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在天堂团圆了

 

杨绛先生走了。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杨绛,1911年...



杨绛先生走了。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旧照


她靠阅读来理解这个世界

除了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这些头衔,杨绛先生最知名的一个身份,就是钱钟书的妻子。曾经有人这样跟杨绛开玩笑,说杨绛喜欢清华两个“书”——一个是读书,一个是钱钟书。的确,自从幼年时受到父亲杨荫杭启蒙而读书以来,读书和对读书的思考贯穿于杨绛的生活中,她与钱钟书也是因为共同读书而结为连理的,以至于《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的作者杨国良写道:“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

在杨绛的作品《我们仨》中,她这样回忆自己和钱钟书的阅读时光:“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到读书中。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图书馆借阅。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关于能从书中得到的收获,杨绛表示,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人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在她看来,“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甚至,她觉得“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能让人遇到更好的自己”。
▲钱钟书与杨绛是著名的学术伉俪


她是钱钟书“最贤的妻”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着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里对杨绛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传统一直到老。
>>>杨绛先生与文汇
早在1946年6月12日,文汇就刊发文章介绍了杨绛先生的戏剧作品《风絮》。文中写道,“《风絮》是杨绛女士第一次在悲剧方面的尝试。这里的成就犹如她以往在喜剧方面,同样是超特的。”

多年以来,文汇一直关注着杨绛先生的生活与创作。
2014年8月28日,文汇时评版刊发了九卷本《杨绛全集》和中篇小说《洗澡之后》的解读文章。
2015年7月17日,时逢杨绛先生的104岁生日。文汇笔会版刊发了李昕的文章《我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

文章来源:文汇报APP,文章已获授权

记得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哦







--------------------------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ID:lanjingcj

扫码后请联系蓝鲸小秘书索要邀请码,QQ:1729572640,微信lanjingxms。备注姓名+单位(限大陆地区在职财经记者/编辑)

合作请联系QQ:1613948218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下载哦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下载哦


    关注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