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勒·克莱齐 在浙大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童年

 

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勒·克莱齐在浙大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童年...

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勒·克莱齐
在浙大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童年


几十年前的某个农历十五,山东省高密市的某个村庄里,一个男孩望着一轮满月联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白天,他刚刚听完一堂生动的天文学课,校长解释了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但此时的男孩,不想追求科学真理,只沉浸在文学想象中。

而在遥远的欧洲,一个处在战争年代的法国男孩,看了一本描绘各种鸟类的书。他没有去探究这些鸟的种类、习性,反而幻想着人类如果能像鸟一样飞翔,将是怎样一种感受。

多年后,这两个同样喜欢想象的男孩都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家,并相隔四年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一个是中国作家莫言,一个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昨天,两位文学巨匠一起来到浙大紫金港校区,出席浙大120周年校庆学术大师大讲堂,暨咪咕阅读“悦读会大家”系列活动,给杭城的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

 他们,“只会当一个作家”

昨天,这对老友来了个“黑白配”——莫言穿白色格子衬衫,米色夹克外套,勒·克莱齐奥则着黑色衬衫,黑色休闲西装。莫言说,这次来浙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见见这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讲座没有安排同声传译,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钧全程翻译,他也是勒·克莱齐奥多部作品的中文翻译者。

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徐岱担任了讲座主持人。

莫言和勒·克莱齐奥都经历过不算愉快的童年。莫言的童年遇上“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穷苦贫瘠;勒·克莱齐奥的童年则是在德国占领军和纳粹的阴影下度过。

在这样艰难的成长环境下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实属不易。

勒·克莱齐奥说,有人在法国的作家圈做过一个调查,问他们为什么要当作家。他给出的回答是,他当不了士兵、海员、工匠、科学家……“只会当一个作家”。

莫言说他也是如此。几年前,他曾向身边年轻人提议,可以发明一个雾霾报警器。结果被告知,这玩意儿早就被生产出来了。没有商业头脑,也没有科学知识,那就当个写作者吧。

这当然是两位大师的自谦。文学巨大的力量和深刻的意义,才是两人愿意为之奋斗的原因。

不约而同,莫言和勒·克莱齐奥都提到了“想象力”。“用文学的方式想象一下人生和世界,可能让我活得更加有激情。”莫言说,“文学是一种能够满足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当我在现实当中无法来满足情感的时候,也许我可以用写作的方式获得满足。”

勒·克莱齐奥说,文学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当一个世界不复存在的时候,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不复存在的世界。“在写作这样的世界时,有的时候有回忆,有想象,甚至有一种绝望。”

这也是为何他如此喜欢中国作家老舍。他游览北京时,发现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已经消失不见。但那些景致和人物,永远存活在老舍的作品中。

 他们,“写作就像做梦”

虽然作家大多数时候都在自己的书斋中孤独创作,但有两类人他们难免会有所接触——读者和文学理论家。

在对话中,他们分别表达了对这两类人群的态度。

徐岱问勒·克莱齐奥,写作时会不会假想一个受众群,“我相信一般来讲没有一个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广为传播,你期待自己的作品有宽广的受众群吗?”

“我在写作的时候是基本不考虑读者的。”勒·克莱齐奥坚决地否定了这一点,“我觉得写作就像人做一个梦,你不会去考虑为别人做什么梦。”

他认为,一旦写作者带着分析读者的心态写作,就会失去自我,以及作家和读者应该保持的距离。

“我写作的时候有一种双重人的存在。一个就是纯写作的人,另一个可能是一个女人,去寻找某一种艳遇;可能是一个老人,他怕自己死去;可能是一个孩子,他在寻找自己的路。这种经验是很难说清的。”

讲座的观众中,还有不少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博士生。徐岱跟莫言开玩笑,“你养活了不少同学。”

偏偏莫言不领情,他建议浙大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选他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他一旦遇到打算把他定为研究对象的学生,就会劝他们,“立刻换题!”

“因为我没什么值得研究……我没有想到这个作品、这个情节会有那么多的解读,我也没有想到哪一部小说寄托了多么深厚的人文道德基础。”

他说,任何一个作家实际上都被放大解读了,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把他作品的意义想得特别明白。如果想得特别清楚,表达非常准确,这部作品反而是不成功的。

昨天,“新少年作文大赛”的选手们通过钱江晚报的送票活动来到现场,聆听了前辈们的教诲。讲座中,两位作家也为这些怀揣文学梦的“未来作家”们推荐了书目,并传授了一些忠告。

●莫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也出现了非常杰出的文学作品。

可以看一下《白鹿原》。

年轻人读的话,会感受到一种跟你们所处的当下的社会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你会体会到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你会体会到传统的道德,传统的文化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发生的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推荐看《聊斋志异》,它用的是一种非常优美、简洁的文言文。它能唤起我们对中国文字、语言的一种敬畏。

●勒·克莱齐奥

我虽然不写诗,但是很爱诗,对中国的诗也有了一些学习。

中国当代有个诗人叫翟永明,她的组诗《女人》对于女人生存的状况有非常好的揭示,我看了以后很动心。其实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它也是全人类的。

当作家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你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当然也有幸运的,比如说我23岁就获了奖。

法国一个很有名的作家非常穷困潦倒,26岁就在病中死去。所以我觉得如果年轻人去当诗人,最好还要有一份工作,比如搞电影可能还更容易。

●勒·克莱齐奥

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23岁发表处女作《诉讼笔录》,迄今为止已发表了40余部作品。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沙漠》等。200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注 安宁凹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