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实隐圆明园(之一)

 

大观园实隐圆明园(之一)(“石学”第11讲)我是霍国玲,现在开始讲“大观园实隐圆明园”。前十讲是由紫军讲的,...



大观园实隐圆明园(之一)(“石学”第11讲)



我是霍国玲,现在开始讲“大观园实隐圆明园”。

前十讲是由紫军讲的,这次由我来接着上次的讲。由于我这是第一次讲,在正式讲座之前,想先谈些我对《石头记》是一部“奇书”的看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是“石学”研究者。《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所著,对“石学”研究者来说,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疑点,因为该书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著作权,在该书的不同角度和场合,都公开地或隐秘地作了说明和隐写,而且清代不论曹雪芹的同代人或其后人的传闻及研究,也都认为其作者是曹雪芹,而不是另外的任何人。可以说,关于《石头记》作者,不论内证和外证都只指向同一人——曹雪芹。更重要的是从《石头记》一书所隐写的内容来看,非生活在雍正、乾隆时期的曹雪芹,其他任何人也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我们在2015年的《考证曹雪芹》一书中,不仅对其生平作了详细的论证,其中有些不乏学术界一些悬而不决的问题或从未论述过的问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收入一篇专论——《论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只要了解我们的学说及读过《考证曹雪芹》等论著的读者或网友,都会对了解上面所述。不会对类似《石头记》作者是谁的问题,还坠入迷宫,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曹雪芹的《石头记》是人间的一部“奇书”。由于它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经历,再加上曹雪芹本人的罕见而全面的才华,写出的人间仙葩,是一部不可能复制的“奇著”。对于《石头记》的“奇”,我们归纳了六点,现在作出说明:

      第一,它曾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一部书有五个书名,每个书名都有它特殊的含义——这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奇”。

      第二,《石头记》是部前后写作了二十多年才接近完成的巨著,作者在最后十年是哭泣着写作与修订该书的。作者“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哭成此书”。作者“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最后“书未成”,“泪尽而逝”。世界上以血泪哭成的巨著,除《石头记》外,还能找到第二部吗?这是二“奇”。

      第三,由于当时文字狱的严酷,这部用血泪凝成的巨著,作者一方面未敢在书上公开署上自己的名字,而另一方面,却又采取种种方式将自己的著作权隐写入书中,如此作法,在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部吗?这是三“奇”。

    第四,由于当时文字狱的严酷,作者不敢直截了当地直抒胸怀,而是将想要告诉读者之事,隐写在小说背面。然后再以脂砚斋的名义,添加批语,以引导读者:如何通过小说了解其中的隐事。其中尤以夹批(正文中的双行小字批),最能说明,是这作者或其妻子在誊清书稿过程中添加的。如此自己批注自己的著作,引导读者如何正确理解自己的作品,世界上还能找出第二部吗?这是四“奇”。

    第五,作者提供给读者的形式上看是一部小说,然而作者通过批语告诫读者:“此书表里皆有喻也。”小说中隐写了历史,具有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特点。这在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部类似的著作吗?这是五“奇”。

    第六,关于应该怎样看待这部有正反两面的著作,作者通过批者告诫读者:“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所谓“痴子弟”就是“傻孩子”。还说:若想将该书从正面翻转到背面,必须使出“龙象之力”。世界上还能找到第二部将只看自己小说之意的读者,称作“痴子弟”的作家吗?这是六“奇”。

     曹雪芹这部“奇书”的流传,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两套版本系统:

其一,《石头记》钞本系统:全书最多只有八十回,且带有大量脂砚斋批语。这套钞本系统,形成于乾隆二十八年曹雪芹去世之前,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我同紫军合作,对此钞本系统,进行研究、校勘、出版,书名为《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初版于2006年,2014年和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

      其二,《红楼梦》版本系统,全书百二十回。最早形成于乾隆九十一年,刊印出程甲本,这是一部对曹雪芹《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1982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动员红学界的精英,集体校勘、注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属于这套版本系统。

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系统的研究,自然也就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学问:

