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六《创意@中国风》中国·戏曲 你又知多少?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如今现代艺术的传播让戏曲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对于中国戏曲你又知多少?今天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最受欢迎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你知道是哪个吗?

中国国粹

No.1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徽剧是京剧的前身。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
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看起来并不干净,故反其道称为“净”。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主要分为文净、武净两大类。
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人设。

“脸谱”也并不是京剧特有的,京剧的脸谱较为系统。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京剧的服饰与头饰也自定一套系统,同脸谱一般,整个篇幅也不够说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京剧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小哥的京剧扮相。
第二国剧

No.2

越剧


越剧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红楼梦》《梁祝》等代表作也都深入人心。


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进入上海后初期,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1942年首次给袁雪芬试化油彩妆,之后才开始采用油彩化妆。


越剧服装经过“杂乱无章”时期,1943年开始,专业舞美设计韩义在《雨夜惊梦》中,对剧中魔王及4个小鬼的服装作了设计。此后,服饰开始受到了重视。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越剧服装的轻柔、淡雅、清丽的独特风格,不断巩固和发展,并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戏曲服装中另一种服装风格样式。
广泛流传

No.3

黄梅戏


黄梅戏,大家一定不陌生,一曲《天仙配》朗朗上口。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北方戏剧

No.4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
评剧服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夸张的写意美。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一般逻辑的规范和限制,运用象征、变形等夸张手段,使服装有了鲜明的美学特征。
地方剧种

No.5

豫剧


豫剧: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这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





豫剧服装: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可见京剧对豫剧的影响非同一般啊!


    关注 画影国际文化创意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