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西安10条极具特色的老街巷,你知道几个?

 

五味什字,位于西大街南侧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接南院门,西连五星街。关于五味什字名字的起源,大都因生活息息相...







五味什字,位于西大街南侧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接南院门,西连五星街。

关于五味什字名字的起源,大都因生活息息相关的药店和小吃而来。
一说,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此地有多家中药店,而中药自古讲求“四气五味”,五味指“甘、辛、酸、苦、咸”,故此地以五味什字命名。

另一说,此地曾集中了腊汁肉、煮馍、柿子饼和汤圆等旧时期西安的名小吃,甚至调料也集中在这里售卖。
据曾在五味什字中的水车巷10号居住过的75岁老人——傅德纯回忆。解放初水车巷里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湿滑难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街道才铺成了砖路面。水车巷东头是个大坑,大坑再向东就是小保吉巷了。”


光明巷位于西安古城内西北城区,南起庙后街东段,北至教场门,长390米。

明弘治年间,得名郭签事巷,1966年“破四旧”时改名光明巷。
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拆除,当时从院子地下一米多深处挖出许多很宽很厚的青石板,青石有方形的,有长条状的,非常巨大。因为难以移动,这些青石都被掩埋在院子地下了。过去人修院子,能用青石条铺砌院子里的地面,那都是很讲究,条件很好的人家。”
“抗日战争时,这一带吃的炸弹不少。”住在光明巷45号的老住户李振亚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遗址”的牌匾就挂在李振亚家的后墙上,被炸毁的,就是李家的房屋。不过在45号院内,仍能看到许多极为精美的雕花木构件,以及砖雕二门。
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
明朝时期,巷子西侧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后改名为早慈巷,有“慈爱之心,早发长寿”之意。
生活在早慈巷30多年的孙先生回忆,”从东到南共有30几间院子,巷子南头多是房屋质量上乘的大户,其余多是土坯房,街道也是土路,下雨天泥泞难行,人们的脚上不是穿着油窝窝,就是蹬着泥屐子”

那时的早慈巷幽静无比,晚上半夜躺在炕上还能听到洒金桥传来小贩“烫面热油塔”悠悠的叫卖声。


地处闹市,是西安城东南城区里一条南北巷道。北临东木头市,与骡马市隔街相望,南抵城墙脚下顺城南路,和书院门、三学街相交,长近四百米。

这是一条明清时期留下的老巷,曾有过张扬的名字——钱局巷。后来,“钱局”迁走,巷名逐渐雅化为安居巷,被寄予安居乐业的美好寓意。
安居巷,巷如其名。算上时宽时窄的人行道,不过八九米的宽度,两旁多是些低矮的民房,普遍两三层高。这里有97个门号,住所多是大杂院。
过九旬的曹淑敏老人说,安居巷原来就是纯粹的居民区,安安静静,非常适合居住。巷子里有树,两侧是一个挨一个的平房院子,基本都是住家户,没有商铺。
德福巷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湘子庙街北侧,全长272米。

最早它叫“黑虎巷”。期间,曾改名南竹笆市街、景翼路等共六易其名,1972年定名德福巷至今。
老住户回忆,解放前的德福巷里很黑,街上的路灯灯光就像萤火虫,每到晚上,巷子里一片漆黑,犹如锅底,我们小孩子都不敢去那里玩耍。过去的德福巷非常狭窄,路面坑坑洼洼,两辆车并行都很困难,有车来的时候,行人都要紧靠街边躲避。
上世纪九十年代,德福巷经历了改造和拓宽,变成了咖啡酒吧一条街,青石板路面古朴典雅,路边的店面时尚个性,焕发着现代气质和青春活力。
粉巷的东头与南大街交会,西头则连着南院门街,全长329米
这条被赋予浪漫色彩的小巷,其实与脂粉、青楼没有丝毫联系,是因为明清时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
粉巷里住家居多,每家都是平房。街上的门面房都是用漆黑的木板封门,一家连着一家。听老人们说,粉巷过去有许多磨面的磨坊,那些黑木板门的老房子,曾经都是磨坊和卖粉面的店铺。

86岁的老西安胡宝瑛老人说,解放前,粉巷是西安市三大粮食市场之一,这里用的都是30斤或28斤的老斗。1946年,西安面粉业公会机关报《新国民日报》在粉巷创办,当时粉巷粮食行业的兴盛可见一斑。
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
北马道巷以前是西安城里最偏僻的角落。那时的西安城,四周也是高高的城墙,城门桥一吊,就隔断了入城的土匪强盗,守城的将士挨城墙的各个巷子巡逻,北马道巷就是马蹄踏出来的,是个跑马的巷子,护城的卫士们天天骑马绕城过往。
如今的北马道巷,已经完完全全是一条商业街了,沿街到处是门面店铺,小小的、窄窄的泥土路变成了很宽的水泥路,大车小车的穿梭来往早已取代了马蹄的声声叩响。
东举院巷位于儿童公园东侧,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全长424米。

儿童公园曾是俗称“举院”的明清贡院,与其一街之隔的东举院巷也因其得名。


古时,它是一条著名的“会馆街”,来长安考试的秀才下多榻于此。86岁的老住户郭东胜记得儿时巷子里尚有许多这样的“会馆”,像是渭南会馆、商州会馆,三原会馆等,据说,秀才们赶考时若住在自己县开设的会馆里可以不掏房钱。
改革开放后,东举院巷的老住户逐渐搬走,一座座四合院被高大的住宅楼取代。院门也改朝早慈巷开,时过境迁,如今的东举院巷成了儿童公园旁的一条格外僻静的小巷。
在西安东大街靠近端履门附近,有一块方寸之地。在这片不大的地界上,分布着五条小巷子。根据每条巷子的方位,人们分别称呼它们为东柳巷、西柳巷、南柳巷、北柳巷和中柳巷,同时又习惯以五柳巷统称。
柳巷的得名是因为西端水池旁多植柳树而得名。巷子不大,历史悠久,形成于明清时期,各个短窄,最短的西巷形象的被称为时“肋子巷”。
柳巷地处闹市,周边商业兴旺,注明的柳巷面变起源于此。解放前后,柳巷是比较纯粹的居民区,西安的影剧院有一大半都分布在柳巷的周围。老住户王春民的记忆中,柳巷是个很有魅力的地方,方寸之地吸引无数名人,“洗掉铅华素面朝天的名角大腕,简直成了巷里一道风景。”

如今,除了中柳巷还依稀能见到当时旧民区的景象,其余全都形成商业化的街区。
甜水井街南起环城南路,北至五星街和梆子市街十字,长385米。

甜水井之名源自清康熙年间,此街是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街,由于甘甜的井水而被老西安所熟知。
80岁的孙新元老人说:“小时候我家住在南北甜水井南头,印象里这里并没有一口叫做‘甜水井’的大井。不过,这条街上每家每户院中的水井,打出的水都很好,不像西安城其他地方的井水,又苦又咸。”

解放后,西安通了自来水,人们院中的水井逐渐被废弃、填埋。到了八十年代末,甜水井街道两旁的许多老房便逐渐被拆除,街道随之拓宽,从前住在街边院落的住户,都搬进了住宅楼。


    关注 西安咸瑞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