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作“红学”。“红学”若从王国维、蔡元培、胡适时期开始计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红学”早已成为显学,研究者有成千上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三大学派:“索隐派”、“考证派自传说”和“小说评论派”。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和1974年围绕着《红楼梦》搞过两次政治运动,使得“小说评论派”成为统治学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流红学。近些年来,《红楼梦》业余研究者,对曹雪芹《红楼梦》的著作权提出挑战,有人统计共有90种说法,从研究方法看,同于“红学”中蔡元培“索隐派”的研究方法。

与“红学”不同,研究带有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钞本系统的学问,被称作“石学”。“石学”与“红学的不同,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石学”研究带全部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将脂批与正文看成《石头记》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第二,研究方法——“石学”重点放在对《石头记》文本的研究,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将脂批视为作者对读者正确理解正文的向导,首先发现正文中的误谬,然后按照曹雪芹的写作“奇法”、“秘法”,解开这些“误谬”,探过其背后的隐史。与此同时,并进行相应的历史资料的考证,使得内证与外证能够紧密结合,真正探索到小说背面的隐秘。真正成为作者所说的“知音”,作者的“解味”人。

“石学”若从1989年《红楼解梦》一卷本的出版开始计算,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石学”研究者屈指可数。但其影响不可低估。举例来说:

1989年《红楼解梦》一卷本28000

1995年《红楼解梦》第一集33000册(曾加印)

1996年《红楼解梦》第二集25000册(曾加印)

1997年《红楼解梦》第三集12000册(曾被盗版)

2007年《红楼解梦》第七集(又名《解析秦可卿》),是年元月出版印数8000册,一发到市场,就被一抢而光,因而二月份又加印8000册。

可以想象,如果主流红学不是对“石学”害怕得要死,对“石学”及其研究者采取有意歪曲,蓄意毁谤、攻击,甚至公开利用报刊进行造谣,最后竟然反复封杀,而是在真正“双百”方针的纷围中,谁能想象得到:会有多少人,能够阅读到“石学”丛书?“石学”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

让我们“而今迈步从头越”!

现在正式开讲,《大观园实隐圆明园》(之一)。

紫军在上一讲中,已为大观园实隐圆明园问题作了铺垫,其中包括三点:

第一,简略地论证了宁国府实隐清皇宫——这是为确定大观园产权的归属所做的铺塾。

第二,讲了雍正一继位,便大兴土木,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便完成了圆明园40景中36景的修建及改建(修缮或改建了12景)工程。也就是说为圆明园的主要修建时间做了铺塾。

第三,讲了修建圆明园耗资巨大。这是为修建大观园耗资巨大所做的铺塾。

目前,业余红学中的各派,有些研究者也在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大观园。为了确定《石头记》中的大观园,我认为:有两点不容易忽视:一是地点上的准确性;二是史料上的对应性。我们之所以认为大观园隐写着圆明园,是因为我们严格比较了两园,它们之间如此相同得令人吃惊,下面分门别类作出梳理:

    一、大观园的产权属于宁国府

      元春是贾政之女,是荣国府飞进皇宫后庭的金凤凰。然而为元春省亲,荣国府要修建省亲别院时,却占用了宁国府的花园,关于这个问题,书中是这么写的:

 

    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

 

 这段话有三段脂批。

 在“老爷们已经议定了”处,庚辰本有侧批:

 

    简净之至!

  这是指小说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十分简净。

 在“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处,庚辰本亦有侧批:

 

    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

 

    此批强调了园基的重要性,因为园基属谁家,产权自然属谁家。大观园是十二钗与宝玉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批书人说“园基乃一部之主”。既然在宁国府花园的基础上营造大观园,显然,大观园的产权便应该属于宁国府。

    在“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处,亦有庚辰本侧批:

 

    后一图伏线。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玄境,岂可草率?

