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丨意外

 

六一儿童节又要来了。此刻的你可以问问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美的感知力,还剩下多少。...





这是我们团队为大家准备的儿童节礼物,一本《爱丽丝漫游奇境》3D立体书



就在昨晚,上架后俩小时,这本书售罄了。

这并不是因为你们是意外艺术的粉丝,而是因为你们都是美的粉丝。



今天起,一个个书里奇幻的“世界”将被寄送到期待它的大人、小孩手中。

对于阅读来说,这将不仅仅只是看那些印在纸上的内容。当孩子抚摸它、打开它、嗅到它,体验一本书带来的手感、触感,整个的阅读体验,其实都是一种审美感知的教育。

发现美好,承认美好,是一种久违的能力。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曾拥有这种能力。

蒋勋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盯着一朵花看,他的妈妈看到以后,对他大叫:“你在那里发呆干嘛啦,赶快回家”,小男孩从沉迷的状态中被拉扯出来,瞬间他所有美的感觉都没有了。

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无时不刻地在发生。比照自己,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少了什么?重温蒋勋老师的视频,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必须承认,在对世界的发现和探索能力上,我们其实已经远不如孩子了。

爸爸妈妈的平地一声吼,可能打扰了孩子正在感叹一朵花长得有多奇特,它的花蕊花瓣个数,它的颜色变化,它比昨天又长大了多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力。



当人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发现、去认识的时候,就是他的感知力得到释放的时候。从古至今,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其实在童年的时候都少不了感知力的引导和训练。

咱们国家那位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篇书法其中一个神奇的地方在于,书法中的20个“之”没有一个的写法是一样的。


兰亭集序(神龙本)
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王羲之对书法的那种自然驾驭的状态,跟他小时候所受的感知力训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自幼爱习书法,他爹他叔叔是启蒙老师,后来又有个女老师叫卫铄,是晋代著名的女书法家,人称卫夫人。
这卫夫人教育学生的思路非常不一般,她是这么熏陶王羲之的:

她把小小王带到山上看层层叠叠的白云,说,写“横”要有“千里阵云”的气势;她把小小王带到山上看枯藤的缠绕,说,写“竖”,要有“万岁枯藤”的风骨;她把小小王带到山脚看落石,说,写“点”,要有“高山坠石”的速度。



在西方的艺术家中,贝多芬4岁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形成了对音乐非常敏锐独特的感知,在听觉日渐衰弱的而立之年,还能谱写出震人心魄的《命运》



画家丢勒13岁时画出的自画像,人们说“这张画像所能引发的思考毫不逊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这是一个孩子对人体肌肉、骨骼的独特观察和发现。



这种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在中国常常被称为“感物”、“应物”。

古人说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人们因此创造了最美的唐诗宋词元曲,画家们因此描绘了意境无可比拟的山水,而这些,通通都来源于人对世界、对美的感知和发掘。
然而,我们常常对于事物的观察只停留在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发现自己最近很麻木”、“我对身边的事情越来越不上心”、“这城市太嘈杂了,我要去旅行”。

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再去停息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所以自然也不能理解一个孩子看着花发呆的美好。我们是不是已经“泯然众人”了?
而这本《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里,为小孩、也为曾经是小孩的大人们,还愿一个梦幻世界。里面有很多的小机关,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观察。当他的手翻开第一页,看到森林树立在眼前,爱丽丝掉进兔子洞时,会跟着主角去完成一次感知和想象的旅程。



话说回来,对于我们来说,感知力是什么呢?是你读到一首诗会哭,看到一朵花会笑,闭上眼睛能听风的声音。

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六一儿童节又要来了。此刻的你可以问问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美的感知力,还剩下多少。

最后,愿大家永远保有好奇和童心。

在不缺物质的时代里
审美力将会成为最大的竞争力
意 外 艺 术
为你开启审美力时代的大门


    关注 意外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