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音配像进展情况的汇报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的。从1985年提出,经过试验、研究和探索,于1994年...





《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是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的。从1985 年提出,经过试验、研究和探索,于1994 年下半年正式启动,至今整整七年。七年来,在他亲自指导下,共录制了京剧音配像267 部戏。

1997 年2 月,瑞环同志对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三条明确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按这只条要求做的。

一是要把历代京剧名家的演出录音,凡能收集到的全部配像。所谓历代名家,应当是绝大多数人所公认的。目前已录制的267 部戏中,基本上包括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的诸大京剧名家的大部分录音或代表作的录音配像。在此以前,还有若干京剧名家、大家,但都没有全剧录音。我们曾尝试地采用唱片、唱段配像的办法,如言菊朋、金少山.但总是不如全剧录音更完整、更好。考虑到京剧昆曲不可分,还录制了南北昆曲音配像共16 出。

二是先易后难,重在抢救,尽早和观众见面。实践证明,先易后难,是京剧音配像进展比较顺利的正确方法和重要因素。先易后难,就是音配像不争先后。要拣容易配的先配,抓紧时间,抢一出是一出,录成一出和观众见面一出。所谓先易,就是先找健在的当年演过见过的著名老艺术家的录音配像,先找健在的对当年舞台演出原貌非常熟悉、富有经验的老同志亲自指导排练;先配那些录音比较现成、比较完整的戏,先配那些配像演员比较好找、对戏比较熟,服装、道具也比较现成的戏:按照先易后难的作法,抢录抢播,录制一出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出。到1999 年4 月,就录制并播出了京剧音配像200 部,而在1997 年2 月时,京剧音配像只播出了72 部。从1997 年2 月至1999 年4 月的26 个月中,我们录制并播出了128 部戏,平均每个月完成近5 部戏,速度是相当快的。没有  “先易后难”这种方法,音配像工作不会这样快就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是讲合作,讲奉献,一切为了京剧艺术的留传和振兴。京剧音配像的配像主演、配演,复排导演,录音整理的编辑,电视导演,舞美灯光,录像的前期、后期制作以及制片、场记、剧务、字幕等工作人员,都不是来自一个单位,而且没有一个人是专职。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克服种种困难,为了弘扬国粹、继承和振兴京剧艺术的共同目的而努力工作。一七年来,这支业余的队伍是相对稳定的。京剧音配像没有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排练场地,到处“打游击”, 不少时候在演职员家里说戏排戏;许多演职员在本职工作之余,放弃休息,见缝插针,加班工作。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不顾条件艰苦,经常连续奋战,几度春秋,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为搞好京剧音配像,表现了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为了指导配像演员,手把手地教,有时不亚于教一出新戏。他们从舞台表演到服装扮相,只要发现问题,就及时纠正和解决,严格要求,决不苟且敷衍。在京剧音配像过程中去世的京剧大师张君秋同志,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蹲在和跪在台上为配像演员示范,说排《 打渔杀家》中萧桂英和《 审头刺汤》 中雪艳的动作,直到他逝世的前两天还到音配像现场看谭元寿、叶少兰为李少春、叶盛兰《 打侄上坟》 的音配像,表示慰问和鼓励。在他1997 年5 月27 日准备出发到录音棚听《龙风呈祥》 音配像录音时,倒在了电梯旁,溢然长逝。李和曾同志早已重病在身,但每到他的戏音配像时,都要人搀扶着到达现场做指导,直到这出戏音配像结柬才离开现场。程正泰同志以病弱之躯,还积极指导他的徒弟张克,为杨宝森配《秦琼卖马》 和《 游龙戏凤》 。李少广同志在程砚秋的《 锁麟囊》 和《 荒山泪》 中担任配角,现在采用的是他原排录音,他除了配好本人的像之外,还根据当年演出现场所见所闻,对同台配像演员进行帮助:据他家人说,平时少广同志身体不好,没精神也不愿意动,但一听说音配像就非常兴奋,有活必到现场,非常认真,直到他不久前逝世。这些老艺术家到晚年还为京剧的留传做了巨大贡献,令人敬佩和感动。目前健在的老艺术家也有很多动人事例如袁世海同志年已八旬,为了抢录《赤壁之战》 这一历史名剧,在大病初愈的情况下,从医院出来抢补几个必须由他本人配的镜头。当时,为了照顾他,曾提出只照上半身,除头部、面部化妆及服装之外,其余穿便鞋、便衣就可以了,但世海同志坚持全扮,厚底靴、彩裤照穿不误,实际上他当时已站立不稳,要靠扮演蒋干的演员在旁照顾搀扶。杜近芳同志为了扮相更好,在本人音配像时开机前五个小时就到了化妆室,扮好之后不吃不喝等待开机,连续带机走台和录像四个小时,头上勒着从不叫苦。唐在折同志体弱多病,到录音室和录音师一起制作、剪接音配像录音带,一个过门到起唱之前都要接得非常严密,严肃认真,反复调试,一丝不苟。迟金声、马崇仁同志都已年近八十,京剧音配像大部分都由这二位复排译演,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劳动。还有许多事例,不胜列举。音配像获得成绩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由于这些老艺术家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他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京剧音配像这一浩大的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在京剧音配像工作的启动、录制、出版、发行等方面,几位香港企业家给予了慷慨援助。他们不要任何回报,不要广告,不要署名,表现了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热心支持这一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文化工程的精神。中央电视台对京剧音配像给予了巨大支持。中央台对京剧音配像的播出,普及和弘扬了京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对京剧音配像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使这一事业得以滚动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各京剧院团对这一事业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的支持最大。但总起来说,募集到的款和得到的经济补偿都是有限的。由于经费紧张,只能靠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参加这项工作的演职员,都发扬了奉献精神,为了京剧音配像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节假日加班,也不领什么加班费;录像过了吃饭时间,一餐盒饭了事。

这里还要顺便说明,根据李瑞环主席的指示,要把音配像从京剧拓展到其他一些剧种去。我们在进行京剧音配像的同时,迄今又录制了《 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共110 个节目;《 中国评剧音配像精粹》 ,共10 部戏。资金都是从京剧音配像款项中挤出来的,没有另外要钱。这里又得到了中国评剧院和各地北方鼓曲艺术家的大力支持。我愿借此机会,向各位参加、支持音配像的艺术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持、帮助这项工作的各个部门、各位同志和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它京剧音配像,按照瑞环同志1997 年2 月指示原则所制定的预订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还有69 部戏需要完成。这69 部戏,应该说是难度最大的69 部戏。从2001 年以来,京剧音配像的速度明显地缓慢下来。今年l 至6 月,只配了10 出戏,平均每个月不到两出。其中因素很多,如春节、“两会”、‘’五一”节和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活动,等等,但音配像戏生、难度大,由于各方面活动多、静不下心来准备排练,抓得不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最重要的是梅、尚、程、荀,马、谭、周、杨(宝森)、裘和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等一批合作戏还没有配完。如不抓紧,将有失传的危险。李瑞环主席今天亲自召集会议,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和及时的。我们相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指导下,在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各位艺术家和有关工作人员再接再励,同心协力,拼搏奋斗,攻克京剧音配像最后阶段的难关,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为京剧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做出新的重大贡献。谢谢大家。


    关注 京剧月琴艺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