     

      脂批中的“后一图伏线”是指以后惜春作画要用大观园的图样(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蓝图)时,凤姐时却说,图样在珍大哥哥那儿收着呢。可见此园产权确属宁国府,因此图纸收藏在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手里。——由于宁国府隐写着清皇宫,宁国府当家人当然也就隐写着皇帝——胤禛。因而大观园的图纸收藏在贾珍手里,实隐写着圆明园的图纸收藏在清皇宫。因为《石头记》里的宁国府实隐清皇宫(请见《宁国府实隐清皇宫》)。

    二、大观园的方位

   大观园的产权确定之后,接下来我们讨论大观园的所在方位——大观园位于何处?南京,抑或北京?城内抑或郊区?。为了准确地交待出大观园的所在方位,作者借宝钗受元春之命为大观园题咏之机写道:

 

  芳园筑向帝城西

 华日祥云笼罩奇。

 

    由此诗看来,大观园建筑在帝都之西无疑。书中虽然明写当时的帝都是“长安大都”,然而随后作者便告诉读者,那只不过是假托了汉、唐名色。因此说,诗中的“帝城西”。实为北京西郊的一种隐写。作者借着写大观园的所在方位,准确无误地交待出了圆明园的所在方位。

    三、大观园的大小

      作者为了写圆明园的大小,通过写大观园的大小记入《石头记》中,特借贾蓉向贾琏回事之机道出:“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如此,便借贾蓉之口说出了大观园的大小,将圆明园北面的边长,准确地记入书中。作者希望最终会有一天,读者能从“三里半”辨认出,他笔下的大观园,即隐写中的圆明园。

      有测量专业的朋友量过,圆明园北面的边长,自与长春园相接的拐角往西量,恰是三里半;作者一方面明白告诉读者,大观园夹在宁荣两府中间,从北面丈量,东西三里半。另一方面,他又在书中写出,宁荣两府的大门,相隔只有百米,作者在“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写道:

 

    ……到起更的时候,贾母说:“黑了,过去罢。”尤氏方告辞出来。走至大门前上了车,银蝶坐在车沿上。众媳妇放下帘子来,便带小丫头儿们先直走过那边大门口等着去了。因两府之门相隔没有一箭之路……(第七十五回)

 

这就是说,宁荣二府同在一条东西走向大街的路北,东边是宁国府,西边是荣国府,两府大门相距不到一箭之遥,其中还夹着贾敬的一个院落。一支箭能射多远?最多也不过二百米。在这二百米内,如何能夹进一个东西长三里半的大观园呢?这就是“误谬”(脂砚斋语)。《石头记》中“误谬”背后必有真实隐情——这是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隐写历史的规律。作者希望读者通过这一“误谬”解悟出:大观园不是单纯的小说中贾家的花园,也非曹家的私人花园——私人花园不可能如此巨大,而是所隐写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地面积多达数千亩。 

    四、“大观”一名原系乾隆皇帝为“圆明园绘图”所题

《石头记》中关于贾家的这个“省亲别院”在元春省亲时,赐名“大观园”,并《题大观园》诗一首: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庚辰本有夹批曰:

 

    诗却平平,盖彼不长于此也,故只如此。

 

       此诗明眼人一看便知这首诗实隐写的是圆明园。正因为如此,批书人才怕被文字检查官们识破,便加批往小说上引,说此诗“平平”,是由于元春“不长于此”。

       为什么明眼人一看便知《题大观园》实隐圆明园呢?——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这首诗。

      《石头记》是有正反两面的,我们先从正面来阐述此诗。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这两句诗说的是该园的自然环境——有山有水。好似由山衔着,被水拥抱。园景建得都十分精制,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才建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这个园中的景致,既有仙境,又将人间的优美景色集中在一起,堪称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这样美丽的园林应当赐名以“大观”。锡:赐给。

      下面我们再从背面来阐释这首诗。

      在从背面阐释这首诗之前,必须指出的是:此诗不可能针对私家别墅或花园来写的,而只能是皇家园林的写照。

      “衔山抱水建来精”意指被山衔在口中,被水拥抱在怀中。用此词来形容私家别墅或花园显然是“误谬”,哪有如此大规模的私家别墅或花园?如果用此词形容皇家园林倒非常适宜。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则可以此诗句来形容。

      “多少工夫筑始成”:小说中大观园的修建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诗中写成“多少工夫”显然是“误谬”。以此诗句形容圆明园的修建倒十分恰当。圆明园早在雍正未登极前,就已修建了数景,自继位后,从雍正元年开始,便每年花大量金钱修建圆明园。他在位十三年,到他驾崩时已建成三十六景。乾隆继位后,又在此基础上对圆明园进行了整修、改建,并将景区扩大为四十景。之后,命画家绘制了圆明园图。因而,若用“多少工夫筑始成”来形容,是极为恰当的。

