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七峪之黄峪】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地

 

黄峪位于陕西西安秦岭北麓、长安区沣峪之东。唐代在此建有翠微宫,是显赫一世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地。...



黄峪位于陕西西安秦岭北麓、长安区沣峪之东。唐代在此建有翠微宫,是显赫一世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地。黄峪内一个名黄峪寺的小村,唐翠微宫遗址就在这一带。翠微宫是唐代的著名行宫,但是翠微宫具体在什么地方却鲜为人知。经过考察历代的诗文及文献资料,发现翠微宫就在今天秦岭野生动物园南侧的黄峪里,李世民临终的翠微宫含风殿就在黄峪内的长安区黄峪寺村。

黄峪寺村像一把放在秦岭群山环抱中的椅子,背靠翠微峰,脚踏着谷道两侧两座对峙的山包,而峪口周围的内苑、花园村、泉子头、鸭池口等村庄都与唐代的翠微宫有关。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今天的黄峪寺就是李世民的翠微宫所在地呢?首先“有诗为证”。诗人李白曾写过《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诗中有四个关键词:终南山、翠微宫、太宗皇帝和金沙泉,可以锁定今天的黄峪寺即李白所说的翠微寺,是太宗李世民临终地翠微宫。诗曰:“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金沙泉在今黄峪寺村下方一里路的巨石下,一股清泉从乱石里涌出,向北直流而下,泉下形成的河流,今天仍然名为金沙河,北流约十里出黄峪口,再行四里至泉子头,泉子头就是因金沙泉水北流到此而得名。从泉子头折向西流,经过花园村,在大新村有金沙河桥。1977年8月西哈努克亲王参观访问新村时,路过桥前的柿树林,农民从树上摘下新鲜柿子送给他,亲王当场吃柿子的风采,今天人们还记忆犹新。过了金沙桥,河水在滦镇街道北侧向西北流,于五星镇的晓阳村汇入潏河,全长18公里,是一条常年性河流。金沙河从唐朝一直叫到今天,成为翠微宫的明证。
李白诗里所说的翠微寺和金沙泉相距很近,他游过翠微寺后就在金沙泉旁边休息。他说:“鼎湖梦渌水”,这个泉水不管人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总是不断流到昆明湖,而昔日的“龙驾空茫然”,也就是太宗皇帝已经下世,留下空空的一片茫然处。

宋《长安志》记载:唐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在今黄峪建造了太和宫,今天的黄峪,唐代在宫廷内部曾叫太和谷。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嫌长安城内烦热,命建筑家阎立德把原来的太和宫修葺,又扩建了新的宫殿群,取名翠微宫。从晚清陕西地舆局所绘子午厫图知道,长安城正南所对终南山各峪,其中黄峪直对长安城,且最直、最长,上面还有较大平台。建造翠微宫后“笼山为苑”,就是把谷口这一带大片山麓封闭起来成为皇家的宫苑。翠微宫的北门名叫云霞门(可能在峪口或今动物园北侧),峪内有翠微殿、含风殿和太子宫。翠微宫西边有安善殿,朝西开一门名叫金华门。按现在的地形观察,主殿翠微殿应在三级平台的中级最大的一块上,位于今黄峪寺村中心下方最大的平台上;最下一级应是朝殿前的广场,两侧设中书省和门下省朝臣办公处。最上一层略小,即今黄峪寺村中心处,应是李世民的寝宫含风殿,是他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含风殿西侧较大平台,即古籍记载的安善殿,是嫔妃住地。安善殿西有金华门,通今天青华山马坊门由东沟下山。这块平地当地群众称马坊门,可能是当年皇宫饲养马匹的地方。金华门只能开在青华山顶下东沟处。今天,黄峪西侧高山叫青华山,山顶也是一个平台,与翠微殿平行。青华山与当年金华门的“金华”二字有近音连带关系,青华山很可能是由唐代金华山演变来的。还有重要的一点,来海拔一千多米的黄峪寺村,竟然能从沣峪高碥子开一条并不长的平坦大路到达,作者于前几天就是乘自架车从沣峪口进山,上二道桥后经高碥子大蒿沟简易公路到达黄峪寺村的。当年李世民居住的翠微宫也是由正面进谷道和西面经金华门两条路上下山,和今天行走的路线格局相似。
翠微宫经过一年多时间修缮完毕。李世民于次年四月住进来,感觉环境很好。坐在翠微宫上,面视长安,晴天可望到长安城郭,与长安宫苑有连脉接气之感。再往谷下看,远处还能望到自然生成的两个山包,恰好似翠微宫的双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整个地势天成人愿,具有帝王皇家气派,是最理想的皇居。且宫下方有很大的一眼清泉从石下涌出,满足宫廷用水,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此时,有一个天竺国入唐术士,自称活了二百岁,鹤发童颜,说他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李世民晚年笃信方士的“神丹妙药”,于是将这位外国方士请到翠微宫来炼丹。

翠微宫原本是李世民的避暑夏宫,但由于在这里感觉良好,李世民也就不回长安了,于是这里成为了唐朝的政治中心。唐人刘禹锡在《翠微寺有感》里描绘太宗在翠微宫时的盛况。诗中说:“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峪里修建的不只是有四座宫殿,而是在两侧有成片的附属建筑,有办事机构和众多朝臣、士兵居住之所。

