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说】北京戏曲戏艺的由来

 

京剧  京剧是北京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北京文化荟萃性和创新性的突出体现,为了展示京剧这一国粹,首博新馆仿...





京 剧

京剧是北京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北京文化荟萃性和创新性的突出体现,为了展示京剧这一国粹,首博新馆仿照阳平会馆戏楼复原了一处戏楼,以展示馆藏京剧文物。



馆藏京剧文物展除以图片文字简要介绍了京剧发展形成的历史外,还展出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郝寿臣先生捐献的一批演出剧本、道具、服饰,这是展览最珍贵的部分。京剧爱好者和观众流连其间,仿佛还能看到这些艺术家动人的舞台风彩和韵味无穷的演唱。

戏楼的构想和设立,是新首博现代博物馆理念的突出体现之一。戏楼既是展示京剧文物的展厅,又是京剧爱好者和观众互动的上佳场所。这里既可以满足戏迷的耳目之娱,也可举办票友的登台表演或专业剧团的定期定时演出。

京韵大鼓

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改以北京语音声调吐字发音,创制新腔,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支派。著名演员还有张小轩、白云鹏等。



相 声

流行于京津地区,融汇了口技、莲花落、把式(武术)、戏法儿、评书等艺术,运用“包袱儿”,组织笑料。表演方式分为单口、对口、群口。清末民初对相声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演员有马麻子、朱少文(艺名“穷不怕”)、李德钖(艺名“万人迷”)等。

太平歌词

旧时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把两片竹板夹在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击打、颤动,奏出轻重点和连环点,音色悦耳动听,有单纯叙述评论的,故事情节的《丑妞出阁》、《韩信算卦》还有以及好多文字游戏的《饽饽阵》《福、禄、寿、喜》等。太平歌词在地场上演出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边撒字边演唱。第二种是一个人独唱。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



评 书

又称评词,一人表演,只说不唱的,还以醒木作为道具的渲染气氛,清初形成。说书人口气叙述的,还称之为“表”;在模拟书中人物言谈举止的时候还能为你讲述,称“白”;评议书中人物行为、思想。表、白、评结合,声情并茂地演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梅 花 大 鼓

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以来流传于京津两地。梅花大鼓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多为一人演唱,也可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



十不闲莲花落

莲花乐,初为僧侣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职业艺人,与另一种民间艺术“十不闲”合流,成为民俗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

北昆·苏白

昆曲于近代渐分为南昆与北昆。南昆以妩媚圆软著称,北昆以爽利劲拔见长。南昆以苏州人为正宗。北昆以河北高阳籍演员居多,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名角。北昆中的一些角色亦用苏州方言念白,即苏白。

昆乱不挡

“昆”指昆曲。“乱”指乱弹,即梆子、弋阳诸腔。前者为雅乐,后者为通俗。昆乱不挡意称雅俗技艺兼通的演员。旧时京剧演员多习昆曲,梅兰芳昆曲、梆子皆有所长。

八 角 鼓

清代盛行的一种曲艺曲种,又称单弦牌子曲。因演唱者用八角鼓打节奏而得名。自乾隆末年盛行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自娱。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岔曲、群曲、拆唱八角鼓、单弦、双头人。

快 板 书

由数来宝演变而成用两块大竹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节子板儿)得名。大小竹板合称“七块板儿”。李润杰将评书和相声的手法融合到快板书中,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唯一真正发源和形成于北京的戏曲曲种。由八角鼓发展而来。1952年经老舍提议改称现名。在向舞台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戏曲、话剧的表演形式。50年代成立北京曲剧团,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电影。


    关注 我家有鱼一京城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