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着还不如一头猪有用”

 

“一定要做一辆有用的小火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海边的国家。

因为饱受海怪之苦,于是长老们决定每年的七月初七给海怪献上七对童男童女,作为交换,海怪就不得再打扰这个城邦的安宁。



(来自电影诸神之战截图)

这是很多古代传说的开始。我们再推演一下。因为将养育了七八年的孩子当做祭品献出实在太悲恸,几乎没有多少父母舍得,于是城邦又出台了一条新规定:

每年的新生儿当中抽取14个名额,他们长到六岁就要献祭给海怪。这样,父母就不必在养育过程中付出太多情感,只需像养猪一样喂到六岁,作为回馈,城邦会给这些家庭一定的补贴。

后来,城邦长老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主意。新生儿甫一出生,就根据他们的先天条件和禀赋,给设置了不同的成长目标:

有的是武士,有的是文书员,有的是体力劳动者,有的注定长大了当渔夫。有的人注定要当艺术家。

当然,还有的人,注定要被拿去喂海怪。

有的小孩子,出生之后发现有种种缺陷。什么也不能当,那就拿去扔掉。这个城邦注定生活和生产的效率奇高,矛盾也少。每个人都像机器上的零部件一样各居其位,平稳运转。

对于这样一个城邦国家,你有什么评价吗?



(来自电影诸神之战截图)

柚子两岁的时候喜欢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每一集都一定会冒出一个主题:

我是个有用的小火车/ 我要做一辆有用的小火车/ 我不是个有用的小火车T.T

前年的时候,记得敝校和隔壁大学有场争论。敝校说,要做一个无用的人。隔壁大学说——

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你,你居然想做一个没用的人?

你可以是一辆运货的小火车,一颗机器上的螺丝钉,一条渡船,但唯独不能做野草、浮木、飞鸟这些派不上用场的吃干饭的家伙,除了浪费粮食,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我们父母这一代是深受“我到底有没有用”这种价值观的折磨的。他们不能停下来,不能休息,即便做饭不好吃,你也不能说。说了就触动了她的焦虑,抽抽搭搭地问你“是不是嫌我没用”。他们热衷于把年轻的新妈妈赶出家门去上班,她待在家中陪伴孩子简直是在做没知识的老人、没文化的保姆也能做的无用之事,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他们也是在80后成长过程中不断骂出“养你不如养条狗,养狗还知道看门”“养你不如养条猪,养猪还能吃肉”的人。

他们领着你去新华书店,也必定只准买满分作文参考、世界名著以及教辅书。闲书无用,不准看。



回到第一个故事,你觉得这个城邦最大的问题在于什么吗?

没错,他们不把人当人。

当什么呢?

当工具。

如果你深深讨厌这样的城邦,那么恭喜你,你过了启蒙运动第一关:人本主义!好了,你现在是康德的follower了!(此处应有掌声)

古代社会里,理念有某种象征物,比如太阳神,月亮神,丰收之神,酒神。社会习惯拿活人祭祀这些理念的化身,甭管是肉身献祭,还是劳力献祭。生命总是不值一提,非但血肉不具有价值,人丰富的内心感受更没有价值。

宗教呢,将现世作为一个进入死后永恒国度的准备期,就像学前班一样。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得后过得好(像不像中东某教)。

接着,欧洲进入了宗教改革时期,内心的上帝取代了制度化的上帝,人类从组织中解离出来,被扔到荒原上,被迫寻找自我。这就成了启蒙运动的开端。而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

人,这样一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是意义,是价值所在。

别跟我讲我活着不如一头猪有用,我活着本身就很好。别问我带孩子的24小时就是不是一定比坐在电脑跟前倒腾Excel复印ppt更不值钱,

我觉得我看着我孩子这么一点点长大起来,彼此相伴的时光和体验,就很好,很好。

别拿我跟猪比有用。




human beings should be treated as ends rather than as means.

人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

——康德


    关注 家有萌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