐》,面试官问我最喜欢什么电影时,我下意识的回答是“日本的《海街日记》、《千与千寻》,还有台湾的《那些年》。”这些清新、细腻,又蕴含导演思想的片子,都给我很大启发。
经管里的“导演课”:通识知识和商业思维

Q:本科在经管所学,与以后做电影有什么联系呢?

A:首先,非常直观的事情,如果以后写关于金融的片子,我会很有优势。更多的反倒是,我跟其他科班出身的人相比知识面更丰富——这得益于经管的课程,虽然我学的时候不是特别情愿(笑)。特别是你作为一个写作者和创作者,什么都懂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胜任大题材、做有深度和意义的东西,而不必局限于婆媳关系这些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有过清华或者综合大学经历的创作者,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创作的底蕴能更扎实一些。

多一份商业思维在创作中是有意义的。在美国学制片,很重要的课程是成本控制。《我的少女时代》的导演陈玉珊就是做制片人出身的,做过很多很棒的电视剧,她就很有制片人的思维,会在“cost-benefit”划算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东西。她会把市场放在脑子里,会更去考虑迎合一个目标受众的审美,因为她本身已经很熟悉这个了。纯艺术导演离受众稍微远一些,他们考虑自己的艺术追求可能大于考虑受众看不看得懂、电影是否卖得出去。

经管:上进自由的“收容所”

Q:经管对你做出这个选择,有多大的影响呢?大学四年在经管有什么收获?

A:首先是经管的整个环境让人感觉很上进,经管人都有非常不服输的感觉,大家都非常拼。外系人可能会觉得我们aggressive,但我觉得这就是经管的大氛围,你可以说功利、或说上进,大家都希望为自己创造最好的出路。这种精神以后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

另外对经管我有一点很感恩。我当时放《风起梧桐》的时候学院给了很多支持。我写了一封email给院领导想在伟伦报告厅放,他们就同意了。在清华放过片子后,发现不只是深圳的观众喜欢,清华学生也很喜欢我的电影,还有很多人反馈,慢慢地更有自信和成就感了。

院里的气氛也是很包容的,比如钱颖一院长常鼓励我们做“喜欢的事情”。我本人和清华的主流价值观非常不符,但经管可能是在清华里面跟我个人特色接近一点的地方,算是我的“收容所”吧。
稳固单一的成功评价体系限制选择

Q:那你认为,经管有没有什么限制?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

A:我觉得经管整个的大氛围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去,树立了一个比较稳固的成功标准,大家都抢破头皮。在经管大家都是在乎别人的眼光的。我是转系生过来的,一开始心理会很敏感——会观察这里的人们追求什么,会考虑大家能否接纳和认可我;虽然大二在学生会当部长,相对融入进来,但我肯定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大神——我看到有很多同学在经原课上的表现就很厉害了,成绩非常优异,很早就开始做实习。我大二整个暑假拿来拍电影,也是有些冒险,但那时我还没考虑那么多。到了大三,我一个人在日本申请上投行之后,说的夸张一点,一夜之间就开始被学弟学妹称为“大神”了。大家就开始给你发简历问能不能帮忙改一下,请你去分享会说自己的经验,然而当时我连实习都没做过,对投行的实际工作一无所知。你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经管有个很稳固的评价体系,只要你达到了某一条标准,你就立刻成为大家眼中非常成功的人。经管教会大家“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以后,大家会觉得机会成本so高,害怕犯错误、走错路,变得很谨慎,这从某种意义上挺限制大家其它的发展。

下期预告:2016年5月,“邻家FM”每天会推出“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系列专访中的一篇,详细道来每种选择路径背后的波澜起伏。明天将播出第十七篇专访:“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7 | 纽约遇见深圳,金领碰撞码农”,敬请期待!

往期推送: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 | 矛盾的清华经管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1| 正年轻,养马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2| 美丽中国:你说这是画中风景,我说这里风景如画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3| “非理性”的心理硕士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4| 不着急进五道口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5| 从零开始做教育:心存敬畏,一路向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6|“误打误撞”进投行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7| 换个地方学金融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8| 学管理的厨子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9| 经管到网易的“平凡之路”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0| 公管界的“经济学人”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1| 美国小镇里的准博士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2| 留守经管的学术人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3| 应届生怎么进VC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4| 你知道阿拉丁是哪国人吗?

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15| 用戏剧定义自我

公众号信息:本文系“邻家FM”原创出品,转载请事先与后台联系,经同意后注明出处;未得到作者允许不可转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和“邻家FM”,欢迎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关注平台,我将定期发布“独特、有趣而思考深入的生活体验”。期待后台互动,更期待你以作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感!


    关注 邻家F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