“天上人间诸景备”:以这样的话形容私家园林,显然太过分了,却是对圆明园各景区的概括。圆明园内各景区,各有其特点:有直接模拟江南山水名胜、私家花园的,有体现诗、画、文章中所涉意境的,有取意于古代仙境传说,如“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之泽;坦坦荡荡”仿自杭州玉泉观鱼;“慈云普护”颇似天台风致的缩写;“西峰秀峙”河西松峦峻峙为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的兰亭;福海沿岸,摹写西湖十景;“夹镜鸣琴”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蓬岛遥台”仿李思训仙山楼阁画意;“武陵春色”仿陶渊明《桃花园记》场景;“北远山村”寓意于王维的田园诗;“方壶胜境”取意于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境界。 [1]……这才真正是“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日下旧闻考》写道:

 

    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命画院郎世宁、唐岱、孙祐、沈源、丁观鹏恭绘。御题大观二字。

      

       乾隆本应在郎世宁等人绘制的“圆明园全图”上题写“圆明”二字才对,但他所题写的并不是“圆明”,而是“大观”,而且还为此题写出对联。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乾隆为圆明园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大观”。即圆明园亦可称作“大观园”。

      曹雪芹所著的《石头记》写道: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书中写“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也可用到“大观”之名,当我们“追踪蹑迹”,发现实是乾隆皇帝为圆明园所题之名。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圆明园亦可称作“大观园”。

      五、大观园的大门与圆明园的大宫门雷同

       作者在“大观园适才题对额”一回中,利用贾政、贾珍及诸清客第一次游览大观园之机,交待出大观园的建制与形式实属皇家园囿:

 

    ……贾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第十七回)

 

 这段文字有两条脂批。在“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处,庚辰本有侧批曰:

 

    是行家看法。

 

 在“一色水磨群墙”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门雅,墙雅,不落俗套。

 

      这两条脂批都是从小说角度评批的。

      这段引文虽然仅有一百二十几个字,却有六处涉及皇家建制:

    (一)“正门五间”

      贾政等人秉正看门时,“只见正门五间”。就是这“正门五间”便涉及了皇家建制,因为只有皇家才允许开五个大门。(见“宁国府实隐清皇宫”有关论述。)

      作者因何甘冒“僭越” 之罪名,将大观园的大门写成“五间”?因为作者有意利用大观园隐写圆明园,其内心深处,很希望读者能够识破这种隐写。

圆明园大门是五间。徐珂在《清稗类钞·圆明园》部分写道:

 

    ……园有门十八,南曰大宫门……大宫门五楹,门前左右朝门各五楹。

    (二)“桶瓦泥鳅脊”

      “桶瓦泥鳅脊”是古建筑术语。亦称“桶瓦硬山卷棚式”。

      桶瓦:半圆桶形的瓦。

      泥鳅脊:屋面两坡桶瓦瓦垅过脊时,呈卷棚式,状如泥鳅卷棚式建筑,多见皇家园囿。

    (三)“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

      所谓“新鲜花样”即以往的建筑上从来未出现的花样。此处所指,应该是泛指康、雍、乾时期所引进的西方建筑中常用,而中国古建中未曾用过的的花纹、图案等。

    (四)“一色水磨群墙”

      即用水磨砖砌成的围墙。水磨砖是一种加水精磨而制成的砖,工艺较细,光滑精致。在畅春园旧址外东南角上仍有一村名叫做“水磨村”,系建造圆明园时,工匠制作水磨砖之处。

    (五)“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

      “白石”即俗谓汉白玉。当时以北京房山出产最多,离京城又近,为帝室专用。虽王侯公府,亦不得僭越;刻“西番草花样”,盖指西方雕刻而言。关于这点,藏云先生早在1935年《大观园源流辨》一文中已经论及:

 

