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事:最后的柳林

 

一位曾在城中村住过3年的女孩子,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那里脏乱、拥挤、不见光、不体面,那里的...



柳林,因柳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郑州北部的区域中心。

曾经,这里柳树成荫的沙丘上,每逢夏天坐满了乘凉的村民。

村里的老人说,柳林能吸引先人迁此居住,源自明末清初的一次牲口走失事件。走失的牲口至此而不去,村人也因而不返。

如今住在柳林村的人,谁也说不清柳林村那位先人搬来时是如何称呼这个地方的,但如今柳林得此村名,确实和柳树有关。

村中老人讲,清朝末年,村东南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丘陵,但地下水位高植树很容易成活。而在树中柳树最容易种植,村民们就栽柳树防沙土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柳树越种越多,夏天树荫成片,村民们就来树下纳凉聊天,取名“柳林”。

1994年,这里被金水区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2年,这里被金水区列为都市村庄(城中村)。



城中村为什么叫城中村呢?因为它的熙熙攘攘,让初到这个城市的外人分不清是城市,还是村庄。低廉的房租和消费价格让漂泊的年轻人们匆匆放下行囊,在嘈杂、拥挤的艰辛环境中开始打拼,为了城市梦,披星戴月,努力付出,等待有朝一日可以离开。渐渐地,它被称为郑州蚁族大本营。

去年,这个大本营也出现在拆迁名单上。如今随着第一台挖掘机进村,百年历史的村庄迎来了它的最后时光。栖息在这里的年轻人和商贩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彷徨和寻找。



(随着挖掘机进村,这个远近闻名的村子,很快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那里脏乱、拥挤、不见光、不体面,那里的空气永远混杂着臭豆腐的气息,夜里会有妖艳的女子出没,男孩子却总没有那么体面,然而我知道每一扇窗户下,都有一个年轻而不羁的灵魂。梦想在这里孕育也在这里破灭。搬走的人再也不想回来,关于青春的印记却已经烙在心头,这里不是家乡,却和老家一样,有深深的乡愁。





对于商户,一旦没了城中村的环境,在城市夹缝中生存成本也要高昂很多,很难生存。在实体商业前所未有的阵痛期,他们继续留下来的理由还有吗?







大家都清楚最后的时光了来了,显得尤为紧张、不安、局促和简单。依附于这个村庄的各个群体,选择各自远走,有的分享到周边小区,最近每天都在发帖求合租降低居住成本。

有的,已经远离郑州不会回来。



这斑驳的墙面上,小广告已经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少。再会!

河南商报陪办新闻组出品
采写:河南商报记者 程时培 文/图
统筹:胡巨阳  责编:程时培 校对:梁晓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关注 记者陪你去办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