翠微宫下左右对称的馒头样的山包,说起来还是中国门神的起因。现在,中国民俗过年时要在门上贴门神,而门神画着秦琼、敬德的像。许多中国民俗文献都这样记述门神的来历:太宗李世民在含风殿生病了,他夜梦有恶鬼在门外呼嚎,他将情况告知群臣,秦琼和敬德两位将军请求戎装守在门外以伺。太宗准奏,结果两位将军站岗后再无闹鬼之事。后来太宗就命画工绘了两位将军的像挂在门前。这样的传说,折射出当年翠微宫有重兵把守。这两座山包,就像两扇门,护卫着翠微宫。今天群众将这两座山包左名秦琼寨,右称敬德寨。

不料事与愿违,短短一年多时间,年仅50岁的李世民正当年富力强之际,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在含风殿与世长辞了。后人判断,他的死与服用仙丹中毒有关。
1998年,考古工作队曾在黄峪寺中级台进行过勘探,挖出翠微殿的墙基,在一棵高大的古树前挖到正殿后墙基石条,后来原封掩埋保护。

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当时为了稳定政局,秘不发丧。有四千名御林军护送着“龙驾”由翠微宫回到长安,在南城墙的西门安上门即今雁塔区三门口村处入城,回到在今莲湖公园以北的太极宫。宫廷内部紧锣密鼓安排后事,一个月后在太极宫发丧,安葬太宗于礼泉的昭陵。

李世民死后,皇族因翠微宫是先皇下世处,不愿前来居住,就改为翠微寺(后人名为皇峪寺,今谐音黄峪寺),征集了一些和尚来看管。后来和尚也因距村落太远,不方便,陆续下山了。于是翠微寺便荒废了。早在中唐时,诗人刘禹锡来游翠微寺,留下《过翠微寺》一诗:“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说翠微寺就是原来的翠微宫,天子不来了,改寺院后和尚也走了,空空荡荡无人管理,只见砍柴的人一会工夫就伐倒一棵松树。可见刘禹锡所处中唐时期这里已经成了一片荒野。

从晚唐起,历代都有人探索翠微宫的具体地址。唐人温庭筠《题翠微寺》诗曰:“要看山光如泼黛,更须留待雨晴时。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山南十里东。”他准确地说翠微寺在入黄峪十里东侧。金代诗人赵闲闲《翠微寺》诗也说翠微宫的位置在此,诗中说:“南山深处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抵径朝来衣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

翠微宫南靠的翠微峰,又叫白脑,海拔1515米。高峰接天,冬季白雪皑皑,分外壮丽。明代八嗣秦王朱诚泳曾来这里寻访翠微宫。他在《吊翠微宫》诗中说:“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得从容。千章古木苍烟合,数尺残碑碧鲜封。独喜满怀吟兴好,参天花朵玉芙蓉。”说明明代时这里还有残碑和玉兰花。今天不见玉兰树了,却听得老乡说,前几年有一截残碑交到区博物馆了。那是明代紫竹道人题上述诗文的残碑,十分珍贵。
关于黄峪寺村建村的历史,现在的村民都明确地说他们的先人是清朝时住到这里的。我曾经考察过南山沟里许多小山村的村史,大都是清代中晚期出现的。清朝中期,秦岭各峪白莲教徒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纷纷起义,秦岭北坡的周至、户县各峪也起来响应,一时声势浩大。清廷进行镇压,当时清理山沟零散户,集中到有保甲的大村。随后清嘉庆年间出版的《长安县志》将黄玉寺、黄峪口两村附在山外的乔村名下。乔村在今环山公路北,志书写做桥村,村前两棵千年白果树很有名,被周围群众看作是神树,过年过节要给树上挂红布条。我曾经设想过,翠微宫的云霞门一定在这一带,乔村前面的金沙河,应是唐代流过宫城门前的那条河,这里有一座桥才叫了桥村。

今人王作兆《长安史迹纪略》录清代慧禅法师《黄谷寻翠微寺遗址》诗:“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一代君王今何处?依旧绿水伴青山。”诗中说清代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翠微寺的柱石被青苔掩埋,但牧儿还能拾到唐宫的残玉环。

过去对黄峪寺这个村名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民国时宋联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末时:“金沙河其源有二,西为黄峪水,即前志太和谷水。”并且记有黄峪口和黄玉寺两村名。沿着清朝的黄玉寺村名,1978年长安县公安局给村户挂门牌时上面就写为黄玉寺,辛志余老人家门上的门牌就写为黄玉寺28号。现在出版的地图全写为黄峪寺了,村委会就叫黄峪寺村委会。今天黄峪寺村的村民姓氏有20多个,有孙、李、楚、辛、刘、苏等姓,很杂,说明他们祖上是在清朝初期从四面八方来的,许多是商县人来此开荒种地而落户的。村民说:当初老人听当地人说这里叫黄玉寺,其实,这也是黄峪寺的演化。虽然翠微寺早在唐朝中期就毁灭了,但地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周围有人住就会将信息流传下来。由于黄峪寺曾经有的皇家经历,所以今天群众已经在许多地方将黄峪寺改写成皇峪寺了。(文/葛慧 图来源网络)

点击“原文链接”参与长安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只要一句话,现金等你拿!
大美长安

欢迎您!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长安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