    ……西洋的雕刻与建筑,最为乾隆帝所赏好,如圆明园的水月明瑟,长春园的谐奇趣、万花阵、海源堂,无音观等处,都是白石雕刻的花样建筑,今海源堂犹存白石门坊石柱,上刻葡萄花样,……故大观园白石雕刻的西番草花样,是当时内庭供奉所特有的,可见其受皇家园苑影响之大。

(摘自藏云著《大观园源流辨》,《大公报》

文艺副刊第一六O期,1935、7、14)

 

      藏云先生八十年前已发现,曹雪芹竟然将当时内庭供奉所特有的西番草花样及汉白玉这样名贵的建筑材料,一股脑搬进了大观园的建筑中。然而,藏先生万万没有料到,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正是摹写了圆明园,藏云先生认为曹雪芹写大观园时,受到了皇家园囿的影响,却未料到: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所隐写的正是清皇宫的圆明园。

曹雪芹让他笔下的大观园大门的白石台矶,刻上西番草花样,显然是有意将大观园的大门隐写成圆明园的大门。

    (六)“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

      所谓“虎皮石,随势砌去”,是山区或临近山区的一种特有砌墙法——以大小、颜色、形状不一定相同的石块相互咬合交错砌成墙壁。石块与石块之间的接缝,用灰泥勾抹,使其整体效果,斑谰犹如虎皮。圆明园所在的北京海淀区,由于靠近山区,石料丰富,砌墙常用此法。

      从乾隆时期所绘圆明园图中的“正大光明”彩色风景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圆明园内的墙壁,的确是上面“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作者借写大观园大门之机,将圆明园内“群墙”的砌法,同时交待清楚。

    六、大观园的规模有多大?

      《石头记》中写贾政等人仅仅游历了大观园的十之五六,便已经使读者眼花缭乱了。如果继续写下去,文章将难免流于重复杂乱。不继续写下去,又不能足以展示其背后所隐写之园林的规模。作者借他的生花妙笔,轻轻一点,大观园背后所隐写园林的规模,便赫然呈现于纸上了。让我们看一段第十七回的原文:

 

    (贾政)方欲走时,忽又想起一事来,因问贾珍道:“这些院落房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处合式配就的?”贾珍回道:“那陈设的东西早已添了许多,自然临期合式陈设。帐幔帘子,昨日听见琏兄弟说,还不全。原是一起工程之时,就画了各处的图样,量准尺寸,就打发人办去的。想必昨日得了一半。”。贾政听了,便知此事不是贾珍的首尾,便命人去唤贾琏赶来。

    一时,贾琏赶来。贾政问他共有几种,现今得了几种,尚欠几种。贾琏见问,忙取靴桶内靴掖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看了一看,回道:“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墨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每样得了一半,也不过秋天都全了。椅搭、桌围、床裙、罩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

 

 

上面两段文字,在“忽又想起一事来”处,己卯本有侧批曰:“不板。”

在“都算有了”处,庚辰本有侧批曰:“此一顿少不得。”

在“可也都是一处处合式配就的?”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大篇长文不如此顿,则成何说话?

 

 在“想必昨日得了一半”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补出近日忙冗,千头万绪景况。

 

  在“便命人去唤贾琏赶来”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写出忙冗景况。

 

 在“贾琏见问,忙取靴桶内靴掖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处,

 

    细极;从头至尾,誓不作一笔逸安苟且之笔。

 

    在“妆”字后面戚序本有夹批曰:“一字一句。”(指“妆、蟒、绣、堆。”)

    在“弹墨”二字后面戚序本有夹批曰:“二字一句。”(指“刻丝、弹墨”。)

      上引原文,与其说是贾琏向贾政禀报工作,不如说是作者在向读者暗透大观园背后所隐写的那个园林有多么宏大的规模:园中需要各种帘子一千挂,椅搭桌围、床裙、罩套每分一千二百件。借此,向读者交待出大观园背后所隐写之圆明园当时所具有的规模。试问:如果大观园中没有上千间的屋宇,何需一千挂帘子?笔者粗计圆明园四十景平面图上所画出的房屋间数,已远远超过了一千间。由此看来,作者记进书中的这些数字,是有根据的。曹雪芹在书中列出的这些数据,或许能从当时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中查出。

      要修建一处衔山抱水、占地数千亩,园里建有上千间屋宇的园子,需耗资多少?曹雪芹在《石头记》第十七回的回后诗里告诉了读者:

 

好将富贵回头看,总有文章如意难。

零落机缘君记去,黄金万斗大观摊。

 

       此诗披露,题名“大观”的这个园子,是用万斗黄金摊成的。此“大观园”所隐写的不正是圆明园吗?

    七、大观园内有幽尼佛寺、女道丹房

      在封建帝王统治时代,私家花园与帝王园囿之间的明显区别之一便是:私家花园中不能建造寺庙,而皇家园囿中却多见寺庙。

      作者为了给他笔下的大观园打上皇家园囿的印记,特在书中写道:

 

      于是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  (第十七回)

 

      除上述原文中的记载外,第十七回中还有林之孝的一段话,可以证明上引原文中的记载不虚:

 

    “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促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妙玉是王夫人下请帖接进大观园的。作者在第二十三回中说,这些女尼道姑,都分住在园中的玉皇庙和达摩庵。妙玉住进了拢翠庵。

上段引文,在“法名妙玉”处,庚辰本有眉批曰:

 

    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    畸笏。

    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原无)副芳讳。     壬午季春,畸笏。

 

      靖藏本有眉批曰:

 

    前处十二钗总未的确,皆是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始知正、副、又副,及三、四副芳讳。    壬午季春。

 

戚序本有夹批曰:

 

    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段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而已,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素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

 

      上面几段批语都是围绕十二钗而写的,包括如下两点:

      其一,“十二钗”并非仅仅是正十二钗,还有副十二钗,又副,及三四副十二钗。总共算起来有六十钗。这六十钗都被写入末回的“警幻情榜”中。

      其二,脂批中透露了十二钗具体指哪十二位女子。之后又谈及副十二钗、又副十二钗,是指哪些女子。

      我们以前曾讲过,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目的,是为一位女子作传,并在为这位女子作传的同时,也就传了作者自己。并讲过:所有十二钗,包括正、副、又副等十二钗等都是作者为之作传之女子的分身。即所有这些女子身上都有作者为之作传之女子的一部分——就像女娲石与十二钗、副十二钗……互相照应那样。

      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所写的是十二钗居住大观园中,而背后所隐写的,则是作者为之作传的女子居住圆明园中。

      从小说角度来说,大观园作为一所私家花园,其中建有“幽尼佛寺”,是不合情理的,是“误谬”。但若从背面历史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即将其看作皇家园林,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之事了。如西海子(今北海公园)中,有大西天佛寺、宏仁寺、万佛楼;静明园内有妙高寺;静宜园中有香山寺;圆明园中有“月地云居”、“慈云普护”、“日天琳宇”等。

从小说角度来看,在一座私家花园中,建有“幽尼佛寺”,已令人感到奇怪,而且还不仅如此,还有“女道丹房”,是一个更大的“误谬”了。但如果从其背面历史来看,大观园所隐写的是圆明园,园中有“幽尼佛寺”,就不足为奇了。据史记载,雍正帝经常服食一种叫做“既济丹”的丹药,因而园中蓄养着道士。这从雍正驾崩后,乾隆的一则上谕也可了解:

 

    皇考万机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深知其非,聊以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高宗实录》卷一,页20a19b

 

乾隆讲上面一段话的目的显然是为雍正在圆明园内蓄养道士,建造丹房,烧丹炼汞进行开脱。然而,我们今天再来看乾隆的这番话,其言恰恰说明雍正实是一个十分好道,营造丹房,烧丹炼汞的皇帝。

(待续)

 

联系方式:

我们的博址:blog.sina.com.cn/huoguoling(霍国玲的博客)

“石学”丛书介绍及购买方式:在“博客”的“图片”栏中

我们的公众号:huoguolingzijun(霍国玲紫军)

我们的E-mail: zhanghui380430@163.com

地址:北京香山杰王府18号    邮编:100093 

 

[1] 参见周维权《圆明园的兴建及其园林艺术浅谈》一文,载于《圆明园》第1辑。


    关注 唐小胖交流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